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第1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第2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上承《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我国古代的各政权逐步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赋役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两个子目之间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介绍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赋税制度。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古代部分赋税制度有所了解,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对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协定关税”等内容有过了解。但本课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科差”、个人所得税等,对学生来说则显得相对陌生,学习难度较大。
    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和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有了较深的认知,初步具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学习兴趣:个人所得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能会对其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
    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赋税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重难点分析
    在研读《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综合本校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赋税制度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为教学主线,梳理不同时期中国赋税制度的发展及其演变趋势,进而理解赋税制度所体现出的鲜明地时代特征。紧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唯物史观贯穿课堂,让通过从古至今不同时代赋税制度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一系列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通过情境创设,引领学生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通过对现代赋税制度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党和国家在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开门见山
    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进行概念解读。
    设计意图
    本课中所涉及到的概念较多且难度较大,直截了当解读课文标题的概念内涵,可以让学生立马明白课题主旨,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内涵和种类,有利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
    新课学习
    环节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出示材料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
    发闾左谪戍渔阳……失期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
    问题设计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秦朝的赋役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
    基于史料探究问题,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在点评中,要突出秦朝的横征暴敛对社会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印证了“亲亡于秦政而非秦制”的观点。并针对材料“泰半(三分之二)之赋”、“二十倍于古”、“失期当斩”等,追问是否可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史料实证意识。
    出示材料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中华书局
    问题设计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汉朝的赋役制度和秦朝相比有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并出示图片“汉阳陵中出土的陶俑”,利用图片中的文物,衬托出文景之治下百姓平静和乐观的情绪,印证前述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并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秦汉的赋税制度,指出赋税制度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
    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教师先简要说明隋朝赋税制度的特征为“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出示材料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
    问题设计
    简要归纳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老师适时参与归纳分析。
    出示材料: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图示”
    问题设计
    依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老师结合PPT内容进行点评。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内容,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作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的。一旦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也难以为继。
    出示材料,阐释均田制走向崩坏的表现
    图片材料:武则天时期高昌县赵师户残卷
    教师带领学生释读图片上的文字信息:“男赵师,年拾□□□。女小姜,年二十二岁。一十亩卌步已受,一十亩永业,卌步居住园宅应合受田一顷二十一亩,一顷一十亩二百步未受”。按照唐朝前期均田制的规定,唐朝18岁以上的丁男,每人应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但赵师一户仅授田10亩永业田及40步作为“居住园宅”,剩余均未授。说明当时因相对和平、人口增加以及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均田制已难以为继。
    问题设计
    均田制难以为继,是何种原因导致?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老师引出两税法的相关内容。教师出示图示,结合PPT内容进行归纳,简要说明两税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让全体学生补充笔记。
    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问题设计
    宋朝和元朝的服役制度与之前相比,有哪些继承和改变?
    学生活动
    在老师引领下知会宋元时期赋税制度的概况,分析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影响和元朝税制出现南北分制的特点。而后,教师进行总结,说明宋元时期税制沿用唐制较为明显,但也有改变。
    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出示材料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出示材料
    一条鞭法示意图
    问题设计
    “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概括“一条鞭法”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学生活动
    因“一条鞭法”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难度很大,教师要对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出示PPT上的归纳,让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出示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造清册县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
    雍正四年,奉旨“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又匠价向系另征……由是地丁、匠价,统归一则,真所谓“一条鞭”矣。
    ——(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问题设计
    什么是“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可采取小组活动和讨论汇报的方式)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对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教师也成为了讨论汇报活动的一部分,对同学们错误的、不到位的结论进行点拨。
    阶段小结
    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通过思维导图及表格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环节二: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师先对“关税”这一概念进行说明,要避免学生对这一概念产生误解。关税分为“国内关税”和“国境关税”,“国内关税”在1937年被废除,而“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探究一: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过程及危害
    出示材料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关税协定。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约值百抽五,欲变更须与英人协定。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19C50S海关聘用外国人帮办税务。
    1863年英国人赫德任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5年。
    1912年辛革命之后,关税税款逐渐由外国保管。
    问题设计
    以上材料反映近代海关关税权的是如何逐步丧失的?
    学生活动
    学生在阅读教师给定的材料之后进行回答,即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管理权和关款管理权。
    出示材料
    “盖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因以造成外商垄断之势力。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形成不但不能保护国货,反而处处有保护洋货压迫国货之倾向。
    ——《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问题设计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海关关税权的逐步丧失的危害。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老师适时点评,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归纳。
    探究二:中国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
    出示材料
    依据时间轴信息,学生梳理近代中国为收回关税自主权所作出的努力,也说明国民政府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探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关税政策。
    出示材料
    问题设计
    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颁布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诸多的问题。
    阶段小结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关税自主权问题上取得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并且不断对我国关税制度进行完善。
    环节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师先解释“个人所得税”这一概念,加深学生对期的理解。
    出示材料
    教师出示时间轴,梳理自1914年之1980年我国与征收个人所得税相关的各项举措。
    问题设计
    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思考后进行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说明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了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教师出示三幅图片,说明个人所得税对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积极作用、个税起征点提高折射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个税制度愈加关注民生问题。
    (三)总结归纳
    纵观中国赋税制度史,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
    秦汉时期:赋税制度与政权建设的关系;
    隋唐至明清:赋税制度演变在传承中的重大创新;
    近现代:关税自主权与民族经济发展;
    当代:个人所得税的社会意义。
    最后得出几个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制度建构,赋税制度也不例外;
    制度具有延续性,在前朝代赋税制度进行继承,并根据当下实际改良创新;
    从趋势上说,国家的赋税制度对于民众的负担越来越轻,税收制度越来越注重社会公平。
    教学板书
    八、作业布置
    1.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2.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3.据表2 可知,当时中国
    表2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A 2.B 3.D
    4.
    (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21,343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相关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合作探究,总结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优秀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