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五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本第十二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测量、比较、计算等具体的活动,初步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积累探索并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怎么知道的?
2.你会用尺测量吗?(请两位同学测量讲台的高度)
3.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吗?(组内交流)
4.今天我们就利用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探索大树有多高。(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
要想知道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到操场上进行测量。
●实验一:测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1.操作过程: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2.出示实验操作注意点:
(1)竹竿要竖直。
(2)卷尺要拉直。
(3)同时测量,听口令读数。
(4)及时记录。
●实验二:测量不同长度竹竿的长度和影长,同时测量旗杆(大树)的影长。
带上工具,操场集合。(师生操场实验)
三、探索规律
1. 实验一中竹竿影长分别是多少?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高度物体的影长都是相等的。
2.实验二中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分别是多少,把数据填入表格。
(1)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2)为什么测量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3.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竹竿和旗杆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高度,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怎样推算旗杆的高度?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尝试解题。(请一个学生板演)
(2)集体讲评。
四、反馈完善
1.小明在操场上插几根长短不同的竹竿,在同一时间里测量竹竿长和相应的影长,情况如下表。
这时,小明身边的小红测量出了教学楼的影长是6米,请推算出教学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
2.王强同学测得大树的影长为21米,同时测得一旁直立的1.5米的竹竿影长为2.25米,你能算出大树的实际高度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课件出示上海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学生欣赏。
3.介绍影子的常识。
1
2
3
4
……
竹竿长/cm
……
影 长/cm
……
竹竿长与影长
的比值
……
影长/cm
实际高度/cm
竹 竿
旗 杆
影长(米)
0.5
0.8
1.1
1.5
竹竿长(米)
1
1.6
2.2
3
数学六年级下册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下册2.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合作互动,探索规律,应用拓展,回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5)-苏教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5)-苏教版,共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0)-苏教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0)-苏教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