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模拟卷(word版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模拟卷(word版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知识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驰骋(chéng) 鲁钝(dùn) 自惭形秽(huì)
B.腆着(diǎn) 嗔怒(chēn) 自吹自擂(léi)
C.报帖(tiě) 桑梓(zǐ) 强聒不舍(guō)
D.娉婷(pīng) 解元(xiè) 忸怩作态(n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豢养 懦夫 惟余莽莽 红妆素裹 B.捷报 舵手 自暴自弃 走头无路
C.狡黠 诘难 面面厮觑 不醒人事 D.秘诀 瘦削 与日俱增 孜孜不倦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只要使用王小云说的方法,使用普通计算机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破解国际密码标准MD5。
B.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不言而喻,这在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在考试前,老师让我们诚信对待考试,遵守考试纪律,做一个坦荡如砥的人。
D.优秀的文学作品创设的意境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春暖花开,漫步于龙凤山,婉转悠扬的笛声和着欢快的鸟鸣从幽谷中传来,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B.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运用到主城区的斑马线上,只为增强市民出行的安全感。
C. 自贡市组织开展“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主题节能宣传周、“2021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等,引领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新风尚。
D.四联漫画大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全球推广体系的一项少年儿童公益环保大赛,目的旨在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5.下面是《中国青年报》对青少年是否需要培养“阳刚之气”的统计表,请阅读后回答问题。(8分)
(1)简要说说上面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 (2分)
说说你认为的“阳刚之气”是什么。 (3分)
(3)班会讨论环节中,小亮说:“阳刚之气是男生追求的,女生不用凑热闹。”请你予以反驳。 (3分)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3月3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今年教育部把“双减”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将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审批,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很显然,“双减”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一次修正与纠偏。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而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把学生们往教培机构赶”。后者承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转移”和“需求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时至今日,已经成长为具有支配力的庞然大物。
在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客观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今天,唯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齐头并进,才可避免把教育阵地“拱手于人”,才可抵制教育产业化对于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若是继续放任校外教培机构无序坐大,必然加剧内卷,丧失教育和舆论的双重主导权,最终引发系统性失控。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只有校内“吃得饱”,才不必校外去“加餐”。“课时少”“放学早”,不必然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推给市场。 (摘编自《持续推动“双减”,把教育的主阵地重新拉回校内》)
【材料二】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是教育的事,更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大事。当下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种困境到底如何破?我们该如何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新时代下,教育的减负问题亟须一个明晰的方向和解决路径。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向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清晰目标。
(摘编自《坚持学生为本,坚守立德树人使命》)
【材料三】
落实“双减”要求,使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有效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的校外负担,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使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为民解忧,满足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营造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一举多得。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近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只有师资得到了保障,教师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合理的待遇补助,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摘编自《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双减”工作的重点是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纠正。
B.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而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就是“把学生们往教培机构赶”。
C. 素质教育应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推给市场。“课时少”“放学早”必然不是素质教育。
D.要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就必须保障师资,教师的付出要得到肯定和合理的待遇补助。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将是“双减”工作的重要任务。
B.此次印发的《意见》指向了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目标清晰,为新时代教育的减负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解决路径,为破解目前的教育困境提供了可能。
C.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也能够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学习和发展空间。
D.虽然全国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但部分大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8.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国家采取“双减”政策的目的。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劳动教育不可丢
文/柳夕浪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劳动教育不可丢弃,劳动精神需要弘扬。
究竟什么是劳动教育?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不尽相同,大家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劳动,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有学校搞“劳动一日游”,有人则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等等。劳动教育的泛化、窄化、异化现象同时存在。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干活,而是通过劳动去育人,特别是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这是劳动教育的本意和初衷。要从发挥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出发,“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当前,学生体力劳动严重缺乏,不想劳动,轻视劳动,动手实践少,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针对这样的现状,《意见》强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避免用文化课学习取代劳动教育,也避免把劳动教育等同于游戏娱乐。当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不是不要脑力劳动,而是要“手脑并用”,把“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
各地的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安全适度,有序进行。而我们在谈论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不应忘记多样性中的统一,注重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弘扬。劳动教育要注重指导每个学生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
劳动教育不一定要搞出多少新花样,重要的是对基本内容要求的坚守,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弘扬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严谨认真、持正守度的劳动品质。
当前,劳动教育的落地面临着不少困难,如没有时间参加劳动、学生劳动没地方去、劳动课没人教、劳动教育器材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与这些问题相比,工作机制和内在动力缺乏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它主要表现为:家长不愿意花钱,学校因为安全问题不敢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社会上存在鄙视普通劳动者的心态。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加强对学生劳动情况的考核。强调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毕业的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劳动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注意选择合适的劳动场所设备和规范劳动过程。加强宣传引导,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灿烂的劳动文化。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作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当前,我们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克服各种困难,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品质。 (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不尽相同,最主要的看法是把学习当作劳动。
B. 劳动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就是要发挥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C.当前,学生体力劳动缺乏,动手实践少,因此劳动教育是指体力劳动,要“用手”“劳力”。
D.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还需要下很多功夫,如保障劳动时间和场所、健全激励机制等。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提出“劳动教育不可丢弃”的观点,中间深入论证,结尾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在阐释劳动教育的内容时特别强调,要注重多样性中的统一,注重弘扬劳动精神。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D.文章针对劳动教育落地的困难,论述了要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观点。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为劳动教育的泛化、异化等现象同时存在,所以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有人则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B.劳动教育重要的不在于要搞出多少新花样,而在于对基本内容要求的坚守,真正弘扬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C. 当前劳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不是缺乏时间和场所等,而是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内在动力缺乏。
D.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导向,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观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8分)
粮食要到肚子里
文/陈 军
①儿时在农村长大,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②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③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咔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来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收麦。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很多年后忆起割麦,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④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这样的表扬,比起那些“长高了“”懂事了”,更让我们开心。拾完麦穗后,地还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来。
⑦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⑧老家鄂西北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不仅是粮食,粮食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⑨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⑩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⑪时代在变,人与粮食的关系没有变。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并在假期带她们回到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9月18日)
1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围绕人与粮食的关系,主要写了割麦、蒸馍和娘借面还面三件事。
B.文章写娘蒸馍后“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动作描写,表现了娘的迷信。
C.文章的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蕴含了农村人对粮食最朴素的情感。
D. 文章结尾“我”希望继续保持人对粮食的情义,并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
1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
(1)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赏析句式)
(2)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来。(赏析加点词)
14.文章第③段写“我”割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15.请结合娘借面还面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娘”这一形象。(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行走 B.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同“ 披 ”,穿
C.夜潜出 潜:偷偷地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诧异,对……感到惊讶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C.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D.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叙述了作者幼时求学之苦、用心之专,及成年后从师之艰,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渴望与决心。
B. 甲文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的专心。
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
D.乙文中,王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二)古诗词鉴赏(6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①〔唐〕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②上秋帆③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 释】①此诗为高适在封丘(河南境内)尉任内送别遭贬的李、王二少府往南方之作。少府:对县尉的尊称。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青枫江:指青枫浦一带的浏水,即浏阳河,在湖南境内,流经长沙。③秋帆: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④圣代:即圣世。
20.下列各项中对于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同时送别两人。这两人均被贬,一位被贬到重庆,一位被贬到湖南。
B.首联中“此别”“谪居”四字,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C.颔联,诗人看到李少府来到峡中,王少府贬到长沙,分别用眼前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猿啼,以及因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
D.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
21.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不亦乐乎? (《〈论 语〉十 二 章》)
(2) ,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锦帽貂裘, 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 ,八年风味徒思浙江。 (秋瑾《满江红》)
四、名著阅读(6分)
2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儒林外史》通过塑造两位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老穷儒,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请概括二人中举后的异常表现。(2分)
(2)《简·爱》这部著作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五、作文(6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题目一:阅读以下文字,请以“扛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扛起了解放全国的重任和希望;邓稼先扛起了民族的自信和骄傲;史铁生扛起了命运的考验和磨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钟南山扛起了国人的希冀……每个人,无论是什么角色,总有太多的时候需要勇敢地扛起!
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代替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
请以《那一刻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学校名一律用“××”代替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word版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未知,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真题语文卷无答案(图片版),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选出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