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统编版2.2 红烛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2 红烛教案配套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听音频正字音字形,第三部分,文本具体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诗人、思想家。闻一 多先生一生为追求民主真理而奋斗。他写下 了大量民主爱国的文章和诗篇,鼓舞人民去 追求真理。他道:“没有真、没有美、没有善,更哪里去找光明!”为表达自己矢志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他在《洗衣歌》里表达“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作为伟大的民主战士,他始终如一的在实践中追求传播民主真理,直至为革命真理而献身!
1924年,诗人的诗集《红烛》出版,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红烛》是诗集的开卷“序诗”,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炎黄子孙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宣传“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蜡炬( jù ) 烧沸( fèi ) 监(jiān )狱 脂膏(zhī gā ) 着急(zhá ) 躯体( qū ) 躯壳( qū ) 慰藉(jiè )
《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诗歌主体扣住“灰”与“泪”两字写红烛。①:2、3、4节主要围绕“灰”来写,②:5、6、7、8主要围绕“泪”来写。
层次结构:全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1)怀着敬慕之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5-7)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 的劝慰
(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第二部分 (2-7) 对红烛奉献 精神的讴歌
第一部分思考:第一节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1)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本首诗的二、三两节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但在这两段里,诗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第二节里说“一误再误”,而第三节里却说“不误,不误”,这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①不矛盾。②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由对红烛的责怪、不理解到肯定、赞美,表明了诗人的醒悟,认识的根本转变,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2)谈谈“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对这几句的理解。分析: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烧破世人的梦),使民众觉悟、奋起(烧沸世人的血),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3)第六节“何苦伤心流泪”的疑问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人亲切地询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因为还有“残风”存在,“残风”暗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烧得不稳”而“着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诗人在末尾却说:“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①这句话是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②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③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灰”,“泪”,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说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闻一多,引子出处,四扬三抑,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诗歌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背景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意象解构,蜡炬的灰,整体感知,象征着相思之泪,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