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共3页。
第四单元 千克和克 ■ 教材分析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 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 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第 37 页照片中一架天平的两边分别放着梨和苹果,问学生“梨和苹果哪个轻,哪个重?”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第 39 页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2 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有一个西瓜,秤面的针指向“3”,这个西瓜重 3 千克;右边的台秤上有 1 个苹果,秤面的针指向“200”,这个苹果重 200 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和克。
3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 40 页第 2 题“称出 1 千克水果糖”,兔博士提醒“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块, 再数一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动手操作并估算等能力的训练。第 40 页第 3 题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下面四种事物应该接什么质量单位。这里考察的是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在实际测量中,体会质量单位的含义。 借助实物体会质量单位的表象。 学会用千克、克作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质量单位。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2、掌握“1 千克=1000 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 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建议 教师课前准备一架天平、若干玻璃球和质量相等的苹果、梨各一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 2 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课时用天平比较轻重1认识千克和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