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三轮复习诗歌鉴赏主观题之规范答题 课件33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三轮复习诗歌鉴赏主观题之规范答题 课件33张,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规范答题,未分点作答,规范一分点作答,字迹潦草,规范二字迹工整,字迹工整,未审清题意,规范三审清题意,将第二句理解为第二联,规范四知晓术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成绩是评判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升学的重要指标。 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高考时成绩不尽如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主观题实际得分与估分差距大。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狠抓答题规范。 “规范”作为名词时,《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今天我们来说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题规范。
(2021年全国Ⅰ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01答案这个答案规范吗?你打多少分?
作答应有条理:分点作答。01答案 得分3—1=2分7班有20为同学未分点作答。9班有17位同学未分点作答。
02答案字迹有什么问题
字迹工整的03答案有什么问题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①第二句②已③委婉④分析:未对第二句进行分析
04、05、06答案有什么共同问题
将第二句理解为第二联 实为不知术语
诗歌一个分句就是一个句子,两句一联第一句:江州司马平安否?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②?第三句:湓浦曾闻似衣带,第四句:庐峰见说胜香炉。第一联: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第二联: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1、哪一句运用了典故,暗示对朋友委婉地劝告之一。劝告朋友不要消极避世。2、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当中可以看出来,要对诗歌的相应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寄江州白司马》参考答案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08答案的第一点有什么问题
道在六经宁有尽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从答题规范的角度,
评析下面的参考答案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1、没有分点作答;2、没有审清题意3、没有具体分析
陆游的《示儿子》参考答案
①“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要求儿孙发奋读书,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②“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国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曾巩在归隐之后仍选择入仕。 分析①文章首联运用外貌描写,描写了曾巩出山后神采奕奕,超凡脱俗的形象,体现曾巩对入仕积极饱满的态度。 ②尾联写曾巩无法完全与世隔绝,仍选择出山为百姓献身,体现其想要出山为苍生作贡献的心理。 没有审清题意:应点出仕与隐的关系:统一或不对立。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参考答案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隐),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仕)。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执行细则:(1)关键词(2分)。答出关键词“兼容”、“不对立”、“不矛盾”、“不突”“共存”等词语的,给2分。(2)分析说明(4分)。围绕题意论述,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内容完整,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給3—4分;围绕题意论述,有层欠,语句比较通顺,内容有合理性,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给1-2分;与题意或诗歌无关的论述,给0分。
缺少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也会不规范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阮郎归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①。注:①归:一说“栖”。16.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未能理解“略予点泄”, 但提到了这个词语
从规范的角度评析参考答案
①这一句写女主人,女主人公玩得尽兴,踏春归来 ,看到画坛上成双的燕子。②成双的燕子,反衬了主人公孤独的形象。③此时才觉主人公游春踏青,不过是为了排遣孤独与相思之情,此句将情感表达的含蓄慰藉
我同意前人看法①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写女主人公玩得尽兴,踏春归来 ,看到画坛上成双的燕子。②成双的燕子,反衬了主人公孤独的形象。③此时我们才发觉女主人公游春踏青,不过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与相思之情,此句将情感表达的含蓄慰藉,这就是“略予点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规范答题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分析,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方式是什么,一记叙,二议论,三说明,四描写,五抒情,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课件2,共28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做好诗歌鉴赏主观题 课件,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