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化学九上《2课题1空气》word教案 (7)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9779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2课题1空气》word教案 (7)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9779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法,设计思路,教学资源准备,课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知识与技能 (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本领,学习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获得化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参与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合作意识,养成客观、科学的评价态度。
二、重点、难点: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是难点。
三、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则可以指导学生锻炼观察分析的本领,学习实验操作;二则可以通过对本实验设计意图的领会而加深对20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思路的体会。
四、学情分析:
1、认知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了探究,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
2、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评价能力,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但学科综合意识较差,不能适时的把物理和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
3、情感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善于表现自己。
五、教法、学法:
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节课采取的教法是:“引导探究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即学生在“观察—动手—讨论—交流—归纳”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
六、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旨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本节课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获取新知。
七、教学资源准备:细铁丝、红磷、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毛玻璃片、软塑料瓶、盛水的大烧杯、量筒、集气瓶、导气管、燃烧匙、药匙、供学生评价的三套装置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资料
八、课型:新授课
九、教学过程:(见下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提出问题:关于空气中的氧气你都了解什么?
2.演示实验:将在空气中加热至发红的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3.提出问题:细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却能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是什么原因呢?
4.过渡语:那么空气中到底含有哪些气体?其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5.引出课题并板书: 空气(第一课时)
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指什么?
评价学生的回答,讲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含义:即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指一定量空气中所含氧气的量,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边讲解边板书下面的两个算式
A:氧气含量==m氧气/m空气
B:氧气含量==V氧气/V空气
2.讲解:通常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即要想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需测出空气的体积以及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提示学生可以以一个有形的仪器(如集气瓶)中的空气为研究对象。
3.出示一个集气瓶,提出问题问: 怎样测出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
4.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障碍,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帮助
5.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测量过程,并记录测出的空气体积(V空气)。
6.再一次出示上述的集气瓶并提出问题:怎样测出这个集气瓶中有多少氧气(即该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呢?)?
7. 引领学生操作:将软塑料瓶挤瘪,然后将挤瘪的软塑料瓶口浸没在水中,松开手
8.提出问题:大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进入软塑料瓶?进入软塑料瓶中水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9.讲解、评价学生的答案。讲解水进入瓶中的原理以及进水多少的决定因素。让学生意识到要想测出氧气的体积,必须想办法消耗瓶中的氧气,造成瓶内外出现压强差
10. 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障碍,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帮助
11. 组织学生不同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12.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13.按照已经确定的实验方案演示测定氧气体积的全过程
14.讲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即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 一),但刚才同学的测定结果并不是恰好 五分之一,那么这个实验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15.展示(屏显)几套实验装置图,让学生评价优劣
16.提出问题:为什么倒吸的水不能把集气瓶灌满,而只是倒吸进入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17.提出问题:空气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有什么不同?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18.播放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有关资料
三.回顾再现、举手质疑
给学生时间回顾再现本节课的新知识
四.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1.发题组训练篇子,给学生训练时间(限时),巡视
2.精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五.及时反馈,知己知彼
发课时检测题条,限时检测
六.小结
展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回顾总结
1:本节课你获取的新知识有——————
2: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
3:你想给老师提的建议是———————
4:本节课你做的不太好,决心下节课做的更好的是————————————
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可能与空气中含有一些其他气体即氧气的浓度低有关
试着回答:
认真听讲
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不同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确定出实验方案:即将集气瓶灌满水,然 后,将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
观察并学习实验操作
小组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挤出去的气体的多少有关系
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寻找消耗瓶中氧气的方法,进一步寻找测定氧气体积的方法
小组长代表全组发言,同组的其他同学补充。不同组的同学评价优劣,
和老师合作,最后确定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观察现象,计算氧气含量的测定结果
分析实验装置,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寻找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巩固强化实验成功的关键
分析老师展示的装置图,评价优劣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空气中除了氧气外还有其他气体
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
观看视频资料,比较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和上述实验原理。
回顾本节课内容,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举手质疑,然后强化巩固所学知识
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只做A组、或做A、B两组、或A、B、C三组都做。
对答案,纠错
做课时检测
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总结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本节课学生获取新知做好铺垫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由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把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活化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科(理化)综合意识
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会和老师交流、合作、互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整课堂气氛,使学生稍做放松,同时学生通过对比反应原理,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伟大”,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强化巩固新知识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达到分层训练的目的),因材施教的目的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所采取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得当。便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也为教师课下针对性的辅导提供了依据,)
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课题2 水的净化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实验2-5,实验2-6,展示实物,分析讨论,知识对比学习,投影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指导,讨论交流,温馨交流,名师归纳,反馈练习,温馨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