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孔子曾经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2.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 3.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每当早晨,晨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明确: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明确: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读者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明确: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2.通过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和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3.把握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4.感悟作者借景抒发的情感,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1037—1101)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词—— 苏辛(豪放派) 诗——苏黄书画——宋四家之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承天寺夜游”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想要,准备。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明确:“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的言外之意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5.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明确:文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做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随 缘 自 适自 我 排 遣积 极 乐 观
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何谓闲人,碧水之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承天寺夜游,问与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苏轼,一读课文知内容,记承天寺夜游,二读课文析妙句,三读课文品感情,贬官黄州,贬官惠州,四读课文入意境,拓展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