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0学以致其道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36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0学以致其道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36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0学以致其道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364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0学以致其道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0学以致其道,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忧道不忧贫,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就有道而正焉,贤贤易色,敏于事而慎于言,食无求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实词(解释并指出用法)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
2、君子学以致其道( )
3、君子忧道不忧贫( )
4、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
5、就有道而正焉。( )
6、贤贤易色( )
7、敏于事而慎于言( )
8不迁怒,不贰过( )
9、食无求饱( )
10、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11、博学而笃志( )
12、切问而近思( )
13、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实词(指出古义和今义)
君子学以致其道。( )
古之学者为己( )
古之学者为己( )
无为小人儒( )
夫子至于是邦也( )
虚词(指出意义和用法)
1、君子学以致其道 ( )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嫁( )
3、敏于事而慎于言 ( )
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
5、女为君子儒( )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7、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8、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9、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
10、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11、仲尼焉学( )
12、魏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
13、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 )
14、夫子焉不学( )
1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16、博学而笃志( )
固定结构(指明意义)
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
3、子禽问于子贡曰( )
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5、而亦何常师之有?( )
6、小人哉,樊须也!( )
(二)温故而知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句子中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诲女知之乎? D.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耕也,馁在其中矣(气馁)B.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C.事君能致其身(获得) D.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市场)
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学以致其道
A.君子以文会友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D.好古,敏以求之也
4、对下列句子“焉”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 \* GB3 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2 \* GB3 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 3 \* GB3 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4 \* GB3 ④仲尼焉学?
A. = 1 \* GB3 ① = 2 \* GB3 ②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不同 B. = 1 \* GB3 ① = 2 \* GB3 ②不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不同
C. = 1 \* GB3 ① = 2 \* GB3 ②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不同 D. = 1 \* GB3 ① = 2 \* GB3 ②不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同
5、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博学而笃志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就有道而正焉
C.我非生而知之者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贤贤易色
A.春风又绿江南岸B.而耻恶衣恶食者
C.事父母能竭其力D.就有道而正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可谓好学也已
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C.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求学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B.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皇上喜欢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动用感情的。
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来匡正自己
D.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惩治那些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啊。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C.君子学以致其道 D.子禽问于子贡曰
10、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习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
B.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C.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但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
D.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不要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11、下列“焉”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1 \* GB3 ①焉用稼 = 2 \* GB3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 1 \* GB3 ①心不在焉 = 2 \* GB3 ②语焉不详
C. = 1 \* GB3 ①微波入焉 = 2 \* GB3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 = 1 \* GB3 ①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 \* GB3 ②盘盘焉,囷囷焉
12、对下列“请”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 \* GB3 ①樊迟请学稼 = 2 \* GB3 ②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3 \* GB3 ③子犯请击之 = 4 \* GB3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A.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B.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C.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D. = 2 \* GB3 ② = 4 \* GB3 ④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 。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15、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子之求之也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子闻之,曰“是礼也”
C.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D.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于”字的用法与意义。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子禽问于子贡曰
(3)青,取之于蓝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至于是邦也
(6)志于道,据于德
17、请从以上选文中找出三个熟语并作解释。
(1)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对君子道德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4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19、孔子为什么称樊迟为小人?体现孔子什么思想?
五、阅读下面与《论语》有关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表现了对理性追求的注重。谋道是追求理想,体现了理性的追求,谋食是感性欲求。在谋道、谋食之间,孔子更重视前者。为了谋食而去耕作,未必不挨饿,而通过修身、学习所得到的俸禄是否就是修身和学习的目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心目中的“道”,实际是孔子的人生理念,包括仁民爱物、礼乐文化、为政以德、修省躬行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说不谋的“食”、不忧的“贫”,是就君子个人生活而言,并不是全社会都不要发展经济。在治国方针政策的层面上。孔子也是一贯主张“重民”、“富民”的。与子夏所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相同,“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强调修身与学习的目的。
20、对孔子提出的这种学习目的,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不少于200字)
十、学以致其道
㈠梳理积累
班级: 学号: 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通“汝”,你)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没有)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与通“欤”,吧)
实词(一词多义)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
2、君子学以致其道(获得)
3、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义)
4、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信,讲信用;情,诚,真诚)
5、就有道而正焉。(就,走向,到;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
6、贤贤易色(贤,推崇;贤,贤德;易,轻视)
7、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8不迁怒,不贰过(犯错)
9、食无求饱(饱,满足)
10、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竭,竭尽,用尽;奉献,献出)
11、博学而笃志(坚定)
12、切问而近思(切实具体,贴近实际)
13、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用襁褓)
实词(古今异义)
君子学以致其道。(来获得)
古之学者为己(求学的人)
古之学者为己(为了端正和充实自己,褒义;为了向别人卖弄,贬义)
无为小人儒(地位低下的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
夫子至于是邦也(来到)
虚词
1、君子学以致其道 (以,表目的)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嫁(焉,哪里,疑问代词)
3、敏于事而慎于言 (于,介词)
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则,那么)
5、女为君子儒(动词,做)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如果,表假设)
7、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即使,表让步)
8、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
9、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乎,相当于介词“于”)
10、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表承接;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11、仲尼焉学(兼词,从哪里)
12、魏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
13、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焉,语气词)
14、夫子焉不学(焉,代词,哪里)
1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第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代词)
16、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固定结构
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抑……与”:表示疑问,还是……呢)
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结构后置)
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介词结构后置)
3、子禽问于子贡曰(介词结构后置)
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介词结构后置)
5、而亦何常师之有?(宾语前置句)
6、小人哉,樊须也!(主谓倒装)
(二)温故而知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句子中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诲女知之乎? D.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耕也,馁在其中矣(气馁)B.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C.事君能致其身(获得) D.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市场)
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
例句:君子学以致其道
A.君子以文会友 B.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C.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D.好古,敏以求之也
4、对下列句子“焉”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1 \* GB3 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2 \* GB3 ②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 3 \* GB3 ③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4 \* GB3 ④仲尼焉学?
A. = 1 \* GB3 ① = 2 \* GB3 ②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不同 B. = 1 \* GB3 ① = 2 \* GB3 ②不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不同
C. = 1 \* GB3 ① = 2 \* GB3 ②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不同 D. = 1 \* GB3 ① = 2 \* GB3 ②不同, = 3 \* GB3 ③ = 4 \* GB3 ④同
5、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博学而笃志
A.敏于事而慎于言B.就有道而正焉
C.我非生而知之者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贤贤易色
A.春风又绿江南岸B.而耻恶衣恶食者
C.事父母能竭其力D.就有道而正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君子食无求饱……可谓好学也已
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C.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求学的人求学则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B.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皇上喜欢诚信,那么百姓没有谁敢不动用感情的。
C.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来匡正自己
D.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要惩治那些杂学邪说,这是一种祸害啊。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C.君子学以致其道 D.子禽问于子贡曰
10、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习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
B.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C.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但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
D.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不要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11、下列“焉”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 1 \* GB3 ①焉用稼 = 2 \* GB3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 1 \* GB3 ①心不在焉 = 2 \* GB3 ②语焉不详
C. = 1 \* GB3 ①微波入焉 = 2 \* GB3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 = 1 \* GB3 ①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 \* GB3 ②盘盘焉,囷囷焉
答案:A.(哪里。B.兼词,于此,无义。C.兼词,于此;代词,之。D.语气助词,无义;词缀,……的样子。)
12、对下列“请”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 1 \* GB3 ①樊迟请学稼 = 2 \* GB3 ②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3 \* GB3 ③子犯请击之 = 4 \* GB3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A.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B.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C.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D. = 2 \* GB3 ② = 4 \* GB3 ④
答案:D( = 2 \* GB3 ② = 4 \* GB3 ④皆作谦辞,有“请允许我”之意, = 1 \* GB3 ① = 3 \* GB3 ③皆有“请求对方同意自己做某事”之意)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 。
答案: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子女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0)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答案:B。连词,表假设,如果。其余为表转折的连词。
1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夫子之求之也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子闻之,曰“是礼也”
C.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D.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答案:D取消句子独立性。AB均为代词,C为结构助词。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于”字的用法与意义。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子禽问于子贡曰
(3)青,取之于蓝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至于是邦也
(6)志于道,据于德
答案:(1)介词,对,对于(2)介词,向(3)介词,从(4)介词,比(5)介词,到(6)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17、请从以上选文中找出三个熟语并作解释。
(1)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食无求饱:吃饭不要求饱足.(2)居无求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3)温良恭俭让: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对于君子道德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所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4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
19、孔子为什么称樊迟为小人?体现孔子什么思想?
答案:孔子训斥樊迟,是因为樊迟的要求不但违背了孔子以进德(道德修养)为学习目的的主张,也与儒家就的修业思想不合。儒家的修业是指建功立业或研习学问,而不是学习劳动技能。
五、阅读下面与《论语》有关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表现了对理性追求的注重。谋道是追求理想,体现了理性的追求,谋食是感性欲求。在谋道、谋食之间,孔子更重视前者。为了谋食而去耕作,未必不挨饿,而通过修身、学习所得到的俸禄是否就是修身和学习的目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心目中的“道”,实际是孔子的人生理念,包括仁民爱物、礼乐文化、为政以德、修省躬行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说不谋的“食”、不忧的“贫”,是就君子个人生活而言,并不是全社会都不要发展经济。在治国方针政策的层面上。孔子也是一贯主张“重民”、“富民”的。与子夏所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相同,“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强调修身与学习的目的。
20、对孔子提出的这种学习目的,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不少于200字)
答案:孔子认为君子要用心求道而不必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种田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是站在精神层面上看。在君子看来,精神世界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不可否认。生存的第一要求是物质的丰富,然而仅有丰富物质的人并不完整,精神世界的提升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我赞同孔子的想法。对于当今社会,“君子谋道不谋食”这种思想也是最缺乏的,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一大主题,许多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精神世界的可贵。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多了思想,多了对道的理解,多了追求,多了求知,若人不谋“道”,也便失去了最大的乐趣与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3沂水春风,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鼓瑟希,铿尔,莫春者,春服既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方六七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05仁者爱人,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选修《论语》一课一练----011诲人不倦,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女与回也孰愈,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鲤趋而过庭,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谓子贡曰,子贡曰,子夏问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