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题 语段综合——【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94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7-19题 语段综合——【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94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7-19题 语段综合——【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794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7-19题 语段综合——【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展开
这是一份第17-19题 语段综合——【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站在景明楼上,凭栏凝视,(_______)。快步出楼下桥,细看柳树,粗粗胖胖的树身上树皮纹路纵横交错,各不相同:有的沟黑棱灰,似知了乱爬,形同蝉虫出洞;有的棱突暴张,白皮外露,势若万马奔腾;①有的形如游人,或走或站或坐。从眼前的一棵柳,到堤两边的临水柳,再到环昆明湖的无数柳,它们已与颐和园的山水楼台亭榭融为一体,②与游人们对望一年又一年,坦然面对春夏秋冬,淡然于人们的遗忘。
一阵劲风,呼啸万寿山林,卷起昆明湖水,叫湖水翻腾,也使我思绪空灵。我想起了浙江杭州西湖苏堤柳,想起遍生天山南北的左公柳,想起古文名篇中的五棵柳……在我心里,③棵棵柳树,行行柳荫,都是公在百姓,利在天下,贵在品德。眼前,④这西堤的柳,扎根泥土,抵浪护堤,出尽全力;这天下的柳,纵然乱风卷丝,仍身正干直。
远山的玉峰宝塔,(_______),脚下的漫漫长堤,响动的南水北调一渠清流,古树发新芽的满眼绿柳,让我生出万千感慨:造塔的人,造桥的人,造堤的人,造福百姓的人,历史无名还有名。西堤柳、苏提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边关要塞之地,而且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1.对文中画框的句子,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运用比喻,以游人或走或站或坐的不同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树树皮的纹路。
B.②运用拟人,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描写了柳树在寂寞中的坚守和它的坦然、淡然。
C.③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表现了柳树的大我情怀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D.④运用对比,将“西堤的柳”和“天下的柳”进行对比,突出了“天下的柳”正直的优秀品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京城闹市,而且长在边关要塞,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B.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仅长在边关要塞,而且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C.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论长在京城闹市,还是长在边关要塞,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D.西堤柳、苏堤柳、左公柳,生长在祖国山河的柳,不论长在边关要塞,还是长在京城闹市,都是中华民族的风骨树!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意间望见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 近处的西堤之桥
B.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无意间映入眼帘 近处的西堤之桥
C.无意间望见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 西堤之桥近在眼前
D.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无意间映入眼帘 西堤之桥近在眼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________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________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________、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________……(_______);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过眼云烟妥善杀鸡取卵如日中天
B.黄沙漫天妥当以卵击石如日中天
C.黄沙漫天妥善杀鸡取卵如火如荼
D.过眼云烟妥当以卵击石如火如荼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________、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渊明有一张无弦琴,他并不会弹琴,但是他每每________的时候就会去弹弹琴。没有琴弦,有什么可弹的,可是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很多东西不需要太过于追究,不会弹奏又何妨,只要那个特定的时刻心中有那样一份情怀就好了,所以陶渊明不________于现实的田园,通过“得意忘言”的途径,________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的丰盈。在陶渊明那里,因为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平凡之事皆是风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处风景能否驻进你的心灵,关键看你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生活的忙乱需要躲避,心灵的拥挤滞塞也需要疏通,心眼足够大,智慧才会更多吧。当一个人心里诗意盎然,志趣高妙的时候,他的风景就会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兴盎然沉迷获得不胜枚举
B.意兴阑珊沉迷达到比比皆是
C.意兴阑珊拘泥达到不胜枚举
D.意兴盎然拘泥获得比比皆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更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B.不仅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更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C.关键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D.关键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和你是否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3.在原文方格处,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B.!”:、
C.”!:、
D.!”——,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_________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截然不同,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_________。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_________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毫不逊色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低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那么将面临产业空心化。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_________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难免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逼迫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指引前所未有即使围剿
B.引领空前绝后就算包围
C.指引空前绝后即使包围
D.引领前所未有就算围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
B.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因为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C.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D.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高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
B.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C.中国的低端产业如果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那么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D.如果中国的高端产业向外转移,而低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那么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组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抗衡纸张上的文字的唯一书写形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
2.C
3.A
解析:1.D.“运用对比,用西堤的柳与天下的柳对比”表述错误,文中用“西堤的柳”和“天下的柳”进行的比较属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这里采用的是“类比”,而不是“对比”。故选D。
2.原句第一个语病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和后文“都……”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改为“还是”,排除AB两项。第二个语病是语序不当:“京城闹市”和“边关要塞”两词,依据文章行文思路,应该是由眼前的“西堤柳”而想到“边塞柳”,由近及远,所以,应该先说“京城闹市”,后说“边关要塞”,排除BD两项。第三个语病是成分赘余:“边关要塞”和“地方”二词重复赘余,结合“京城闹市”一词,为使句式统一,应该将“的地方”去掉。故选C。
3.第一空,由“我站在景明楼上”可知,本句的主语为“我”,依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后一句应该填写“无意间望见堤上湖岸连绵的柳色”,排除BC两项。第二空,依据句式一致的原则,由“远山的玉峰宝塔”可知,该空应填写偏正结构的“近处的西堤之桥”较为合理,排除CD两项。故选A。
2.答案:1.C
2.A
3.D
解析:1.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处应选“黄沙漫天”。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此处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
2.B项,错误。语序不当,句意突出“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应后置;C项,错误。“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把“制造”改为“创造”。D项,错误。“疮痍”与“创伤”重复。
3.本题,后句是“保护环境的自觉……”,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A、C项;与“强大动力”搭配,“凝聚”比“凝结”更合适,更合乎语境,排除B项。分析可知,D项补写的最恰当。
3.答案:1.B; 2.A; 3.D
解析:1.画线语句错误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
二是“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
C、D两项“加大……处罚”搭配亦不当。
2.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
B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
3.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如日中天: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
4.答案:1.D;2.A;3.B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意兴阑珊:兴致减退,兴趣不大。沉迷:深深地迷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获得: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达到:到(多指抽象事物或程度)。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结合语境及句意可知,句间应是递进关系,所以应用关联词连接,排除C、D两项;“高山大河”是物象层面的内容,“意趣”“情怀”“诗意”是精神层面的内容,从人的认识规律来看,应是从物象到精神,排除B项,故选A项。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当引文完整且独立使用,或虽不独立独用但带有问号或叹号时,引号内句末点号应保留,所以叹号应在引号内;第二处方格后的内容是对方格前的内容的注释、说明,应用冒号;第三处表示短语间的并列,应用顿号。故选B项。
5.答案:1.A
2.D
3.B
解析:1.指引:指示,引导。引领: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此语境中并无“跟随”的意思,故选“指引”。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语境是说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的复杂性是从来没用过的,故选“前所未有”。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就算:连词,用在偏句开头,提出一种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此语境只是一种假设,没有“姑且承认某种事实”的意思,故选“即使”更恰当。围剿:包围起来加以讨伐、消灭。包围:四面围住,使其无法逃跑。此语境强调的不仅是“包围”,更在于“剿”,即剿灭,故选“围剿”。故选:A。
2.上句指出“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承接“而反过来看”,后文应强调“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据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
3.画线句子语病有:一、语序不当,因为前后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中国的低端产业”应放在“如果”之后,据此排除C项;“中国”应放在“那么”之后,据此排除D项。A项整个句子改变的原句意思,所以排除。故选:B。
6.答案: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第一空处,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永不改变。语境强调的是“气质”,不存在是否绝灭,故第一空选“亘古不变”。第二空处,朴素无华:指人的朴素朴实。质朴无华: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语境强调的是石头的特点,故第二空选“质朴无华”最为贴切。第三空处,休戚相关:意思是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区别在于,“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文中强调的是摩崖的内容与形式同环境的关系,应选“息息相关”。第四空处,扬长避短: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强调的是石头和纸张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故应该填写“扬长避短”。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话题不一致,上句主语是“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下句主语变成了“中国人”;B项,被字句的使用使上下句句式不一致,另外上下句没有遵循主语一致的原则;C项,根据文意,本文是在讲“石头上的书法”,“石头”与“书法”是结合为一的,而不是机械的组合,所以,应该是“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而不是“组合”。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A项,中途易辙,“青铜文明”缺少谓语陈述,下句却又开始了新话题。应在“青铜文明”前加“在”。C项,搭配不当,“抵抗”应修改为“抗衡”,原句应是“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D项,语序不当,将“唯一”放置在“可以”前面;“抗衡”的通常用法是“和……抗衡”。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押全国卷第20—21题语段综合(二)-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文件包含押全国卷第20题补写语句-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押全国卷第20题补写语句-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押全国卷第17—19题+语段综合(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文件包含押全国卷第1719题语段综合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解析版docx、押全国卷第1719题语段综合一-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4-15题 古代诗歌鉴赏——【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