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不懂就要问【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494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不懂就要问【说课稿】
展开
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一、说教材。这是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因为不懂书上的内容而请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精神。这篇课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是课文的突出特点。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4.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相较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我将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有一定距离,因此,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是难点。三、说教法学法。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设置“以读为主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围绕“读”设计问题,充分让学生探究、发现。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根据课题,学生拓展思维,提出问题: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师简介孙中山。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先读“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课文的要求。再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给学生充足的朗读和思考时间。接着通过字词、长句的朗读检查学生的识字和朗读情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本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三)深入学习,质疑解惑。对文中与我们相距较远的词语、场景等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在做点拨,知道理解。最后结合现代社会的不同,让学生自己说说区别,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地走进那个年代、接近那个课堂,感受课堂上学生的心情。关注人物的神情、动作进行分析,启发性提问,感受孙中山的人物形象。抓住其他同学的表现,抓住描写、对比课文插图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当时“不懂就问”的精神的可贵。在充分的铺垫感悟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体会出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最后,让学生交流体会,深化“不懂就要问”的教育。(四)课堂总结。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抓住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的表现,即先生和孙中山,文章对二者着墨较多,矛盾冲突也是在二者之间,由此分列出两个人物,也自然帮学生抓住了故事的脉络,接着,文章对二者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都是为了在最后突出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精神的可贵、勇气的可敬。因为描写较多,摘抄要点不可能,而正好也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于是,从二者的描写中,我抓住矛盾冲突点进行板书,最后得出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结果,从而凸显他勤学好问的精神。既梳理了内容,抓住了重点,又点明了文章主旨。 只背书,不讲解先生 孙中山 不理解,大胆提问 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 先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