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493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493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493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展开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一、说教材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生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是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教学难点。三、说教学方法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嫩,顺,叠,瞧等。2.整体感知: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长得茂盛;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很好看;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新词,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进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1)(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动态)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不留一点空隙。”)(静态)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2)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嫩红的→嫩绿的→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像什么?颜色怎样的?课文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前者更贴切)为什么看到爬山虎细小的脚回想起蛟龙的爪子?(因为爬山虎靠着这些触角爬上去,它们紧紧巴在墙上的样子与蛟龙的爪子样看起来很有力量很牢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突破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①观察细致;②要抓住特点观察;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也有几点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