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沪教版 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646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沪教版 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646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沪教版 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646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案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及相应练习。学情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学情预设: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1.激情:播放超市购物课件。2.猜一猜:这两个果冻(一大一小)哪个轻,哪个重?3.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哪个轻?哪个重?4.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克或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㈠认识克。【学情预设: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大黑豆,个数比5、6粒更少。】1.感知1克。师:小朋友们,这是一个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在课件上演示用天平称硬币的过程。得出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师:请小朋友们从抽屉里拿出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睁开眼睛说说什么感觉?小结:1克的质量是很轻很轻。2.找1克的物品。师:大约重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们从篮子里找一找,掂一掂,然后把它高高举起来。3.用天平验证1克的物品。如:(1)验证一粒纽扣。师:这枚钮扣是不是大约重1克,我们来验证一下(演示用天平验证的过程)。(2)验证黄豆,估黑豆。师:像这样的一袋黄豆是不是大约重1克呢?我们可以用什么秤来验证。师:我们把一袋黄豆放左盘,把2分硬币放右盘观察天平,说明这袋黄豆大约重1克,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大家来数一数。像这样的黑豆(比黄豆大一些)1克大约有几粒?大家猜猜看。 小结:1克的黄豆大约6-7粒,1克的黑豆大约2~3粒。4.实践活动:感受二十克,一百克、两百克、几百克物品的质量。【学情预设:能以一个已知质量的物品为参照物,通过观察,比较,掂一掂,估测出另一个物品的质量,获得相对有效的数据。体验感受二十克,一百克、两百克、几百克物品的质量有多重。】 (1)称一称:小橡皮的质量。师:刚才还有小朋友认为这样的一块橡皮擦大约重1克,你们同意吗?师:你们觉得大约有多重,放到电子秤上称称看.(认识电子称及克的英文表示)(2)对比估大一些的橡皮的质量,并验证。师:那这块橡皮大约多重?谁来估一估(出示大一些的橡皮)。师:到底谁估得更接近呢?请把它放上去称一称。(3)先掂再估后验证书本的质量。(4)指导学生通过看标签验证自己对200克、500克重物品的猜想。师小结:小朋友果真厉害,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我们已经感受到了1克、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质量。【设计意图: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黑豆(比黄豆大一些)有几粒呢?”“这块橡皮重20克,你能猜出另一块橡皮的质量吗?”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二)认识千克。【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掂一包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到1千克的物品与1克相比很重。在找1千克的物品时,学生可能有的用估、有的用称、有的用看标签等不同方法。】1.介绍盘称,用盘称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出示一包1千克重的洗衣粉),介绍盘称,明白千克的英文表示;用盘称称出一包洗衣粉的质量。 师:一包洗衣粉的质量是1千克,请小朋友拿出1千克的洗衣粉站起来和老师这样掂一掂,什么感觉?2.实践活动:找1千克的物品。师:1千克和1克比感觉很重,其实篮子里还藏着许多1千克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学情预设:学生能用秤子称出1千克的苹果大约5、6个,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看标签找2个500克、5个200克、10个100克的物品,从不同角度感受、体验、验证克与千克的关系,自主探索知识,理解1千克=1000克。】师:小朋友们,找好了吗?谁来说说你们组找到什么?用什么方法找到的?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⑴出示重500克的食盐两包。师:一包食盐几克?(500克)两包呢?师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盘称称一称,指针指向几(1),表示1千克,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想,同样两袋食盐计算得出1000克,用称子称出是1千克,那么1千克和1000克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指导读:1千克=1000克⑵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5个200克是1000克;10个100克是 1000克,也就是1千克。4.实践活动:掂一掂、估一估、验一验一个书包、一个小朋友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 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掂书包、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 物品。在活动中自主探究,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为单位。【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学情预设: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最后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1.填一填。一个乒乓球大约重3 ( )一棵大白菜约重2 ( )一袋大米大约重25 ( )一只鸡大约重2 ( )一个西瓜大约重3 ( )2.找一找。回形针 苹果 鸡蛋 小朋友150克 50克 20千克 1克 3.比一比。 2千克○2000克 5千克○40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4.估一估 称一称。【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明白根据不同的物品质量可以采用不同的称,选择不同的单位等。】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g) (kg) 洗衣粉 2分盐 1克 500克+500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设计思路1.重视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比一比苹果和梨谁重谁轻,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体验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本节课创设了适合二年级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不断感受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探索知识。⑴让学生在掂、估、称、验证等小组活动中获得1克、几十克、几百克的感受,在体验中建立克的观念。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教师提供的物品中通过猜、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相应的物品,在活动中自主探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⑶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掂书包、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3.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学生没有什么生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通过掂、估、称获得体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出同样1克重的豆子,大的个数少,小的个数多。在称出一块橡皮重20克后,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掂一掂,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一估,再用称来验证,学生从而获得有效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到一些学习方法,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你喜欢的物品估计的轻重称出的轻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步感知,引入课题,感知,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 (五四制)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 (五四制)五、 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探究,感悟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课外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