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4 *树和天空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eq \a\vs4\al(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共发表诗歌200余首。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二、典型事迹
难产作家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一般需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有的时间更长。长诗《画廊》几乎用了十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在它第一次以手稿形式写出到发表历经了七年时间。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中,我们很少碰到日常套话或流行语,即便它们描写的完全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因为诗人看见“刽子手和语言在同步前进,所以我们得使用新的语言”(《夜值》)。这新的语言不是别的语言,而是个人的、独特的、没有被媒体污浊过的语言。
三、思想情怀
1.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瑞典文学院评
2.他的作品语言风格简洁凝练,意象奇特而精准,带有禅意,有中国唐诗的意蕴。——翻译家李笠评
3.特朗斯特罗姆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与传统的欧洲抒情诗结合了起来,并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某种宁静。——诗人北岛评
[情境活动]
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多种因素的促成,尤其是离不开其身上所独有的一种或几种可贵的精神或品质,根据以上材料及你对特朗斯特罗姆的了解,你认为他之所以能摘取诺奖桂冠,起主要作用的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执着精神。唯其执着,才会精益求精,才会马到成功。
eq \a\vs4\al(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写作背景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eq \a\vs4\al(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诺贝尔奖
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奖金。根据他的遗嘱规定,将其遗产大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种奖金。1968年起增设经济学奖金。1901年起,每年在诺贝尔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每一种奖金可发给一个人,也可由二三人分得。如当年无适当人选也可不发。除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五个委员会评定外,其他各项奖金均由瑞典有关科研机构评定。
eq \a\vs4\al(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一、读准字音
(1)黑鹂(lí) (2)汲取(jí)
(3)瞬息(shùn)
二、写准字形
(1)eq \b\lc\{(\a\vs4\al\c1(挺bá(拔),挑bō(拨))) (2)eq \b\lc\{(\a\vs4\al\c1(qīng(倾)洒,公qǐng(顷)))
(3)eq \b\lc\{(\a\vs4\al\c1(zhàn(绽)放,沉diàn(淀),银dìng(锭)))
[NO.1文本初读]
阅读这首诗,将下面图中空缺处填写完整。
树eq \b\lc\{(\a\vs4\al\c1(雨中\b\lc\{(\a\vs4\al\c1(走动,① )),雨停\b\lc\{(\a\vs4\al\c1(② ,静静地闪现,③ ))))
参考答案:①汲取生命 ②停下脚步 ③等待雪花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分析诗歌意象
[学习策略] 诗歌离不开意象,这首诗意象、意境解读起来较为困难。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奇异世界来理解和把握。
1.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答:
参考答案: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内涵。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作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2.本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树”“天空”“我们”,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答:
参考答案:①“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②“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③“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3.诗的最后写树与“我们”都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那么,“雪花”在这里有什么寓意?
答:
参考答案:“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含义。作为冬天的象征,它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突显生命的强大意志。另外,“雪花”也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世界。
任务驱动二 赏析艺术手法
[学习策略]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想象,去体会本诗的朦胧的意境,要从人的心灵与自然的关联的角度去体会艺术手法运用的巧妙。
4.本诗想象奇特,意境朦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与人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5.本诗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拟人。作者将一切都拟人化了。树怎么会走动?怎么会停下脚步?其实明明是人在走动,人在某一刻停下了脚步。这样写,就让整个林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罩纱,一下子将夜雨中林子的寂静及一种看不见的生长(树木在雨中汲取生命),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6.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个深秋的雨天,诗人被行走的人打动了,同时还有一棵树,这些触发了诗人的思维。
B.诗歌第二节的主要意思是生命在不停地轮回,不停地追寻着梦想。
C.诗歌从雨一下跳到树,诗人以这样壮丽的句子骤然结束了全诗。
D.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探讨了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解析:选C 应为从树一下跳到雪花。
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了想象、夸张的写作手法,把一棵树当作一个雨中疾走的人一样来描写。
B.树虽然每天和我们在一起,但它们完全有另外的梦想,这棵树似乎要急于离开这灰色的场景。
C.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视野里,一切都改变了,树匆匆走动,人们停立在树走开的位置上。而树又像鸟儿那样从雨中汲取生命。
D.这在雨水中匆匆行走的形象,突然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秩序,事物之间联系的神秘性显示出来。在这里,诗人隐喻了现代人思维习惯的呆板和他们精神世界的困顿。
解析:选A 诗人采用了视幻如真或视真如幻的写作手法,即十分奇特的想象,并没有夸张。
8.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的关系。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界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闪现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
[NO.3思维拓展]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创作的一双翅膀,可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歌创作。《树和天空》这首诗歌的想象十分丰富,为我们展现了奇异生动的画面,留给我们巨大的思索空间。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歌是怎样运用想象手法的。
答:
参考答案: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三、四句,直接用“想”字,想象家里人坐到深夜却还在谈论着远行的人,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其思乡之深。王昌龄的《送魏二》中的三、四句,用“忆”字设想友人在潇湘之上,愁听江边此起彼伏的猿啼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
[写作实践]
想象手法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手法在诗歌中被广泛应用,诗人借助奇妙的想象展现丰富的情感世界。《树和天空》这样一首只有八行的短诗,却运用丰富的想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着植物的魔幻力、灵魂的丰富性以及音乐的魅力,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间。
[写法指导]
如何运用想象手法写作
写诗需要想象,写作文同样也需要运用想象手法。所谓想象作文,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想象的翅膀,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文章。秦牧说过:“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对于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具体应注意如下要求:
1.想象要合理
写想象作文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要合乎情理,不能胡编乱造。
2.想象要美
写想象作文必须有一个“美好”的中心。无论是颂扬真、善、美,还是抨击假、恶、丑,都要对人们进行健康的、积极的思想宣传,或对读者起到启示、教育的作用,或给人展示一种美好的前景,让人充满对幸福的期盼。
3.想象要具体
写想象作文应和写记叙文一样,在写法上也要写“实”,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用现实生活记叙文的方法去写未来的生活,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写想象作文也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达、章法结构的组织,能使人读起来感到文通字顺,条理清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写想象作文的关键就是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想象出新颖奇妙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来。当然,这些都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想象,都是合乎情理的想象,而绝不是胡思乱想。
[针对练笔]
请以“假如……”为开头,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答:
参考答案: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小孩那纯真无邪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记忆中,尽情享受那没有痛苦、没有郁闷、没有纠结的快乐生活的记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那道“残阳”给亲人留下的悲痛记忆移植到我的记忆中,让我独自一人去承受痛苦。我相信:坚强的心灵可以抵挡一切。我想看到的,只不过是家人能够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想把诗人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记忆中:领略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感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极顶;欣赏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品味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
[类文赏读]
eq \a\vs4\al(主题导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壮美景致。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观察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跳动。
一、美文悦读
矮小的白桦树
(前苏联)叶夫图申科 刘文飞译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像一根根尖刺,
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①
永冻带的王国
带来各种愚昧,
为了把我们压得更低。
巴黎的栗树,你们奇怪吗,
傲慢的棕榈,你们痛苦吗,
看到我们躬身?
时装的卫士,你们忧愁吗,
见我们全都是夸西莫多?②
你们温暖舒适,
我们有公民的勇敢,
你们忧伤而又庄重,
送来了道德的支撑。
我们的同行,你们认为
我们不是残疾树,
可绿叶虽然不美,
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③
谢谢!无论如何,
我们坚守在天空下,
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
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④
当然,你们比我们自由,
我们的根却扎得更深。
当然,我们不在巴黎,
但在寒带我们却价值更高。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
可这只是虚情假意。
依恋也是一种不屈的姿势。
我们残疾地躬身,
可我们相信永冻带并不永冻,
这头怪兽会被赶走,
我们将获得匀称的权利。
但如果气候变化,
我们的枝丫
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⑤
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
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
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
可我像尖刺死死地站着,
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1966年
(有删改)
eq \a\vs4\al([赏一赏行文亮点])
①“死死地扎进你们严寒的指甲缝”中的“严寒的指甲缝”,形象地表明了白桦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②用了呼告、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些“时装的卫士”的质问。
③“我们不是残疾树,/可绿叶虽然不美,/冰雪中却是攻击的旗帜”,该句用“虽然……却……”强调的是后半句“却是攻击的旗帜”。
④“当我们受到野蛮的欺辱,/并未见你们的道德支撑”,意在谴责“巴黎的栗树”和“傲慢的棕榈”。
⑤“但如果气候变化,/我们的枝丫/能否接受自由的形状?”一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eq \a\vs4\al([记一记文本美句])
①我们狡猾地搔首弄姿,/可这只是虚情假意。
②我们已经习惯了丑陋。/这让我们深深地痛苦,/严寒始终在将我们折磨。/可我像尖刺死死地站着,/我们是矮小的白桦树。
二、思辨阅读
还 给 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eq \a\vs4\al([深度思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诗歌除了高超的艺术外,还要表现鲜明的主旨。诗中的“你”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某种既定的操纵生杀予夺之大权的力量,“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你见过在雨中行走的树吗?你看到过雪花在空中绽放吗?你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开始于什么时候?又在何时停止了?也许,奇丽的想象,本应贯穿我们的一生。今天,让我们敞开心扉,大胆想象,走近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
1.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等。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高中语文13.3 自己之歌(节选)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3.3 自己之歌(节选)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学案,共15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3.2* 致大海导学案及答案,共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