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 版八年级下册 小结5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 版八年级下册 小结5教案,共2页。
第17章 勾股定理复习课(一)教学设计
环节一: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特殊关系
问题1:本章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主要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特殊数量关系,这就是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1,可以求出AB=?(做一个两直角边长为3和4的Rt△ACB,求斜边AB?)
(学生口答出5之后,找一个成绩较弱的学生说明过程,巩固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复习课开课阶段,低起点起入,吸引学生全员参与,而这个特殊的数据为下一复习环节提供对照.
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呢?你学会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理解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对于不同的证明方法要求学生概述思路,并阐释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之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赵爽弦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出入相补原理”等.注意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环节二: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如何判断直角三角形?问题3:我们在研究了勾股定理之后,还研究了它的逆命题;
如图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如何判断直角三角形呢?
(做一个三边长为3、4、5的△EFD)
(预设: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定图2中的∠F是直角)
问题4:我们知道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众多相比,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法就少了很多,你学会了哪种证法呢?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上台对照图1、图2进行讲解,即先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得两条直角边等于图2中的两条边长,这里在图1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斜边AB=5=DE,从而根据“SSS”证明△DEF≌△ABC,从而得出图2中的∠F=∠C=90°.
问题5:在学习这章过程中,有人认为需要积累很多勾股数,这对于提升解题效率很有帮助,你们积累了哪些勾股数组呢?(学生口答,追问补充)
拓展1: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如果m表示大于1的整数,a=2m,b=m2-1,
c=m2+1,那么a,b,c为勾股数,你认为对吗?如果对,说明理由.
(独立处理,然后学生讲解)
拓展2:有人还把柏拉图上述结论进一步拓展,提出命题:如果m,n表示大于1的不等整数,a=2mn,b=m2-n2,c=m2+n2,那么a,b,c也为勾股数。(继续安排学生演算之后再汇报它们的证明过程,证明之后,安排学生利用这个规律,举例写出两组勾股数组)
拓展3:有人指出(3,4,5)可以看成是方程x2+y2=z2的一个正整数解,你能否再找出一个正整数解吗?(学生会受到勾股数组启示,写出很多)你能否写出这个三元二次方程的
“通解”吗?(预设:x=2mn,y=m2-n2,z=m2+n2,其中m,n表示大于1的不等整数)
环节三:例题讲评
例1 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3,BC=4,CD=12,AD=13,∠B=90°.
(1)连接AC,求AC的长;
(2)求证:AC⊥CD;
(3)求点C到AD的距离;
(4)请你再设计一个问题,同学间交流,上台演示。(见课本34页第5题图)
例2 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CD上一点,且CF=1/4CD.
(1)若正方形的周长为16cm,求△AEF的周长;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 a,求△AEF的周长(用含a的式子表示);
(3)有人指出图4中,一共有4个直角三角形,你觉得呢?理由是什么?(见课本34页第6题图,希望一张PPT上连续呈现这三个问题,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有序的深入)
环节四:课堂小结
小结:从勾股定理全章来看,我们不仅学会了勾股定理的原命题、逆命题,也感受到原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差异.
那么在几何学习时,是否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也一定成立呢?请举例说说.(比如对顶角相等)
我们也学到了不少定理、逆定理,请举例说说.
(预设学生举例,比如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附:当堂检测题
(1)请写出方程x2+y2=z2的两个正整数解.
(2)在例2中,给出“新定义”: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之比为1∶2时,称该直角三角形为“半正切三角形”.请指出图4中所有的“半正切三角形”.
(3)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斜边、斜边上的中线和高分别为a,b,c,m,h.
①求证a2+b2=4m2;
②求证ab=ch;
③求证1/a2+1/b2=1/h2.(要画图)
整个教学过程基于课本37页的小结中的回顾与思考展开,借助课本练习题的拓展对本章的重点知识做了系统的复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 版八年级下册 小结4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 版八年级下册 小结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 版八年级下册 小结1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