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基础)同步测试【化学人教版高中】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9574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基础)同步测试【化学人教版高中】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9574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基础)同步测试【化学人教版高中】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9574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同步测试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基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浙江11月选考,5)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
A.碳酸氢钠 B.氯化钠
C.氯化钾 D.氢氧化钠
2.向一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片刻后再向该烧杯中缓慢地加入一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图中的( )
3.植物中山茶花、石榴可以吸收氯气,紫藤和月季对氯气的吸收净化能力也很强。在实验室制取Cl2时,尾气一般要用NaOH溶液吸收而不用澄清石灰水吸收的理由是( )
A.氯气不与石灰水反应
B.Ca(OH)2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吸收的尾气也很少
C.氯气与Ca(OH)2反应生成的CaCl2难溶于水
D.澄清石灰水能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浑浊
4.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新制氯水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放置数天后酸性将减弱
5.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漂白效果更好,原因是( )
A.漂白粉被氧化了
B.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C.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较多量的HClO
D.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可用水来确定某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
B.可用CO2来确定某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
C.可利用在空气中加热的方法除去Na2O中的Na2O2
D.将足量的Na2O2、Na2O分别加入酚酞溶液,最终溶液均为红色
7.自来水厂常用氯气对生活用水进行杀菌消毒。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这样的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离子的浓度非常低)出售,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下列化学试剂中,可以用于鉴别这种自来水和纯净水的是( )
A.酚酞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8.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晶体白色粉末。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①变灰暗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
C.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D.④⑤只发生物理变化
9.4.6 g金属钠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后,得到7.0 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 )
A.只有Na2O B.只有Na2O2
C.Na2O2和Na2O D.无法确定
10.下列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0.4 mol氧气
B.4 ℃时,5.4 mL H2O
C.标准状况下5.6 L二氧化碳
D.10 g氖
11.(2019浙江4月选考,6)反应8NH3+3Cl2N2+6NH4Cl,被氧化的NH3与被还原的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3 B.8∶3 C.6∶3 D.3∶2
12.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含原子数相等 B.气体密度相等
C.气体质量相等 D.摩尔质量相等
13.把标准状况下4.48 L的CO2通过一定量的固体Na2O2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3.36 L气体,则这3.36 L气体的成分是( )
A.O2 B.CO2
C.CO2和O2 D.无法确定
14.将钠和硫分别置于下图所示的两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装置中的两个活塞,这时观察到( )
A.水进入左瓶 B.水进入右瓶
C.水同时进入两瓶 D.水不进入任何一瓶
15.下列各组数据中,前者刚好是后者两倍的是( )
A.2 mol水的摩尔质量和1 mol水的摩尔质量
B.200 mL 1 mol·L-1氯化钙溶液中c(Cl-)和100 mL 2 mol·L-1氯化钾溶液中c(Cl-)
C.64 g二氧化硫中氧原子数和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氧化碳中氧原子数
D.20%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和10%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16.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下列有关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密度之比为16∶11 ②密度之比为11∶16 ③体积之比为16∶11 ④体积之比为11∶16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5分)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盛有100 mL蒸馏水,水中悬浮着一个表面光滑、耐碱、耐热的小球(此球稳定在水的中央),将10 g金属钠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最后使烧杯内的液体恢复到原来蒸馏水的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10 g钠要分多次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
(2)将10 g钠全部投入完毕所进行的次数可能是 __________。
A.5次 B.10次 C.大于10次
(3)实验结束后,从烧杯内小球的位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18.(4分)实验室需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
实际应称Na2CO3的质量___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___mL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B.将准确称量的Na2CO3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加适量水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离容量瓶颈部刻度线1~2 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 。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所配溶液浓度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 。
19.(17分)根据实验步骤的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Ⅰ.D是焰色试验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的盐溶液;
Ⅱ.固体氯化物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制得氯化氢,同时生成硫酸盐。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
D ,E ,F ,
G 。
(2)写出下列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 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中,每转移1 mol e-,有 mol 被氧化。
20.(13分)下图为制取氯化铁粉末的装置,已知氯化铁粉末很容易吸水生成结晶化合物FeCl3+6H2OFeCl3·6H2O。
(1)按照气体流向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仪器应是(填仪器接口顺序):
①接 , 接 , 接 。
(2)烧瓶A发生的反应中,氧化剂是 (填物质名称),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容器D的作用是 ,容器E的作用是 。
(4)A、B中的酒精灯应先点燃 处(填“A”或“B”)的酒精灯,理由是 。
(5)这套实验装置是否完整? (填“是”或“否”),若不完整,还须补充 装置(若第一问填“是”,则此问不需要作答)。
21.(7分)“套管实验”是将一支较小的玻璃仪器装入另一玻璃仪器中,经组装来完成原来需要两支或更多普通玻璃仪器进行的实验。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近年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化学实验中。请观察下列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点燃酒精灯开始,试管及烧杯A、B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________ 。
(2)整个实验结束时,在操作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结合化学方程式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 。
22.(6分)某市售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信息如下:
盐酸
化学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约1.18 g·mL-1
HCl的质量分数:36.5%
(1)该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1。
(2)取该盐酸50 mL加水稀释到500 mL,则稀释后溶液中c(HCl)= mol·L-1。
(3)取稀释后的适量盐酸与足量的锌粒作用,生成0.25 mol氢气,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是 L。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浙江11月选考,5)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
A.碳酸氢钠 B.氯化钠
C.氯化钾 D.氢氧化钠
答案 A
解析 碳酸氢钠可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以及二氧化碳,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A项正确;NaCl、KCl不与盐酸反应,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项、C项错误;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项错误。
2.向一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片刻后再向该烧杯中缓慢地加入一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图中的( )
答案 A
解析 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比水的小,故钠在水和煤油的交界处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从而可看到气泡,正确答案为A项。
3.植物中山茶花、石榴可以吸收氯气,紫藤和月季对氯气的吸收净化能力也很强。在实验室制取Cl2时,尾气一般要用NaOH溶液吸收而不用澄清石灰水吸收的理由是( )
A.氯气不与石灰水反应
B.Ca(OH)2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吸收的尾气也很少
C.氯气与Ca(OH)2反应生成的CaCl2难溶于水
D.澄清石灰水能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浑浊
答案 B
解析 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吸收Cl2的量较少,吸收不充分。
4.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新制氯水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放置数天后酸性将减弱
答案 B
解析 新制氯水成分的多样性决定了新制氯水性质上的多重性。新制氯水中主要含有三种分子H2O、Cl2、HClO和四种离子H+、Cl-、ClO-、OH-;新制氯水含有H+和HClO,蓝色石蕊试纸遇H+变红,变红后的试纸被HClO氧化褪色;光照新制氯水,发生反应2HClO2HCl+O2↑,逸出的是O2而不是Cl2;新制氯水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放置数天后,弱酸HClO转化为强酸HCl,且密封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不考虑HCl挥发,故溶液的酸性增强。
5.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漂白效果更好,原因是( )
A.漂白粉被氧化了
B.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C.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较多量的HClO
D.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
答案 C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可用水来确定某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
B.可用CO2来确定某Na2O粉末中是否含有Na2O2
C.可利用在空气中加热的方法除去Na2O中的Na2O2
D.将足量的Na2O2、Na2O分别加入酚酞溶液,最终溶液均为红色
答案 A
解析 CO2、H2O与Na2O2、Na2O均能反应,但与Na2O2反应时能产生O2,因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CO2也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CO2与Na2O2的反应无明显现象,水与Na2O2反应则会产生气泡而有明显的现象,A项正确,B项错误;在空气中加热Na2O2与Na2O的混合物,Na2O会转化为Na2O2,C项错误;将Na2O、Na2O2分别加入酚酞溶液,二者均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而使溶液变为红色,但Na2O2与水的反应过程中有H2O2生成,H2O2具有漂白性,最终会将变成红色的溶液漂白,D项错误。
7.自来水厂常用氯气对生活用水进行杀菌消毒。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这样的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离子的浓度非常低)出售,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下列化学试剂中,可以用于鉴别这种自来水和纯净水的是( )
A.酚酞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答案 D
解析 Cl2消毒过的自来水中含有HCl和HClO,用AgNO3溶液即可鉴别,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自来水,不产生沉淀的是纯净水。
8.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晶体白色粉末。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①变灰暗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
C.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
D.④⑤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 A
解析 钠露置在空气中由银白色变灰暗,是因为Na与O2反应生成了Na2O,Na2O继续与H2O反应生成白色固体NaOH,NaOH易潮解,吸收空气中的H2O形成NaOH溶液而出现液滴,同时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2CO3·10H2O,Na2CO3·10H2O逐渐风化最后变为Na2CO3固体,其中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Na只有在加热或点燃时才能生成Na2O2,B错误;③是NaOH潮解,C错误;④⑤中发生的反应有2NaOH+CO2Na2CO3+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及Na2CO3·10H2ONa2CO3+10H2O,D错误。
9.4.6 g金属钠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后,得到7.0 g固体,由此可判断其氧化产物是( )
A.只有Na2O B.只有Na2O2
C.Na2O2和Na2O D.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 此题可用极限法巧解。若4.6 g金属钠完全被氧化为Na2O2,质量应为7.8 g;若完全生成Na2O,则质量应为6.2 g,由此可知氧化产物应为Na2O2和Na2O的混合物。
10.下列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0.4 mol氧气
B.4 ℃时,5.4 mL H2O
C.标准状况下5.6 L二氧化碳
D.10 g氖
答案 B
解析 0.4 mol氧气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4 mol×2=0.8 mol;4 ℃ 时,5.4 mL H2O的质量为5.4 g,其物质的量是=0.3 mol,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3 mol×3=0.9 mol;标准状况下,5.6 L 二氧化碳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0.75 mol;10 g氖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11.(2019浙江4月选考,6)反应8NH3+3Cl2N2+6NH4Cl,被氧化的NH3与被还原的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3 B.8∶3 C.6∶3 D.3∶2
答案 A
解析 N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每个NH3分子被氧化失去3个电子;Cl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每个Cl2分子被还原得到2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被氧化的NH3与被还原的Cl2的物质的量比为2∶3,所以A项正确。
12.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含原子数相等 B.气体密度相等
C.气体质量相等 D.摩尔质量相等
答案 A
解析 同温同压下,两瓶中气体体积相等,则物质的量也相等。N2、O2和NO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原子数也相等。但N2和O2的比例不确定,所以两瓶内气体的密度、质量和摩尔质量都不一定相等。
13.把标准状况下4.48 L的CO2通过一定量的固体Na2O2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3.36 L气体,则这3.36 L气体的成分是( )
A.O2 B.CO2
C.CO2和O2 D.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 4.48 L CO2与足量Na2O2反应时,产生2.24 L O2,现反应后气体体积为3.36 L,说明4.48 L CO2未反应完,则3.36 L气体应为CO2和O2的混合气体。
14.将钠和硫分别置于下图所示的两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装置中的两个活塞,这时观察到( )
A.水进入左瓶 B.水进入右瓶
C.水同时进入两瓶 D.水不进入任何一瓶
答案 A
解析 由于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使左瓶氧气减少,压强减小,而右瓶中的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量不变,压强不变,故打开两个活塞时可观察到水进入左瓶。
15.下列各组数据中,前者刚好是后者两倍的是( )
A.2 mol水的摩尔质量和1 mol水的摩尔质量
B.200 mL 1 mol·L-1氯化钙溶液中c(Cl-)和100 mL 2 mol·L-1氯化钾溶液中c(Cl-)
C.64 g二氧化硫中氧原子数和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氧化碳中氧原子数
D.20%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和10%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C
解析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定值,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多少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1 mol·L-1氯化钙溶液中c(Cl-)=2 mol·L-1,与2 mol·L-1氯化钾溶液中c(Cl-)相等,B项不符合题意;64 g二氧化硫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2 mol,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氧化碳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C项符合题意;因20% NaOH溶液的密度(设为ρ1)大于10% NaOH溶液的密度(设为ρ2),则>2∶1,D项不符合题意。
16.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下列有关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密度之比为16∶11 ②密度之比为11∶16 ③体积之比为16∶11 ④体积之比为11∶16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16,则体积比为11∶16,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为16∶11。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5分)如图所示,在烧杯中盛有100 mL蒸馏水,水中悬浮着一个表面光滑、耐碱、耐热的小球(此球稳定在水的中央),将10 g金属钠分多次投入到水中,最后使烧杯内的液体恢复到原来蒸馏水的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10 g钠要分多次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
(2)将10 g钠全部投入完毕所进行的次数可能是 。
A.5次 B.10次 C.大于10次
(3)实验结束后,从烧杯内小球的位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4)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 (1)钠与水反应剧烈,放出的热量多,易发生爆炸
(2)C (3)小球上升 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液体的密度增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4)2Na+2H2O2Na++2OH-+H2↑
解析 钠与水反应剧烈,易发生爆炸,使用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钠的密度小于1 g·cm-3,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的体积(立方体的边长肯定小于1 cm)小于1 cm3,则其质量小于1 g,故每次投入黄豆粒大小的钠,10 g钠全部投入完毕所进行的次数要大于10次。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18.(4分)实验室需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
实际应称Na2CO3的质量___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___mL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B.将准确称量的Na2CO3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加适量水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离容量瓶颈部刻度线1~2 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所配溶液浓度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 。
答案 (1)2.7 250 (2)B、C、A、F、E、D
(3)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 (4)无影响 偏大
解析 (1)称取固体Na2CO3的质量为0.25 L×0.1 mol·L-1×106 g·mol-1≈2.7 g;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需要用250 mL容量瓶。
(3)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目的是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
(4)因定容时也需要向容量瓶中加水,故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会使凹液面的最低点下移,所加水偏少,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19.(17分)根据实验步骤的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Ⅰ.D是焰色试验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的盐溶液;
Ⅱ.固体氯化物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制得氯化氢,同时生成硫酸盐。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
D ,E ,F ,
G 。
(2)写出下列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中,每转移1 mol e-,有 mol 被氧化。
答案 (1)KCl I2 AgCl KI Cl2 HCl MnO2
(2)①2KCl(s)+H2SO4(浓)K2SO4+2HCl↑
②
③
④KCl+AgNO3AgCl↓+KNO3
(3)1 HCl
解析 向物质A中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C,可判定A中含有Cl-,则C一定是AgCl;淀粉溶液遇B生成蓝色物质,B一定是I2;D、E中一定有碘元素、氯元素;由题给信息Ⅱ可得无色晶体应为氯化物,F为HCl,HCl与G加热得E,则G为MnO2,E为Cl2;再结合题给信息Ⅰ可得D为KI,则A为KCl。
20.(13分)下图为制取氯化铁粉末的装置,已知氯化铁粉末很容易吸水生成结晶化合物FeCl3+6H2OFeCl3·6H2O。
(1)按照气体流向从左到右顺序连接仪器应是(填仪器接口顺序):
①接 , 接 , 接 。
(2)烧瓶A发生的反应中,氧化剂是 (填物质名称),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容器D的作用是 ,容器E的作用是 。
(4)A、B中的酒精灯应先点燃 处(填“A”或“B”)的酒精灯,理由是 。
(5)这套实验装置是否完整? (填“是”或“否”),若不完整,还须补充 装置(若第一问填“是”,则此问不需要作答)。
答案(1)⑦ ⑥ ④ ⑤ ②
(2)二氧化锰 3Cl2+2Fe2FeCl3
(3)干燥Cl2 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4)A 使制取的Cl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5)否 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或尾气吸收)
解析 按照实验流程图和气体流向,仪器的接口顺序为①→⑦、⑥→④、⑤→②。其中E装置用于除去Cl2中的HCl,D装置用于干燥Cl2;加热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制取Cl2,用Cl2排净装置内空气,防止Fe被空气中O2氧化,最后必须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Cl2。
21.(7分)“套管实验”是将一支较小的玻璃仪器装入另一玻璃仪器中,经组装来完成原来需要两支或更多普通玻璃仪器进行的实验。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近年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化学实验中。请观察下列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点燃酒精灯开始,试管及烧杯A、B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_____ 。
(2)整个实验结束时,在操作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结合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_______。
答案(1)开始两烧杯中均有气泡冒出,加热一段时间后,大试管中无明显变化,小试管内壁上有水珠出现;烧杯A中无明显变化,烧杯B中出现白色浑浊
(2)先把导管从烧杯中取出,再移去酒精灯
(3)NaHCO3的热稳定性不如Na2CO3,NaHCO3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解析(1)气体受热膨胀,所以一开始加热,A、B烧杯中均有气泡冒出,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小试管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NaHCO3分解,同时烧杯B溶液变浑浊,而烧杯A中无明显变化。
(2)当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取出,防止倒吸。
(3)从图示可以看出NaHCO3受热分解了,而Na2CO3受热没有分解,说明Na2CO3比NaHCO3稳定。
22.(6分)某市售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信息如下:
盐酸
化学式:HCl
相对分子质量:36.5
密度约1.18 g·mL-1
HCl的质量分数:36.5%
(1)该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1。
(2)取该盐酸50 mL加水稀释到500 mL,则稀释后溶液中c(HCl)= mol·L-1。
(3)取稀释后的适量盐酸与足量的锌粒作用,生成0.25 mol氢气,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是______L。
答案(1)11.8 (2)1.18 (3)5.6
解析(1)c(HCl)==11.8 mol·L-1。
(2)溶液稀释10倍,溶质不变,浓度必变为原来的,即1.18 mol·L-1。
(3)V(H2)=0.25 mol×22.4 L·mol-1=5.6 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课时作业,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 L,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