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15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5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文件包含考点15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docx、考点15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考点15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加点字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B.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其中往来种作 各复延至其家
D.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武陵郡城下,告诉了太守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
D.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译文: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生长有几百步那么长。
3.下面是某同学复述《桃花源记》时的发言,请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①______”。进入桃花源后,他感觉到桃源人的生活是那么“②________”。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离开桃花源时,他却 “③________”,但后来再来找寻时还是“④________”。
【答案】
1.D
2.C
3. ①欲穷其林 ②怡然自乐 ③处处志之 ④不复得路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代词,这种景象;B.于是\竟;C.这\他们的;D.对、向\对、向;故选D。
2.C.诣,拜访,到……去。句意为: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可得:欲穷其林。第二空: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得:怡然自乐。第三空:根据“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可得:处处志之。第四空:根据“遂迷,不复得路”可得:不复得路。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便要还家。()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未果,寻病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的描写,含蓄表达了他有重返官场造福于民的愿望,以寻找桃花源未果,来表现了他复出之梦的破灭。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里的人害怕世人破坏他们这种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生活的心理。
C.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D.作者描绘一个无剥削,无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宁静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思考他们的用意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注释:伛偻:弯腰驼背,指老人。提携:牵扶,指小孩。滁:滁州,地区名。滁州当时的太守是欧阳修。
【答案】
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做标记 (4)随即、不久
2.(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植物)。
(2)(他们)问(我)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A
4.《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的是桃花源内和谐、安定、幸福的生活情景,表达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里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绘的是滁州百姓和太守(作者)一同快乐出游的场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交通”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交错相通;“要”,通假字,通“邀”,邀请;“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寻”是古今异义词,不久。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重点字词:
(1)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2)乃:竟,竟然。无论:古今异义词,不要说,(更)不必说。
3.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和分析。
A.“含蓄表达了他有重返官场造福于民的愿望,以寻找桃花源未果,来表现了他复出之梦的破灭”有误。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的描写,含蓄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故选A。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结合二者的主题思想分析各自的用意即可。场景描写是在为主题服务的。《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意在表现桃花源内和谐、安定、幸福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描绘“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的情景,意在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三)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B. 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无其事
C. 明灭可见/见往事耳D.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作者采用( )的手法来写小石潭,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 )、谭中气氛,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答案】
1. B
2. (1)隔看竹林,可以听见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珮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 移步换景 谭中景物 小谭源流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许:表约数/赞同;
B.若:好像/好像;
C.见:看见/了解;
D.乐:感到快乐,以……为乐/取乐;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篁竹:竹林;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2)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本篇文言文为一篇游记。写景的角度有:多种感官相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
根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可知,作者在听到水声开辟道路后前行发现了小石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站在谭边观看在日光照耀下的鱼影与游动的鱼;“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沿着小石潭岸势,寻找小石潭的源流,溪流曲折交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描绘谭中气氛;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采用了移步换景手法。据此回答意对即可。
(四)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加点字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 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2.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鸣珮环。 B. 斗折蛇行。
C. 全石以为底。 D. 卷石底以出。
3.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答案】
1. C 2. B 3. D
【解析】
1.考查对词语用法及意义的辨析。
A.副词,大约/动词,能够;
B.连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或不译;
C.都是代词,它的,那里;
D.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动词,逗乐;
故选C。
2.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
A.倒装句。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句意: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B.省略句。省略主语“小溪”;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C.倒装句。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句意: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D.倒装句。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句意: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故选B。
3.D.“高兴愉悦的心情”有误,而是“形乐实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故选D。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西行百二十步( ) (2)日光下澈( )
(3)斗折蛇行( ) (4)乃记之而去(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 ①本文是一篇“游记”,全文围绕“小石潭”展开描述的,请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理清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小石潭中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溪流→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二段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了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何特点?
【答案】
1. (1)向西 (2)穿透 (3)像北斗星一样 (4)离开
2. (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3. ①游鱼(潭水) 环境 ②潭水 清澈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西”是名词做状语,“向西”;“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可(大约)、许(左右)、皆(都)、空游(在空中流动)、依(凭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知(知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本篇作者是按照游览先后顺序来写的,第一段是发现小石潭;第二段是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溪流(岸势);第四段写小潭周围清冷的环境。据此可填写作答。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二段主要描写潭水清澈的特点,但作者却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一语句,通过游鱼来写水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据此可填写作答。
(六)
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虞初新志》卷十)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 B.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C. 中轩敞者为舱/不足为外人道也 D. 能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 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C. 作者最为详细的介绍了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表现了核雕品的主题。
D. 船尾部分,写舟子的心理和动作。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愉悦的气氛。
【答案】
1. A 2.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其:那/那;
B.可:大约/可以;
C.为:是/向,对;
D.以:用/因为;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盖,原来是,大概是;简,挑选;修狭,长而窄;为,雕刻。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D.“写舟子的心理和动作”错误,应是“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若啸呼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是对舟子的神态描写。故选D。
(七)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 中轩敞者为舱/为宫室、器皿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3. 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时,为什么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答案】
1. A
2. (1)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且竖起他的左膝。
(2)那只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
3. 先写船舱,船舱高而宽敞,引人注目,窗又可开闭,再加上对联名句,更能引发读者兴趣,营造了浓烈的背景氛围,增强了浓厚的艺术情趣,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情态的描述。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本题要求找出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盖:都是“大概,原来(是)”的意思,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B.可:大约/可以;
C.奇:奇特/零数,余数;
D.为:/雕刻;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诎:通:“屈”,弯曲;支:支撑。
(2)句中重点词有:船背:船顶;夷:平;则:就。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但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葺①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邻翁素有雅量②,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③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葺: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②雅量:宽宏大量。③诡:欺骗。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尝征于声色(表现)
B. 无术可医(办法)
C. 卒不骂(士兵)
D. 某益窘(更加)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夜 梦 一 人 告 之 曰 汝 病 乃 天 罚 须 得 失 者 骂 毛 乃 可 落
3. 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居民某这样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
【答案】
1. C
2. 夜梦一人告之曰/病乃天罚/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3. 我会对居民某说:“不要再做坏事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违背良心的坏事,早晚是要付出代价的。”
【解析】
1.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意思。C.卒:最终。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曰”后面是说话的内容,故其后应该断开。“病乃天罚”“得失者骂”“毛乃可落”有先后逻辑顺序,之间应该断开。句意为:夜里,他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人的一顿痛骂,这鸭毛才能脱落。”故断为:夜梦一人告之曰/病乃天罚/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居民某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回答时要注意弄清居民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错误,再针对他的错误来回答。文中居民某偷了邻居的鸭子,导致身上发痒,身上长满了鸭茸毛,这就是老天对他的惩罚,所以可以从“不要再做坏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角度劝诫他。
【点睛】参考译文
淄川城西白家庄的某人,偷邻居的一只鸭子煮着吃了。夜里,觉得全身发痒。天亮后一看,身上长满了一层细细的鸭茸毛,一碰就疼。他非常害怕,可又没有办法医治。夜里,他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人的一顿痛骂,这鸭毛才能脱落。”而邻居老人向来心慈仁善,心胸宽阔,生平丢东西,从来不喜怒于色,大发脾气。偷鸭人很奸滑,便欺骗老翁说:“鸭子是邻居某甲所偷,他非常害怕别人骂,骂他可以警示他将来(再来偷鸭子)。”老翁笑道:“谁有那么多工夫生闲气,去骂这种品行恶劣的人。”最终不肯骂。偷鸭人更加难为情,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老翁.老翁这才肯骂,他的病就好了。
(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①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②亭止息。望亭宇③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④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⑤,退则死法⑥,当您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纵步:放开脚步走。②就:靠近。③宇:屋檐。④兵阵:两军对阵交锋。⑤死敌:死于敌手。⑥死法:死于军法。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②虽兵阵相接
2.结合文本,分析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①居住 ②即使
2.苏轼是一个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曾经借住在惠州的嘉祐寺。居:居住;
(2)句意为:即使在两军对阵交锋的战场上。虽:即使;
2.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评价。
根据“‘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您么时也不妨熟歇”分析,苏轼以“足力疲乏”时应“就地止息”为例,悟出一番道理:该休息时就要好好地歇透、歇足,不要顾虑太多。结合苏轼当时被贬惠州的处境,可以看出这既是苏轼面对自己生活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他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由此可以分析出苏轼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
【点睛】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的嘉祜寺,放开脚步走在松风亭附近,感到腿酸疲乏,想要在林子里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梢处,心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已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忽然挣脱鱼钩。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使在两军对阵交锋的战场上,耳边听得战鼓声声,前进就会死于敌手,后退就会死于军法,这时候不妨好好休息一下。
(三)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一日,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①,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翁携酒至乙翁第(携:携带)
B. 恐力不胜(胜:能承受)
C.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曩:从前,过去)
D. 吾力尚可(尚:自认为)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二 翁 偕 往 越 钱 塘 绝 长 江 而 至 泰 阴
3. 结合选文,说说该故事给我们怎样启示。
【答案】
1. D
2. 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3. (1)积极乐观,不轻易言老;(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3)有志者事竟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句意为:甲翁带着酒去乙翁的家。携:带着,携带;
B.句意为:恐怕力气不够。胜:能承受;
C.句意为: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曩:从前,以前;
D.句意为:我的力气还可以。尚:尚且,还;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意思是: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其中“越 钱 塘”与“绝 长 江”是动宾短语,动宾与动宾之间需要断句,故“越 钱 塘”与“绝 长 江”要断一处;其次“越”是动词,做“越 钱 塘”这个分句的谓语,而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应该是“(二翁)越 钱 塘”,所以“越”前面需要断;最后,“而”做句中连词,领起“至泰阴”部分,所以“而”前面需要断。故断句为: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理解。
根据“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可知,启示我们要积极进取,不因年纪而丢失奋斗之心,生命在于奋斗不息;根据“凌晨上山”“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可知,启示我们也要像这两位老翁一下,做事要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有志者事竟成;根据“吾力尚可,无需相扶”可知,启示我们做任何事,要相信自己,勇于攀登。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县里,一天,甲翁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 “那太好了 !”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四)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思廉忠烈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忠义第十四》)
【注释】①代王侑(yòu):隋元德太子之子杨侑,炀帝十三年南巡,以杨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杨侑为帝。②唐公:唐高祖李渊起初的封号。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思廉/不惧兵刃 B. 因/寄物三百段
C. 故/有斯赠 D. 代王府/僚多骇散
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惟: (2)许: (3)咸: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2)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4. 细读文章内容,说说姚思廉的“忠烈”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 D
2. (1)惟(只,只有)(2)许(答应)(3)咸(全,都)
3. (1)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
(2)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仁义的人有勇气,说的正是他啊!
4. ①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大多都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②兵士将要到殿上捉拿代王,姚思廉严厉地对士兵说不应该对代王无礼。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D.“代王府僚多骇散”意思是:代王府的许多幕僚大多都受到惊吓逃散了。其中“代王府僚”是主语,“多骇散”为谓语,所以节奏划分为:代王府僚/多骇散,故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为: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惟:只有。
(2)句意:答应他扶代王杨侑到顺阳阁。许:答应。
(3)句意为:看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地说。咸:全,都。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有:服:敬服;却:退却;布列:排列。
(2)重点词有:者:……的人;“此之谓乎”是倒装句之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此谓之乎”,谓:说。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可知,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杨侑的侍读,等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大多都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体现了姚思廉的“忠烈”;根据“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可知,兵士将要到殿上捉拿代王,姚思廉严厉地对士兵说:“唐公发动合乎正义的兵变,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可见其“忠烈”。
【点睛】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镇定地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叹息道:“姚思廉不顾生命危亡,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当时姚思廉在洛阳,于是(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怀念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杨侑的侍读,等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大多都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
兵士将要到殿上捉拿代王,姚思廉严厉地对士兵说:“唐公发动合乎正义的兵变,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不久,唐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扶代王杨侑到顺阳阁,姚思廉哭泣看拜谢离开。看到这件事的人都感叹地说:“真是忠义刚烈的人啊,仁义的人有勇气,说的正是他啊!”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溪记
元结①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⑤,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元结,唐代学者。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②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③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④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⑤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⑥州:道州。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南( ) (2)名( ) (3)置( )
2.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3. 请结合文章思考:作者借右边溪“无人赏爱”意在抒发自己什么情感?
【答案】
1. 向南 说出 设置
2. (1)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
(2)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3. 文章通过感慨于道州城边一条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的小溪,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懑,以及因坎坷遭遇而惜才的情怀 。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1)南流数十步,句意: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南:向南;
(2)不可名状,句意:无法用言语说出它们的状态;名:说出;
(3)而置州以来,句意: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置:设置;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西,向西;
(2)重点词:为,因为;遂,于是,就;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文言文中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根据本篇文言文第一段中“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可知:右溪水清石怪木佳竹异,景色清幽美丽,值得人们观赏喜爱。
根据本篇文言文第二段“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可知:作者是懂得欣赏美景的人,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这眼前的美景似乎就是那个满腹才华的自己,却不能得到众人的赏爱,内心怅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因懂得无人欣赏的苦痛而更加惜才爱才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六)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1. 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2处)
昔 者 吾 舅 死 于 虎 吾 夫 又 死 焉 今 吾 子 又 死 焉
2.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突出主题。虽然一家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泰山妇人仍不愿意离开此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反衬(或“对比”) 示例:她深知山下残暴的政令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难以忍受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断句。
句意: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文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可知断句: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表现手法的分析。
将“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可知空一:反衬/对比。
老妇回答“无苛政”,老虎吃人,人却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这是因为苛政比老虎还凶狠啊。空二:她知道山下的苛政比老虎还凶狠。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扶手横木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实在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文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啊。”
(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余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僮仆役。④正黄:纯黄。
1. 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 解释第一段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 第一段中,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二段中的原话回答。
4. 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
1. 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 宜:适合。是:此,这。
3. 天无纤云,月如白昼;沙之色正黄,与月同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 八月之望
【解析】
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无,没有;月,月光;昼,白天。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适合独自一人前往。宜:适合;
(2)句意为: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是:此,这。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得出:天无纤云,月如白昼;
结合“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得出:沙之色正黄,与月同夺;
结合“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得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据此综述为:天无纤云,月如白昼;沙之色正黄,与月同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故八月之望,是八月十五,即中秋节。
【点睛】参考译文: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适合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①②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只怕”。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不里许_______________ 或投饼于左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3.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水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许:大约,左右,表约数 于:介词表方向,可译为“在、向、到”
2. 然而那些在水面欢快游动戏耍,都是几寸长的小鱼。
3. “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水清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游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大约不到一里路。许,大约,左右,表约数。
(2)句意: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于,介词,表方向,可译为“在、向、到”。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然,然而;其,代词,那些;皆,都;数寸,几寸”的解释要准确,“跳达剌泼”的解释见注释。
3.本题考查内容和主题分析。
(1)“喷吐冰雪,幽韵涵澹”这一句写石缝中喷涌而出的水好像冰雪一般,冰雪都是洁白的,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直接写出了水的清澈。“下深丈许,了若径寸”这一句写大约一丈深的水因为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同样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2)“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这两句写透过水看到潭底的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看到潭水中的鱼儿清秀灵动惹人喜爱,隔着水,碎石和细沙的条纹、色彩清清楚楚,鱼儿的姿态清清楚楚,这是借碎石、细沙、鱼儿来烘托水的清澈,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
(3)故文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
(4)结合“朱鱼万尾,匝池红酣”“清慧可怜”“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等句子可知,这里写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玩,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作者对鱼儿情感的描绘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愉悦欢快的。同时,语段描绘了西山碧云寺的美丽,同样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故文章表现了作者游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九)习惯说
清 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①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②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③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养晦堂诗文集》)
[注释]①浸(jìn)淫:渐渐扩展。②踬(zhì):被绊倒。③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后 蓉 复 履 其 地 蹶 然 以 惊 如 土 忽 隆 起 者
2.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辄起绕室以旋___________ (2)每履之______________
(3)父来室中,语之____________ (4)故君子之学_____________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4. 文章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中见大,即事寓理,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如土忽隆起者
2. ①就 ②踩、走 ③告诉 ④因此(所以)
3. (父亲)环顾四周(看看那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4. 无论做什么事,初始阶段的习惯都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初始阶段习惯的养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重点词语:“其地”为名词,作“履”的宾语,其后断句;“惊”为动词,作谓语,“如土忽隆起者”是补充“惊”的原因。所以,句子断句为: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就在屋内踱来踱去。辄:就;
(2)句意:每次走过这里。履:踩、走;
(3)句意: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告诉我说。语:告诉;
(4)句意:因此说君子做学问故:因此。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顾(看)”“治(治理)”“何以(凭什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文章主要写了刘蓉年少时候在一间屋里读书,对于屋内的一处坑洼处由不习惯到习惯,后来其父将那处坑洼填平,而他反而不习惯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即无论做什么事,初始阶段的习惯都非常重要。
【点睛】参考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走过这里,我都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十)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岁秋八月,子春①以其职事走京师,图②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③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④,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⑤;高甍巨桷⑥,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⑦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⑧!”
(注释] ①子春:人名,侍御史许子春。②图:画……图。③敞:扩建。④的历(dí):艳丽,形容光亮鲜明的样子。⑤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这是过去苍烟白露长满荆棘的地方。⑥高甍巨桷: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⑦升于高:登上高处。⑧其为吾书其大概焉: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示( ) 夫( ) 晦( ) 言( )
2.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准确断句
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
3. 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
4. 请找出文中与“吾”意思相同的一个文言词语。
5. 真州东园之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请写出文中以植物写环境之美的句子。
6. 真州东园是许子春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请联系文段内容,说说过去真州东园的景象是怎样的。
7. 积累链接:《核舟记》中最能表现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
【答案】
1. 给……看 句首发语词,那 昏暗 说
2. 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
3. 拓宽园的中部,作为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园的后部,作为供宾客射箭娱乐的场所。
4. 予
5. 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
6. 苍烟白露而荆棘,颓垣断堑而荒墟,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7.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示:给……看。
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还有那佳花美木种植成行,浓荫交织。夫:句首发语词,那。
此前日之晦冥风雨:而过去碰到风雨阴沉的日子。晦:昏暗。
吾亦不能言也:我也就无法叙说了。言:说。
2.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这个园宽有百亩,有流水横在它的前面,清池浸润在它的右面,高台建在它的北面”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之间构成并列句式,可判断其为三个分句,其前的“而”前面应作停顿。故全句断句为: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敞:扩建。以为:以(之)为,把……作为。射:指射箭的游戏”的翻译要准确。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吾”的意思是“我”;结合文中“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的意思“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可确定“予”也是“我”的意思。
5.本题考查语句筛选。注意是从植物角度描写。
文中“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写的是芙渠芰荷、幽兰白芷、佳花美木,是从植物角度写环境之优美。
6.本题考查语句筛选。
结合“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可知过去的真州东园,荒凉而破败。
7.本题考查阅读积累
结合《核舟记》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概括出10字特点: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点睛】译文:
本年秋八月,子春因公事来到都城,特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说:“这个园宽有百亩,有流水横在它的前面,清池浸润在它的右面,高台建在它的北面。台上,我们筑起了可供登高望远的拂云亭;池边,我们建起了可供俯视清波的澄虚阁;水中,我们造起了浮波逐浪的画舫。园中空地筑起清宴堂,后园则开辟了一个习射娱宾的园圃。满池荷花绚丽夺目,幽兰白芷芬芳扑鼻,还有那佳花美木种植成行,浓荫交织,而过去这里却是苍烟白露、荆棘丛生的地方。屋脊高耸,桷子粗大,水光日影,上下摇动,厅堂宽敞幽静,回声悠长,清风习习,而从前这里却是颓墙破壁,深沟断堑的荒凉废墟。遇上天气晴朗,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真州的文士美女便来游赏,弹琴吹笛,尽情吟唱,而过去碰到风雨阴沉的日子,这里只有鼪鼯鸟兽的嗥叫声。我因此才深信人力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啊。这图里所画的只是全部景物的十分之一二罢了。至于登高遥望江山的远近,戏水追逐鱼鸟的沉浮,那么自然景物的形象意趣,登高临水的欢乐,观赏的人便各有会心了。凡是画工画不出来的东西,我也就无法叙说了。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十一)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读书颖敏如素习。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别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败元院判阿鲁灰于万年街,复败苗军于于潜、昌化。进攻淳安,夜袭洪元帅,降其众千余,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寻会邓愈、胡大海之师,取建德,以为严州府,守之。
苗帅杨完者以苗、僚数万水陆奄至。文忠将轻兵破其陆军,取所馘(割下的左耳)首,浮巨筏上。水军见之亦遁。完者复来犯,与邓愈击却之。进克浦江,禁焚掠,示恩信。
义门郑氏避兵山谷,招之还,以兵护之。民大悦。完者死,其部将乞降,抚之,得三万余人。
与胡大海拔诸暨。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逾月,复来攻,又破之大浪滩,乘胜克分水。士诚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进同佥行枢密院事。
(选自《明史》)
1. 下列句中的的“而”与“年十二而母死”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乃记之而去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 潭西南而望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文忠是太祖的外甥,少年丧母。太祖十分喜爱他,把他当作儿子来抚养,让他跟自己姓朱。
B. 苗帅杨完者带领水陆大军来犯,被李文忠击败,他又再次来犯。李文忠和邓愈共同御敌,将杨完者击杀,并收服了乞降的三万多人。
C. 李文忠骁勇善战,攻城拔寨立下赫赫战功,他禁止士兵侵扰百姓,还派兵保护避难的名门大族,深得民心。
D. 李文忠有勇有谋,张士诚与之三战三败,最终不敢再侵犯李文忠驻守的严州。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与邓愈击却之
②寻会邓愈、胡大海之师
③张士诚寇严州
④乃谒太祖于滁阳
4. 翻译下列句子。
(1)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
(2)逾月,复来攻,又破之大浪滩,乘胜克分水。
【答案】
1. C
2. B
3. ①抵御 ②不久 ③入侵、侵犯 ④拜见
4. (1)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反侧,有好几次差点死去。
(2)过了一个月,张士诚又来进攻,李文忠在大浪滩打败了他,并乘胜攻占了分水。
【解析】
1.本题考查虚词“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年十二而母死”中“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A.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然后,就”;
B.而: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
C.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D.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B. “将杨完者击杀”说法不当,原文中没有这个说法,原文第三段只说“完者死”;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①句意为:李文忠与邓愈一起率军将其击退。却,抵御;
②句意:不久会合邓愈、胡大海之军。寻,不久;
③句意为:张士诚侵扰严州。寇,入侵、侵犯;
④句意为:才在滁阳拜见太祖。谒,拜见。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携,带;之,代词,他;濒,濒临;数,多次;
(2)逾,过了;复,又;破,打败;克,攻克。
【点睛】参考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是保儿,盱胎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颠沛流离,多次濒临死亡。过了两年才在滁阳拜见太祖。太祖见到文忠,非常喜爱他,把他当作儿子抚养,让他随自己的姓。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十九岁时,以舍人身份率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破天完的军队,骁勇盖过诸将。另又进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都将其攻下。于万年街击败元朝院判阿鲁灰,又于于潜、昌化击败苗军。进攻淳安,夜袭洪元帅,降服其部众千余人,李文忠被授为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不久会合邓愈、胡大海之军,攻取建德,改为严州府,率军驻守。
苗帅杨完者率苗、僚数万军队水陆并进,李文忠率轻兵击败其陆军,将所斩杀首级,浮在巨筏之上,水军见此情形也争相逃跑。杨完者又来犯,李文忠与邓愈一起率军将其击退。进而攻克浦江,严禁军队焚火打劫,以示恩惠、信用。
义门郑氏避军于山谷,李文忠将其招回,并派兵保护。民心大悦。杨完者死后,其部将乞降,李文忠予以招抚,获得三万余人。
李文忠与胡大海攻占诸暨。张士诚侵扰严州,李文忠率军于东门抵御,另派将领出小北门,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两军夹击,大破张士诚。过了一月,张士诚再次进攻,李文忠又在大浪滩打败敌军,乘胜攻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三溪,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斩首陆元帅,焚烧敌垒。张士诚从此不敢再窥视严州。李文忠晋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十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封翁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八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贫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授之。急趋至商家,谋所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才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三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与。
1.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泊如也”和“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中“如”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B. “思有以授之”和“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C. “诸君既不顾乡谊”中的“既”有“完,终了”“后来,不久”“已经”“既然”等义项,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既然”之意。
D. “假公济私”中“假”是“借”的意思。以此推断,“求预假薪俸数十金”中“假”也可以解释为“借”。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B.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C.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D.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急趋至商家,谋所安置之法。
(2)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
4. 《夜雨秋灯录》一书,内容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选文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答案】
1. B
2. D
3. (1)(阮封翁)立刻跑到商户家,商量安置这些穷人的办法。
(2)这一年,阮封翁本应得到的酬金,全部预支完了,阮封翁空手返回,几乎无法过年。
4. 文中阮封翁恻隐好义,经常周济亲友,为了救济灾民更是拿出了自己的所有收入,灾民们非常感激,祈求上天为他赐福,后来他的儿子科举入仕,做了大官,他也受到三品封诰,体现了好人会有好报,由此可见作者写此文是为了劝善,希望借此劝诫世人能多做善事。
【解析】
1.B.错误,前一个“之”是人称代词,他们;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商人因为阮封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认为他志向很大、举止随便,便一起嘲笑他,没有肯为他筹划的人。此句的主语是“商人”,“以翁人微言轻”与“志大妄举”、“讪笑之”与“无肯为筹划者”为并列短语,应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
①补出主语“阮封翁”;趋至,跑到;谋,商量。
②是年,这一年;俱,全,都;讫,完毕;徒手归,空手返回。
4.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读文可知,作者写作此文,既有劝善,又有批判。阮封翁虽然收入很高,却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帮助别人。出去做生意,为了救那些灾民,预支了一年的收益,导致自己几乎难以维持一年的生活,为此,灾民们感激他,为他向上天祈福,最后他的儿子也受到朝廷的赏识,做了巡抚,自己去世时,也被封三品官。他的经历,印证了好人有好报的真理。作者意在通过他的经历,导人向善,做一个心存善良的人。但同时,文中也有批判,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文中的商人,他们财力丰厚,却不愿出手营救灾民,当阮封翁这样一个外乡人找他们合资救人时,还嘲笑于他,他们的自私处利,刻薄无情,作者将阮封翁的大义与商人的无情自私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批判像文中“商人”一样无情无义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阮封翁,是江南仪征人,富有同情心,讲义气。壮年时为盐商,每年收入八百多金,常常拿去接济抚恤亲戚朋友,一出手就是几十金,自己穷到不能养活妻子和孩子,(却依然)一副恬淡无欲的样子。
有一天,(他)到了广陵,去做运盐的事务,集市里不慎失火,被烧毁的房屋有上千家,家里一贫如洗的人们没有钱租房子,男女老少都只能露宿。忽然大雨滂沱,(人们)站在泥坑中,面对面哭泣。阮封翁看在眼里,伤心至极,考虑到这些穷人最多不过百十人,花费不了多少钱,心想有什么人可以帮助他们。立刻跑到商户家,商量安置这些穷人的办法。商人因为阮封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认为他志向很大、举止随便,便一起嘲笑他,没有肯为他筹划的人。阮封翁既愤怒又羞愧地说:“你们既然不顾及同乡情谊,我尽管不是郡里人,看到这番场面也会独自承担。”(其他商人)都笑着说道:“你财大气粗,自己喜欢就自己去做,希望不要牵累我们,这份功德不可估量啊!”阮封翁离开了,向寄居之处的主人哀求救助,请求主人预支薪俸几十金,让工匠建造百十间席棚。使那些穷人有了遮风避雨的处所,(人们)都欢呼感激阮封翁,请求上天为好人赐福。
这一年,阮封翁本应得到的酬金,全部预支完了,阮封翁空手返回,几乎无法过年。幸亏他的儿子做了诸生,在太学院学习,既聪明又有才智,被人器重,都有赠送的财物,借此来苦苦度日。没多久,(他的儿子)乡试和会试都登榜,进入词林,大试排名均在前,被皇帝所察知,负责考试学政之事,不久后又把掌管区域的重任给与他,在浙江担任巡抚,阮封翁受三品封后去世了。
(十三)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 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1. 理解文言词汇的方法有很多,请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1)联系课文,课内迁移
序号
释义
课文
①
如舍舟登陆 __________
便舍船《桃花源记》
②
舟子具答之 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查阅字典,联系语境
“若”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用义项:①如果,假如②如,像③你,汝④约计⑤比得上⑥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请根据上下文语境选出下列两个“若”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若尝登钓台乎___ B山中之景何若____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
3. “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请用现代汉语描绘这种意趣丰富、画面生动的情景:。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没有走出船中一步,却说“快矣哉,是游乎”的理解。
【答案】
1. (1)① 舍弃 ②详细 (2) A③ B⑥
2. 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
3. 示例: (我)向下俯瞰,只见巍峨的群山整齐排列,有的文静秀丽就像个温文尔雅的文臣,有的孔武雄伟像个气宇轩昂的武将,犹如云台中列队的各位将相。(描述有 画面感,大意相近即可)
4. 示例:作者虽然没有走出船中-一步,却以独特的角度,调动诸多手段,从各个观感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也因此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由此作者游钓台的畅快与欣喜之情已难以自抑,不觉溢于言表,以致大呼“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①句意为:好像离开船登上岸。舍:舍弃;
②句意为:船夫全都能够回答。具:详细。
(2)A句意为:你曾经登过钓台吗?若:你。故选③;
B句意为: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若:怎么样。故选⑥。
2.本题考查句子节奏的划分。划分句子节奏要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要做到不读断句子,不割裂语意。
句意为: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是三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因此都应断开。故断句为:倘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碴/如振衣最高处。
3.本题考查理解、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下:名词做状语,往下;瞰:俯瞰;趋列:排列整齐;或:有的;秀静:秀丽文静;如:好像;雄拔:雄伟挺拔。画面描绘时,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和修饰性词语描绘出山的特点。示例:恍恍惚惚间,我好像站在了山巅,从上往下俯瞰,只见巍峨的群山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文静秀丽,就像那些温文尔雅的文臣,有的雄伟挺拔,就像那些气宇轩昂的武将,这些山非常像云台中列队的那些大臣。
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可知,作者没有游成山;结合句子“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则鼻游之”“则舌游之”“盖神游之矣”“于是乎并以耳游”可见,作者虽然没有走出船中一步,却以独特的角度,调动诸多手段,通过各种感官(目、鼻、舌、神、耳),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致(如“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写出山的香,“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写出水的味,“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写出山的雄,“‘山中之景何若? 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答之”写出山中的景、云等)。由此可知,作者游钓台的畅快与欣喜之情已难以自抑。所以作者最后说“快矣哉,是游乎”。
【点睛】参考译文: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仔细观看峰峦的起伏状态、小路时隐时现的姿态,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我)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文静秀丽就像个文臣,有的孔武雄伟像个武将,非常像云台中列队的各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
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9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考点09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考点09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期末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11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69页。
这是一份考点12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文件包含考点12课外文学作品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docx、考点12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原卷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