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4月)及答案(九科)
2022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4月)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4月)语文含答案,文件包含2022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江淮十校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2022.4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此时频繁的战乱、过热的经济开发与交通往来正无声地成为瘟疫传播的温床。春秋时期瘟疫传播较前代明显加剧,先秦古籍中有相关记载为证。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疠疾者瘟疫也。就是说四季都有瘟疫发生,西周时已专门设置医官,管理传染病的治疗。与此相对照,据《春秋公羊传》载: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㾐也。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疠是瘟疫的意思,庄公二十年相当于公元前674年。就是说公元前674年春,齐国瘟疫大流行,灾难降临。这场凶险的瘟疫迅速向四周蔓延,殃及到邻近的鲁国,瘟疫在齐鲁大地肆虐。瘟疫四季皆有,但一般的瘟疫是不载入史册的,载入史册并被称为大灾者显然是死者数百万的大疫情。 在春秋列国中,留下历史纪录的唯有鲁国,除鲁国的国史《春秋》外,其它诸国的历史均亡佚了。齐国的特大瘟疫除殃及鲁国外是否也传入其他国家,已成为历史的悬案。不过,我们从鲁国的历史记载中,不难判断春秋时期瘟疫肆虐的情况。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置于西汉,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其地春秋时属陈国,当时称为“鸣鹿”。就是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陈国地理位置靠近齐鲁两国,防止疫情传入陈国,显然已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 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与瘟疫斗争中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时代,其中,“正气存内”和“避其毒气”是中国几千年预防医学的核心思想。《道德经》八十章正是这样一篇大作,老子在此章中提出了以退为进、无为而治、改善民生、避战锁国的防疫治国方略。 其中“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说明老子厌恶大国争霸,希望避免战乱。“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是为了放缓经济开发,减轻生态压力。老子这一主张是对人类自身生产活动的自我节制与调整,意在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是要切断瘟疫的异地传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是要控制交通,限制人际往来,减少疫情传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要使民众返璞归真,远离奸诈贪欲,使社会回归到质朴醇厚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要改善民生,这也是“正气存内”的社会物质保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具有避战防疫的双重内涵。从防疫角度说,就是要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老子以退为进的治国智慧是其“无为”思想在防疫中的具体运用。有些学者无视老子生活时代的生态矛盾与瘟疫肆虐之背景,将《道德经》八十章中以退为进、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全部曲解为复古倒退,此乃对《道德经》八十章内容之误读也。当然《道德经》八十章内容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如老子反战思想虽然无可非议,不过他提出的“小国寡民”的解决方法则属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否定老子以退为进,无为而治,严格隔离以“避其毒气”的抗疫治国智慧。摘编自洪朝宗《从〈道德经〉第八十章看古代抗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时期战乱频发,经济开发过热,国家间往来密切,这些因素都成了当时瘟疫发生的基础。B.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之前,周朝官方就已经很重视传染病的治疗工作并进行相关管理了。C.老子主张放缓经济开发,希望通过节制与调整生产活动来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控制疫情。D.《道德经》第八十章提出的防疫治国方略能够体现中国预防医学中“避其毒气”等核心思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多次引用相关古代典籍的原文,通过对其内容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B.文章第二段指出陈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时代背景相互补充,使得论证更加周密。C.文章对《道德经》八十章的阐释,既有具体举例,又有整体评述,二者相互结合。D.文章在肯定老子抗疫智慧的同时,也举出部分学者的不同观点,体现出辩证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春秋时代,四季都有瘟疫发生,在没有外来输入的常态下,鲁国是不会记录其他国家的疫情的。B.除鲁国的国史得以留存外,其他春秋诸国的历史都已经亡佚,可见当时瘟疫肆虐的影响十分严重。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含有避战和防疫的双重内涵,其中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是主要目的。D.从老子提出的具体防疫措施看,他既关注社会民风等精神层面,也强调“正气存内”等物质层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张洁①访谈录荒林②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 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6.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生西元当二斗伢子从坑道里钻出来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像魑魅魍魉一样,即使是朝阳那并不强烈的光,也刺得睁不开眼睛。他紧捂双眼,像挨了子弹那样在薄雪上趴了好久,世界才一点颜色一点颜色,一块形状一块形状,一个弹坑一条战壕地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刚才,指导员把战斗报告交给二斗伢子,让他穿过山谷,在上午十时前送到师前指。二斗伢子跑出去十几步,又被喊了回来。指导员从手腕上摘下自己的瑞士手表,说,看着点时间!二斗伢子急了,一把推回去,说,这是你花了两年津贴才买到的,我可不敢戴!指导员苦笑了一下,说,贵不贵重的早看淡了,东西就是拿来用的,坑道里还有个马蹄钟。说罢,指导员把瑞士手表撸在二斗伢子手腕上,又在他屁股上拍了下,仿佛催一他小马快点出发。枯草和积雪上,有散了架的手榴弹箱,有炸断了腿的骡马,还有丢弃了的苹果、香烟和罐头。所有那些在坑道里比黄金还贵重的东西,二斗伢子都不能停下来去捡。他像一头机敏的狸猫,忽左忽右地跑,一会儿趴在地上,一会儿又躲在树林里。他想象着自己在和敌人捉迷藏,当敌人扣下扳机前的那一刻,他便一跃而起,从对方的准星里逃出去。有那么一小会儿,二斗伢子特别兴奋,快活劲儿快要把身体胀破了。他差一点忘了还有个黑漆漆的东西在背后追着他,只需一刹那,就能把他变成尸体,和遗落在山谷里的那些物件没什么两样。二斗伢子发现,这山谷其实是活着的。有一大群棕色的大蚂蚁排成队,努力地从裂开口子的布袋里搬运炒面疙瘩。还有田鼠从地洞里警惕地探出头,然后窜到丢在野地中间的木筐边,偷偷摸摸叼走几粒带壳的花生。在一处薄冰之上,竟还有根发了翠绿色嫩芽的白萝卜。那嫩芽冻在冰里,闪烁着太阳光,还会继续长大似的。有一次,当二斗伢子卧倒时,看见草丛里伸出一截灰黑色的手,手腕上套着一只瑞士手表,和指导员的这只一模一样。他只敢匆匆端详两秒钟,就再次爬起来向前跑。不过,他也看清了,那只表完好无损,最长的秒针还在一下一下跳动着,真是奇迹。到了山脚下,二斗伢子发现这里多出一处战地医院,密林里搭了十几个帐篷。他钻进其中一个,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帐篷里没什么光线,行军床上躺着没了胳膊或腿的人,但他们没叫,也很少呻吟。一个穿白短褂子的女护士背对着二斗伢子,正在搓洗什么东西。二斗伢子急忙跑到她面前,大叫道,霓云姐!真的是你啊!女护士抬起头,正在走神的眼睛里慢慢有了泪水。她一下子站起来,把二斗伢子搂在怀里,颤抖着,用手仔细地摸二斗伢子。从头发开始,像寻找什么东西似的,抚过脖子,捏一捏胳膊,连脚踝也一左一右地扭了几下。检查过之后,她再次把二斗伢子牢牢抱住,脸贴着他的耳朵,说,都是好的,姐姐真高兴!这时,又来了几个穿白短褂子的女人,其中一个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她走到近前,开心地笑着说,这小伙子,长得可真漂亮!二斗伢子涨红了脸,故意把瑞士手表放在眼前看了看,就往师前指方向跑开了。他悄悄回头望了一眼,霓云姐姐孤零零地站在帐篷外面,一手捂着嘴,另一只手向他挥着。他觉得自己的心似乎被某种通人性的动物咬了一口,不是那种死命地咬,而是小心地,只在皮肉上留下牙印的咬。那颗不管不顾的心里头,就这么落下了一颗姐姐的泪水。当二斗伢子回到坑道里时,指导员已经牺牲了。二斗伢子握起拳头,使劲儿地捶着脑袋,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指导员。临别时,他把瑞士手表摘下来送给了霓云姐姐。他觉得山谷里死尸手腕上的那块瑞士手表一定还在,回去时,豁出命去也要把它抢回来,还给指导员。可是,封锁线上的炮火太密集了,晚上和白天完全不一样,二斗伢子就像闯进了一个光芒刺眼的迷宫,任何熟悉的东西都找不到。表没了,似乎冥冥之中注定着指导员也一起没了。现在,弹药箱上依旧燃着一颗豆大的火苗,坑道里认识的战友已经没几个了,新来的连长指导员坐在那儿研究明天的仗该怎么打。第二天早晨,在美国人的炮弹地动山摇之后,二斗伢子和战友们冲出坑道。他看到东方的地平线上空挂着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像一条从天而降的红色大河,用血一样的波涛把这个世界染得通红。二斗伢子深吸一口气,慢慢从战壕里立起身,迎着朝阳挺直了胸膛。然后,他沉着地拧开一只手榴弹柄上的铁皮盖子,对着正在冲上来的敌人猛地扔过去。(节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指导员的直接描写不多,但从他有限的言语和行动中可以显现其细致、亲切、无私、英勇的形象特点。B.断手的出现使小说的叙事从欢快再次转为紧张,节奏的变化将情节推向高潮,有助于表现小说深刻的主题。C.作者在小说中加入了对霓云姐姐和其他医生的相关描写,不仅丰富了情节内容,也为小说增添了浪漫色彩。D.指导员的牺牲、二斗伢子的自责和英勇奋战,都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壮感,体现作者对生与成长的思考。8.结合二斗伢子执行任务的过程分析小说的标题“生”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9.小说在叙述中有意营造了战争的实景,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请据此分析小说的叙述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义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太平兴国六年,上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无过三日。四月。上亲躬听断,京城诸司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是岁自春涉夏不雨,上意狱讼有冤滥。会归德节度使推官李承信市葱有烂者,笞园户,病创数日死。承信坐弃市。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左拾遗张齐贤上言:“刑狱繁简,乃治道弛张之本。州县胥吏皆欲多禁系人,或以根穷为名,恣行追扰,租税逋欠至少而禁系累日,遂至破家。请自今外县罪人五日一具禁放数白州。州狱别置,历委长吏检察,每月具奏,下刑部阅视,有禁人多者,即奏遣朝官驰往决遣。若事涉冤诬,故为淹滞,则降黜其本州官吏。或终岁狱无冤滞,则刑部给牒,得替日,较其课旌赏之。”先是,开封府女子李击登闻鼓,自言无儿息,身且病,一旦死,家业无所付。诏本府随所欲裁置之。李无他亲属,独有父,有司系之。六月己丑,李又诣登闻,诉其父被系。上颇骇其事,谓宰相曰:“此事至小,岂当禁鞫?辇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广,安得无滥枉乎?朕恨不能亲决四方之狱,固不辞劳耳。”即日诏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两浙、西川、荆湖、岭南等道审问刑狱。上录京城诸司系囚,多所原减,决事遂至日旰。近臣或谏以劳苦过甚,上曰:“不然。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桡,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因谓宰相曰:“中外臣僚若皆留心政务,天下安有不治者?古人宰一邑、守一郡,使飞蝗避境,猛虎渡河。况人君能惠养黎庶,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乎?朕每自勤不怠,此志必无改易。或云百司细故,帝王不当亲决。朕意则异乎此。若以尊极自居,则下情不得上达矣!”(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听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B.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侧C.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D.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推官,宋朝时三司下各部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案件审判,文中指辅助地方州县长官处理政事的属官。B.路,创始于宋代,是当时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属于直辖于中央的一级监察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C.登闻鼓,北宋司法制度之一,朝廷在各州行政官署门前立鼓,接受百姓的上诉、举告、请愿、建议等。D.录,即“录囚”,亦称“虑囚”,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犯的情况进行审核,防止冤狱和积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宋太宗不希望发生案件积压的情况,要求各级官员及时进行处理。他亲自审断案件,对殴打百姓致死的官员李承信公开施以极刑处罚。B.张齐贤认为司法是治国的关键环节,他建议禁止外地的州县羁押罪犯超过五天,在州府另设狱司,根据官吏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惩。C.开封李姓女子申诉没有子嗣且身体患病,家业无人托付,而父亲因小事被官府羁押,宋太宗因此受到震撼并立即分派官员到各地巡查。D.宋太宗勤于政务,不辞辛劳。他认为古代贤臣在治理政务上十分出色,朝廷内外官员都应当尽力,而自己作为君王,也应该做出表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以根穷为名,恣行追扰,租税逋欠至少而禁系累日,遂至破家。(2)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桡,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14~15题。四禽言[宋]梁栋①(其一)脱却布裤,贫家能有几尺布。织尽寒机②无得裁,可人不来廉叔度③。脱却布裤。(其二)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树。天津桥④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其三)提葫芦,今年酒贱频频沽。众人皆醉我亦醉,哀哉谁问醒三闾!提葫芦。(其四)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⑤前叫虞舜,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注]①梁栋(1242- 1305):南宋诗人,咸淳四年进士,宋亡后归居。②寒机,寒夜的织布机。③廉叔度:东汉名臣廉范,字叔度,养民以富,受到百姓称颂。④天津桥,隋唐洛阳皇城前的桥梁。⑤九嶷山:又称苍梧山,山上有舜帝陵。14.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借助了四种飞禽的叫声,运用谐音生发联想,前后呼应,使情感抒发更为强烈。B.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天津桥上的繁华热闹来反衬鸟叫声的稀疏和绵长。C.诗歌善于运用典故,如“三闾”就是指屈原,委婉传达出诗人难以明言的情感态度。D.“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这里借以传达对国事的感慨。15.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组诗中蕴含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醉翁亭记》中作者直接点明醉翁亭所在具体位置的两句是:“,”。(2)《赤壁赋》中,“客”用曹操和自己进行了直接对比:曹操当时是“”,而自己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而自己只能“举匏樽以相属”。(3)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星分翼轸”句,李白的《蜀道难》中的“,”两句也用了这种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高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19题。如果想寻找一条路径,可以最快满足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好奇,那考古学绝对堪称最激动人心的选择。自考古学从西方登陆中国后,一幅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上下五千年”的画卷渐次展开,其景象之壮阔与奇绝,令人、眼花缭乱:商朝并非虚言,夏朝疑云未散,在更悠远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便已萌芽兴盛,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已迁徙繁衍;而周秦汉唐帝国崛起,宋元明清百姓生息,科技与艺术传承,外交与宗教融汇碰撞……物质文明的背后,另外矗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而在最近十几年里,无论你是否到访过考古工地,结识过考古学家,相信“考古学”这三个字一定触动过你的心弦。风靡网络的“国家宝藏”,不少出自考古学家的手铲之下;打开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推荐列表,三星堆、敦煌、金字塔等考古遗址早已 ;更巧的是,曹操墓、隋炀帝墓、海昏侯墓等一批惊世考古大发现接连,夺尽世人眼球。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瞠目结舌交替万人空巷破土而出B.张口结舌迭代耳熟能详横空出世C.瞠目结舌迭代万人空巷横空出世D.张口结舌交替耳熟能详破土而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矗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B.另外屹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C.另外矗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D.屹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考古学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的襄助B.考古学这场大戏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襄助C.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D.中华文明得益于考古学这场大戏的襄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 ~21题。“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被认为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制冷技术。①,制冷剂一般是氟利昂,这种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进而影响全球气候。而这次北京冬奥会的部分场馆用到的制冷剂则是二氧化碳,这在冬奥会历史上还是首次。虽然制冷剂发生了变化,但是制冷的原理其实和原来的冰箱、空调是一样的。简单地说,就是将二氧化碳通过加压的形式变成液态。不过, ② ,所以需要将高温下的二氧化碳气体冷凝成液体,然后减压让液体挥发掉,在液体挥发的过程中,它会从周围的介质(比如水)中吸收热量,以达到制冷的效果。虽然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气体,但相对于其它制冷剂而言,它是大气中天然存在的成分,所以还是非常环保的。而且,这种技术可以让冰面温度差控制在0.5℃以内,而国际滑联的要求是不超过1.5℃,所以,许多制冰专家认为, ③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与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语段中使用流程图配合文字表达的作用。(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图案和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画家詹建俊创作的《潮》,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画家以浪漫主义的情怀描绘了当代农民的新面貌,舞动的外衣、矗立的铁锨、周围飞动的风潮与主体人物的内心憧憬形成一种意向性的表述,暗示了一代中国人在新时期充满渴望的雄心壮志。在一次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正在介绍这幅画,但有同学评价,说画中的农民太“土”了,缺少文化气息,最好画上书本、纸笔,体现农民在学习的情景;也有同学说画中的农民太落后了,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应该加上收割机等现代工具;还有同学说应该画上崭新的楼房,体现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生活的变化。同学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这场讨论会引发你对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你的鉴赏体验,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2022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三模(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