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4)第1页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4)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江海交汇之地,河流与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中央电视台“最美中国”江南水乡视频,以带学生旅游为切入点。
    板书: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鱼米之乡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
    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鱼米之乡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相关教案

    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当堂练习,课程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