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春江花月夜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春江花月夜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参考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鉴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会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教学重难点】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赞誉。的确,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这首诗而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这五种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妙境。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二、介绍作家、作品并解题。1.张若虚,生卒年代不详,扬州人。曾任衮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辞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2.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5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三、朗读,整体感知。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朗读。四、鉴赏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1.鉴赏第一段(1-4句)。(1)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点出题目中的哪几个字?(春、江、月。)但诗人的视野仅局限于此吗?(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2)第二句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有怎样一番意味呢?(用“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用“生”就渗入了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他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3)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说: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4)齐读第一段。2.鉴赏第二段(5-8句)。(1)这一段的写景有什么变化?用了什么手法?(由江写到花,由花有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2)第七句“空里流霜不觉飞”写天上,第八句“汀上白沙看不见”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什么?(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引出第三段。)(3)齐读第二段。3.鉴赏第三段(9-12句)。(1)这一段前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前诗描写月色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了江天一色、孤月更加明亮的景象,然后提出了什么疑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个问题有答案吗?(这是一个天真而雅气的问题,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2)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还有谁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3)这些疑问还仅仅是写景吗?有什么深层含义?(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4)齐读第三段。4.鉴赏第四段(13-16句)。(1)这一段由疑问转为怎样的感慨和想象?(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2)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是从前一段中“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下一段思妇的期待上来。)(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永恒。“望”字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悠远和怅惘的意境。)(5)齐读第四段。5.鉴赏第五段(17-20句)。(1)“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分手的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什么情感?(许多愁绪)(2)后两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一句写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3)齐读第五段。6.鉴赏第六-八段(21-32句)。(1)从第六段往下专就谁来写?(思妇)化用了谁的诗句?对月光作了怎样更细致的描绘?(化用了曹植《七哀》诗中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对月光作细致描写的是第六段:“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2)月光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转入第七段。第七段25-28句诗有何含义?(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的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3)第八段29-32句思妇回想了昨夜怎样的梦境?(闲潭落花,春已过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乡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4)这四句有什么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5)齐读六-八段。7.鉴赏第九段(33-36句)。(1)最后一段,写天已快亮,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2)齐读第九段。五、归纳艺术特点。1.采用的乐府旧题,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2.全诗以浩瀚悠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3.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4.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六、小结:月升――月落:轮回短暂变(永恒)。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七、整体把握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1.景--春江月夜美景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2.理--宇宙人生哲理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教师小结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4.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八、知识拓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触此景生此情。2.教师评价总结。(1)明月:A.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B.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C.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D.爱情--花前月下(2)江水:A.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B.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3)落花: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九、总结《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作业布置】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2.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3.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4.背诵全诗。【参考诗句】(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春江花月夜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