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说课稿】
展开17.《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这首诗描绘祖国山川景色,抒发赞美之情。头两句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行船感受。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融情于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雨天气里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诗人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这首诗以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李白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及豪迈乐观的情感,苏轼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西湖晴雨时的美好奇妙,刘禹锡月夜遥望,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生动再现了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是教学的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三)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分小组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天门山:位于安徽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②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即长江。因为在古代,长江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④开:劈开,断开。 ⑤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⑥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⑦出:突出,出现。 ⑧日边:天边。 ⑨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学生讨论:诗中哪些词句用得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景物的特点。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两句,交流汇报。重点引导理解“出”“来”,让学生想象天门山东西两山的隔江对峙。引导学生作图感受诗人的观察角度,想象诗人的愉悦心情。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释题导入。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理解“饮”“初”,把握诗题的意思。2.学习古诗,想象美景。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练习节奏朗读。3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合作探究,理解诗意。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根据学生的资料情况,选择补充古诗写作的背景。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汇报成果。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方:正当,恰好。方好:正好,正显得美。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④亦:也。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4.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描写西湖晴雨时的美景的? 学生圈画重点的词语,读一读,想象画面。 我重点指导“潋滟”“空蒙”。让学生由一个词想到多个词,进而想象到画面,入境感受晴天西湖的美。 学生合作探究三、四句,思考:诗人将西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西湖与西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美丽。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对西施的了解,对阅读面广、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励学生多阅读,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引导抓住“总相宜”,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共通之处。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代入想象,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师: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 (五)学习《望洞庭》1.图片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形象感知洞庭湖的美。 2.学习古诗,想象美景。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汇报成果。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望:从远处看。 ②洞庭:湖名,在今湖南北部。 ③湖光:湖面的波光。 ④两:指湖光和秋月。 ⑤和:和谐,优美。 ⑥潭面:指湖面。 ⑦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⑧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⑨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⑩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学生圈画重点的词语,读一读,想象画面。 师重点指导“和”,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利用多媒体展示无风的潭面与未磨的镜面,让学生形象感知二者的共通之处。理解比喻。合作探究三、四句,交流:这两句读来有什么感受?生想象画面,理解“白银盘”“青螺”。出示图片对比感受,学生理解白银盘之于洞庭湖,青螺之于君山。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5.拓展延伸。课下搜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来读一读。(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更感受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其特点的重点字词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每首诗都有对其写景抒情的概括,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对这三首诗共同的情感进行提炼板书,便于学生归纳记忆。 天门山 中断 出望天门山 楚江水 开 回 山水相映,山河壮丽 孤帆 日边来 水光、山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雨皆美,浓淡俱佳比西子 湖光、秋月——和 望洞庭 潭面如镜——静 和平宁静,山水相衬 湖如银盘、山似青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