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10 *苏武传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苏武传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互动,合作探究,设计导图,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请根据课文加以概括。答: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在此情形下,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此时匈奴和汉朝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苏武此行仍是充满凶险的,他毅然出行,“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2.文中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斗争情形。具体说一下匈奴的招降行为有哪些。答: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作者用“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以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作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的复杂心态。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3.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对于他们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第三部分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4.“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慨?答: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也!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荣归故里,作者的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探究1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曾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地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探究之旅: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探究2 作者是怎样运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探究之旅: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霑衿”。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同是劝降,卫律的话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他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话,都毕肖其人。
探究3 本文是怎样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苏武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探究之旅: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探究4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的?探究之旅:在《苏武传》中,对照、映衬分别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当苏武遇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突发事件,副使张胜卷入其中。苏武料此事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张胜、常惠所止。在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之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未死而得救。苏武伤愈之后会论虞常,虞常被斩,张胜心惊请降。反观苏武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风度和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卫律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极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他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不同于卫律,他长于骑射,谦让下士,汉武帝以其有其祖李广之风。陵以五千卒深入匈奴,杀败单于所将三万骑兵,单于又召八万骑兵攻李陵军。正当汉军且战且退之时,叛徒降匈奴并道出汉军窘况,致使李陵矢尽粮绝,不得已而降。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原来愧见苏武,受单于之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
但是,苏武却置家人遭遇和个人恩怨于不顾,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汉朝甘赴汤镬、不避斧钺、“杀身自效”、坚贞不屈之决心,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苏武仍陈其“必欲降武”则“效死于前”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苏武虽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遇难之时,不负使命,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民族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李陵“喟然叹”“泣下霑衿”的衬托下,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请同学们为课文内容脉络设计一个思维导图。【答案】
【解析】 A项,阴:暗地里。
【解析】 A项,“相”,都是副词,相互。B项,“为”,①介词,给;②动词,成为。C项,“与”,①连词,和;②动词,给。D项,“其”,①代词,其中;②代词,指苏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评课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点击主题积累素材,文苑氧吧生成素养,语言积累,同“叛”背叛,同“无”没有,同“现”表现,2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图片课件ppt,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节的推动,匈奴劝降,苏武拒降,环境的烘托,残酷的环境,顽强的意志,细节的表现,留心细节以小见大,衬托对比,苏武忠于祖国宁死不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10 *苏武传教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精品阅读,素材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