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 黄河颂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渲染气氛,文学常识,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研讨,赏析语言,总结课文,强化主题,拓展迁移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是一首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般的颂歌。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情分析
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
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
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黄河颂》那激昂的旋律……
师介绍题目:《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对母亲河——黄河的颂歌,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传承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各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们的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二、文学常识
1、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39年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曲作者: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创作过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3、生字词
磅礴( )( ) 澎湃( )( )气魄( ) 狂澜( )
高山之巅(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三、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黄河颂》配乐朗诵)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朗读指导:
1、朗诵词与歌词要注意停顿。
2、“……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分句注意重读,如“掀”“奔” “劈”等。
3、“啊”读时应深沉,声音稍微延长。“黄河” 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4、“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四、内容研讨,赏析语言
1.序曲中“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与“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在诗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总括全诗,点明黄河象征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后者启示下文,为全诗奠定赞颂祖国的感情基调,引出下面的唱词。
2.在歌词的主体——歌词部分,先描绘后歌颂。在描绘黄河的诗句中,哪一个字起到统领的作用?统领到哪一句?这些诗句描绘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望”字。统领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诗句描绘出黄河气势磅礴、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突出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从结构上看,每一次感叹,都引出新的内容,将整个歌词部分有条理地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充满了语言的魅力,画面的力量和象征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要朗读好一首诗歌,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准节奏、重音、停顿等,读出层次和情感。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祈祷祖国平安富强,也读出我们中国少年永远挺直的脊梁!
六、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1.了解黄河相关知识。
2. 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七、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赞美黄河 描写黄河 歌颂黄河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 巨大贡献 精神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是一首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般的颂歌。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学情分析
1、学生13-15岁,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生字词自学就可解决;
3、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已经学习了十来篇现代诗歌,但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
4、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黄河颂》那激昂的旋律……
师介绍题目:《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对母亲河——黄河的颂歌,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传承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各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们的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二、文学常识
1、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39年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曲作者: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2、创作过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3、生字词
磅礴( )( ) 澎湃( )( )气魄( ) 狂澜( )
高山之巅(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三、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黄河颂》配乐朗诵)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朗读指导:
1、朗诵词与歌词要注意停顿。
2、“……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分句注意重读,如“掀”“奔” “劈”等。
3、“啊”读时应深沉,声音稍微延长。“黄河” 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4、“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四、内容研讨,赏析语言
1.序曲中“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与“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在诗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总括全诗,点明黄河象征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后者启示下文,为全诗奠定赞颂祖国的感情基调,引出下面的唱词。
2.在歌词的主体——歌词部分,先描绘后歌颂。在描绘黄河的诗句中,哪一个字起到统领的作用?统领到哪一句?这些诗句描绘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望”字。统领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诗句描绘出黄河气势磅礴、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突出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从结构上看,每一次感叹,都引出新的内容,将整个歌词部分有条理地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
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充满了语言的魅力,画面的力量和象征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要朗读好一首诗歌,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读准节奏、重音、停顿等,读出层次和情感。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祈祷祖国平安富强,也读出我们中国少年永远挺直的脊梁!
六、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1.了解黄河相关知识。
2. 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七、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赞美黄河 描写黄河 歌颂黄河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 巨大贡献 精神
相关教案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5 黄河颂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5 黄河颂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