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湘教版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湘教版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 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个人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以新疆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干旱区面积广大,所以,本节内容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更明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特点。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2.了解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概况。(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归纳区域的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2.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新疆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并立志将来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难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位置、地形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以及气候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措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平台。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如:音像、图片。等将枯燥内容多彩化,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对于地理学习方法和基础地理知识已经掌握,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较为熟练,对地理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已成自然,能够在课堂中熟练的应用,学习小组之间能够积极地进行讨论、展示,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资源:学案 课件 (1)利用学案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材料,真正落实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2)课件中针对教学内容选取了适当的地图、图片、视频、音乐等,并有效的设置在各个环节当中,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和辅助作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我们身边的地理,从观察身边的地理入手,提高地理的思维能力。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动画“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引入新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设计目的:引发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告知学习目标,激活原有的相关知识。用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本课学习。 教学活动2 自主学习,感知教材:【自主学习一】位置与范围1.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地理位置:位于中国______边陲,是中国陆地面积________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2)重要性:与________个国家接壤,战略位置重要,是___________的重点区域。(3)新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指的“西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共___个省区。已建的标志性工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主学习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以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___________、准噶尔盆地、___________山脉、___________盆地和昆仑山脉,被称为“___________”。(2)气候: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属于___________。(3)自然景观:______、________广布。著名沙漠___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____中。(4)河流和湖泊:河流多为内流河,___________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___________河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湖泊多为___________湖,有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__。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引发学习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方法:抛锚式 教学活动3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教学思路:从新疆的地形分布图中分析出新疆的地形以山脉和盆地为主 ,总结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通过填图,加深学生对于新疆地形区的印象。设计目的:为理解新疆的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做铺垫,从而达到掌握重点。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复习以前知识,跨度大进行知识整合,完成学案,方法:抛锚式 1.读一读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代表天山,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山,三横之间的两个“田”分别代表两大盆地。左边摆放了一张“弓”,弓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且远离统治中心,位于边防要塞,因此需要设防保护,保护国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内加了一个土字。人们对“弓”字的另一解释是,新疆是中国国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这个“弓”字就代表弯弯曲曲的边境线。2.填一填请把对应的序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山脉:①天山山脉②昆仑山③阿尔泰山盆地: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沙漠:Ⅰ塔克拉玛干沙漠3.说一说 说说新疆的地形特点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加上他们的读图能力和活跃的思维,很自然的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教学活动4探索问题,发现结论:教学思路:分析新疆的气候图 ,得出新疆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的结论,进一步分析气候干旱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新疆干旱的气候的理解。设计目的:为下节课理解新疆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好铺垫,从而达到掌握重点。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复习以前知识,跨度大进行知识整合,完成学案, 方法:抛锚式 1.读一读 材料一: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雨量稀少,地表蒸发旺盛,自然环境突出的特点是“干旱”。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依靠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因此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等都主要分布在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呈环状分布。 材料二:右图所示为乌鲁木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2.想一想 (1)新疆的气候以什么为主?气候有什么特点? (2)请你分析新疆自然环境干旱的原因。(3)新疆的气候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你能举例说明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描述该地区生态环境,即使描述不太准确,也不必细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5课堂总结,巩固知识:七、目标检测设计设计目的:对本节知识加深记忆及时评价,开阔视野1.关于新疆地形分布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间低,四周高 B.北部是阿尔金山 C.北部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D.中间是昆仑山2.新疆瓜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高,降水丰富 B.云量少,日照高,气温日较差大C.积温低,风力强 D.沙性土壤肥沃 3.下列关于新疆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在盆地内部 B.分布在山区 C.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沿岸 D.分布在绿洲 4.新疆气候干旱的原因是( )A.位于高纬度地区 B.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C.地面植被稀少 D.深居内陆 知识梳理:(让学生小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对本节知识回顾加深记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遵循展示──设疑──分析讨论的教学流程,主要采用创设情景—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利用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实际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设计安排是根据学生实际的探究进程随时改动的,教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及时引导或点拨,指导着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优秀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湘教版第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获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俄罗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检查自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内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