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
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
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用图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分析、总结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等;但这些能力还存在欠缺,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教师在课堂上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强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感受祖国发展之快;通过学习长江三角洲的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应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魂牵梦绕的人间天堂。
二、学习新课
(一)、明确目标:让学生朗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49——57页的内容,按要求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分框题进行展示自学成果。
框题一、江海交汇之地
1、范围:结合课本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市,?省南部和?省北部地区。(学生回答)
2、自然条件: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河网?湖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被称为“鱼米之乡”,为什么这里地势平坦?为什么这里河网密布,湖泊星罗?(学生回答:盛产稻米和淡水鱼;这里是长江的冲积平原;这里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特点:位于?的下游地区,濒临?海和?海,地处?之地,?港口众多。(学生回答)
4、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特点具有的优势?(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按照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的要求完成51、52页活动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只要合理即可)
(P51活动题第1题答案)
1、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
2、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对外联系;
3、沿河港口多,便于发展造船业;
4、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5、为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6、河流众多,淡水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P52活动题第2题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真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承转)河流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很大,那么处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
(P52活动题第3题答案)
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
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教师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承转)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
框题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5、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城市——?,有著名的古都——?,?,?,?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6、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7、上海的地位: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也是我国?的城市,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城市。
8、上海的作用: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和?都有?作用。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补充总结)
(承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55页活动题1。(教师随时引导提示,引入“呼包鄂”的发展)
学生展示:生活和工作不在同一城市;利: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收入增加。弊:交通成本较高,上下班用时较多。
教师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它城市创业就成为了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现实。
(承转)区域的发展促生了“同城效应”,上海人和杭州人都可以更方便地观赏西湖美景和外滩风光,这本身就促进了什么产业的发展?是的,旅游业。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地区之一。
框题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9、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和?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别具特色水乡风貌的江苏的?和?,浙江的?和?等也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除此之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和?等,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引导学生读P56页“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让学生找一找本区域的旅游资源。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三)、课堂小结,回归目标(时间来得及,师生共同小结,时间来不及,教师概况小结)
(四)、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见学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自然条件: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鱼米之乡”
江海交汇之地
特点: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位置 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优势:河运海运便利
河流与区域发展
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形成最大城市群
主要城市:上海,(核心城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南京,苏州,杭州等
特点:全国最大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 作用:对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浦东: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同城效应”
水乡风貌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历史积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引入,课程引入,新知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江海交汇之地,河流与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