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628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杨氏之子》(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628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杨氏之子》(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9628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感知文本特点,细读课文,把握停顿和文义,体会语言巧妙,回顾方法,好书推荐,布置作业读《世说新语》这部小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全文一共五句话:1.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简介文中主人公――杨家的儿子,突出人物的特征是“聪惠”(聪明、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十分聪明”。二三四五句讲了一件小事来证明这个孩子的“聪明”。这句话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2.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事情的起因,将孩子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但是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君平和这个孩子一家很熟,两家经常来往,孔君平和孩子也很熟悉。3.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讲了孩子热情招待客人,为客人摆上水果,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这个孩子很有礼貌。4.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实。孔君平在和孩子开玩笑呢!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实。5.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小儿对孔君平开玩笑的作答。 “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迅速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明白了客人是在用自家的姓开玩笑,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并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小儿的话里也有话,如果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就可以说是我家的果实,如果你不承认孔雀是你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果实了。由此可见这个小儿不一般,思维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话中的要害,并且很快联想,用对方的办法反驳对方,让对方陷入两难的选择,只有哑口无言。而小儿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句式,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孔雀不是你家的鸟”,但为什么不直接写“孔雀不是你家的鸟”而要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则有区别,用否定的说法让小儿的回答更加有趣,更能体现小儿和客人斗智的乐趣。 四、五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但文章写道这里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想象孔君平听了小儿的话,会有什么神情,会怎么说。他首先会感到惊讶,在心里默默地说:“这孩子真不一般!”然后,他会怎样夸奖这个小孩呢?这些都可以继续延伸下去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 2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3.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教学重点: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文本特点1.初次见面,老师先用文言文简单介绍自己。询问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你了解到什么?引入文言文。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3.释义课题,告诉学生“子”不仅可以指儿子,也可以当女儿讲。引导学生用课题的形式来介绍自己。二、细读课文,把握停顿和文义(一)一读——停顿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小古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是否把字音读准了。相机正音,辨析文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3.师范读,让学生听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4.读小古文除了注意标点的停顿,还要注意断句,根据老师的标记,自由练一练。(出示断句)指名读,齐读。小结:读文言文就要这样读得慢一点,读好停顿。(板书一读:停顿)(二)二读——理解1.引导学生复习原来理解古诗或古文的方法,并相机出示: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2.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再读课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3.汇报交流:(1)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板书:甚聪惠,齐读本句。(2)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插入孔君平的资料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引导学生说出此句话的意思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觉得两家关系怎么样?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齐读,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话的意思,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结: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从这句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杨氏子的热情好客。 (4)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齐读,并说出这两句话的意思,相机指导理解“未闻”的意思。4.连起来说说整篇古文的意思。5.小结,板书:二读:理解。三、体会语言巧妙1.揣摩二人心理活动(1)孔君平看看这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子,眼珠一转,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结:杨梅第一个字是杨,杨氏子第一个字也是杨,他想用姓氏做文章来考考杨氏子。(2)那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从用同样的方法来回答中,体会杨氏子的聪惠。2.体会“未闻”(1)为什么杨氏之子不直接回答,而要加“未闻”二字,谁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奥妙?(2)杨氏子的回答中还有一层话外之音,体会到了吗?品读两句话,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语气的委婉礼貌,以及杨氏子的机智。3.拓展说话如果来访者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柳君平......这聪惠的杨氏子会怎样回答呢?四、三读,熟读成诵1.出示竖版《杨氏之子》,让学生比较和课本有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尝试没有标点还能读好吗?指名读。2.创设情境,一起来吟诵《杨氏之子》。3.尝试背诵。五、回顾方法,好书推荐1.回顾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古文,运用了三读的方法,结合板书齐读,认识了一个如此聪惠的杨氏之子。2.本文出自于——《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说《何宴七岁》。3.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学《何宴七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何晏?4.还有很多像杨氏子、何宴这样聪惠的孩子,举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六、布置作业读《世说新语》这部小说。七、板书设计:杨氏之子测评练习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 乃:2.孔指以示儿曰。示: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 闻: 二、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四、课外阅读文彦博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供词,指树洞)(1)群儿谋取之(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2.这件事的起因是 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5.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围绕这个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为教学重点;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为教学难点。教学时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由文言的自我介绍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二、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的程序,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这样学生读得有韵味了。其中,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难理解,让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并体会了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内心活动后,再对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2.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做了设计,但对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而不是只简单地分角色读了两人的对话部分,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再读文,读懂文,体会巧妙,感受机智,熟读成诵,发挥想象,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视频导入,齐读课题,理解题意,指读生字,正确读音,朗读课文,掌握停顿,研读课文,体会感悟,学习第二句,教师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