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题 唐宋时期——【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展开这是一份第26题 唐宋时期——【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是敦煌吐蕃的一份买卖契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隋炀帝营建洛阳城,宫城对应着天上的紫薇垣,“贯都”的“洛水”象征着银河,强调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唐长安宫城的设计象征着北极星,皇城中的百官衙署则象征“众星”而“共之”。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都城布局凸显皇权色彩B.天人合一理念决定建筑设计
C.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D.城市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增强
2.武则天统治期间,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互相通婚。这一措施的实施( )
A.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B.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利益
C.清除了政治异己势力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 )
A.唐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4.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5.下面是敦煌吐蕃的一份买卖契约。这则材料可作为直接证据用来佐证( )
A.吐蕃土地兼并B.唐朝的律令制度
C.古代契约精神D.发达的商品经济
6.唐宪宗元和八年正月,皇帝宠僧鉴虚收受贿赂、勾结藩镇的事迹败露,御史中丞薛存秉公审理后请旨将其依律处死,并请人转告宪宗“陛下必欲面释此僧,请先杀臣”;宪宗命人核实案情后,于同年三月下诏杖杀鉴虚。这一事例反映了当时( )
A.君权行使受到严格监察B.封建君主实际主宰司法
C.中枢权力机构混乱失衡D.依法治国程度有所提高
7.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B.理学影响力日益扩大
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D.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
8.宋初统治者对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一方面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通判一职的监督权,规定凡事须通判共同签署始得实行。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C.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9.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制度和章程。这表明宋代( )
A.皇帝的专制权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C.具有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点D.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漠
10.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宋代( )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文官政治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D.理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武器
11.北宋时期,福建盛产荔枝,久负盛名,每年春季都有大量的北方商人到福建预付订金,待收成后,荔枝商就把荔枝运到开封去卖,就连契丹、西夏、朝鲜、日本也能吃到荔枝。此外,布行、果园、茶园都有放订金的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品经济繁荣B.区域化生产的特征明显
C.对外贸易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放宽
12.宋律规定田宅买卖必立契约,且须经由如下四个程序,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基层社会治理日益趋向制度化B.契约规范了人身依附的关系
C.契约关系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D.契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收入
13.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福建发生水灾。朱熹等人请求官府发粮,设社仓,赈济灾民,秋收后,民众将赈米返还。之后,社仓在朱熹等人办理下,运营良好,陆九渊亦赞赏并推广此法。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强调求真务实探寻真理B.官府的赈灾方式存在缺陷
C.理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D.朱陆两派弥合了治学分歧
14.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赵普的屡次谏言到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作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也不是个别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三教合一潮流的发展D.理学影响力逐渐扩大
15.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儒学家虽然高度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掀起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自由的启蒙思潮,但这种启蒙的实质是“无主体性”,人们依旧依附于自然经济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理学对宋代文化的启蒙影响B.理学未能突破传统的文化模式
C.儒家思想对人创造力的桎梏D.宋朝商业发展的内在文化阻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居住的宫城对应“众星共之”,衙署也对应于此,说明都城布局凸显了皇权色彩,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天文学的突破性进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城市的政治功能,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武则天禁止地方豪族相互通婚,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豪族通过联姻演变为割据势力,进而实现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与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利益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清楚政治异己势力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中央派遣御史对地方巡查,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仅列举了御史,不能得出当时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这种地方权力的增大会使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管理失控,而不是地方权力增大,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唐朝时期敦煌地区的一张卖牛契,上面有交易的具体内容,有卖主、买主和保人等名字。这是一份原始史料,因此可以用来佐证古代的契约精神,C项正确;本契约作为史料,并不能反映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本契约只是一份民间契约,未体现国家法律的作用,排除B项;卖牛一事并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现象,D项不选。
6.答案:B
解析:御史中丞薛存秉公审理后请旨将其依律处死鉴虚,但是其意识到皇帝对鉴虚的宠爱,因此提出舍身敬法,以此来约束皇帝徇私,最终皇帝将鉴虚杖杀,这说明古代君主主宰司法,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御史对于皇权的监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机构混乱失衡,排除C项;当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地方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事,到以文臣任知州为主,反映了宋代文官地位的提高,文官势力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区划变化,故排除A项;理学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形成,宋初文官地位提高并非受到理学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宋初,含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任期短暂,且受通判监督,以此加强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A项正确;B、C两项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材料表明,北宋行政制度设计采用分化事权原则,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大夫集团不断扩大,士大夫们一方面秉承皇帝意志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又对皇权多方面限制,这说明宋代的政治具有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代表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排除A项;官僚政治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门阀等级观念问题,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士大夫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士大夫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利维护,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C项正确;宋代仍是君主专制,不存在集体统治,排除A项;“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布行、果园、茶园都有放订金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福建一地,不能体现区域化生产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既有对内贸易,也有对外贸易,且朝鲜、日本只是能吃到荔枝,不能说明对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律规定田宅买卖必立契约,且须经由“先问亲邻”、“缴纳契税”、“过割赋税”和“原主离业”“四个程序”。由此可知,宋朝法律规定的土地买卖契约关系极其完善和详尽,这些规定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等财产关系,不涉及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契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收人”言过其实,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大家朱熹和王阳明等人均积极推广社仓等行为赈济灾民,说明的是理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与求真务实探寻真理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赈灾方式存在缺陷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与弥合两派的治学分歧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讲的是北宋士大夫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理学形成的影响,D项正确;经世致用强调的是用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材料中强调的是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排除A项;B、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认为理学形式上宣扬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当时的人们依然依附于自然经济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即事实上的“无主体性”,意味着理学并未突破传统的文化模式,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人的解放是有限的,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
第一步
先问亲邻
亲属和邻居在同等价位下拥有优先购买权
第二步
缴纳契税
田宅买卖的契约要经官府加盖天印,收取契税
第三步
过割赋税
必须从原业主赋税册上“制除”,“过户”给买房人
第四步
原主离业
田宅买卖完成后,出卖方必须放弃占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30题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是取材于同一时期的两幅漫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4题 先秦时期——【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据史料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41题 材料解析题——【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