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9841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9841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9841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含答案),共30页。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
一.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2021秋•莘县期末)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 。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
2.(2017秋•海安县校级月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1)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如图1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到达D处。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并判断赛车启动过程做什么运动,将结果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内;
位置
起点
A
B
C
D
时间/s
0
0.2
0.4
0.6
0.8
路程/m
0
1
4
9
运动形式
(2)在平直的公路上,轿车匀速行驶,速度表如图2中甲所示。小林某一时刻看窗外,恰好看到如图2中乙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则从标志牌到上海还需多少时间?
(3)小王和小林的朋友小东是乘火车去上海看世博的,已知途中所乘车次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一个隧道,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火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
(4)如图3所示,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 (“靠近”“远离”)测速仪,汽车的速度是 。
二.计算题(共5小题)
3.(2020秋•江陵县期末)甲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由一开始的R减小到R0,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多少?(用上面的字母表示)
4.(2021秋•和平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用上面字母来表示)
5.(2019秋•安居区期末)中俄两国海军将于201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6”的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5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仍然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
(1)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多少米?敌舰以v2=20m/s的速度沿直线逃跑了50s,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多少米?
(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的速度v0为多少米每秒?
(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每秒?
6.(2018秋•雨花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为0.1m/s,转轮A和B的大小不计,AB=1.5米(即传送带的总长度为3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返回A点。回到A点后,该老鼠将再次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始终为0.4m/s。老鼠在A、B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并认为老鼠身上有足够多的油污染传送带,求:
(1)老鼠第一次从A点爬到B点的时间内,传送带被油渍污染的长度是多少?
(2)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记时,经过多长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
7.(2017秋•开福区校级期中)火车以30m/s的速度沿某一段直线轨道驶向道口,为了提醒看守道口的工作人员,司机在距道口1200m处开始鸣响汽笛,每次笛声持续1s,停4s,然后再次拉响汽笛。(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1)当火车第二次鸣笛结束时,火车距离道口有多远?
(2)道口工作人员听到第一次和第二次汽笛声的时间间隔为多少?
三.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8.(2019秋•海珠区期中)“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小帆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
(1)根据图中弦的形状和分布可知蜻蜓当时是向 (填“左”或“右”)飞行的。
(2)通过适当的作图和列出两者速度的表达式来比较蜻蜓飞行速度和水波传播的速度大小。
四.解答题(共2小题)
9.(2021秋•海淀区校级期中)一个物体先以v1匀速直线运动,再以v2沿着原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10m/s,v1、v2均大于零,不计中间过程速度突然变化带来的时间和路程影响。现在物体按照以下两种方式运动。
方式1:物体前一半路程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速度为v2。
方式2:物体前一半时间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速度为v2。
(1)如果在方式1中,v1和v2的数值可以在运动开始的时候自由选择,但必须满足v1+v2=10m/s,则物体运动100m的最短时间为 s。
(2)现在按照方式1和方式2运动相同的总路程。在方式1中,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比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多1s。在方式2中,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比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少2m。则方式1用时和方式2用时之比为 。
10.(2021秋•上高县校级月考)某两同学想测量一卷录像带的播放速度。考虑到录像带长度和播放时间均很长,不可能将胶带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长度和播放时间。该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量磁带最外层的半径为3.05cm,内层塑料圆盘半径为0.95cm。然后拉开部分磁带测出它的长度为L=6m,此时磁带外半径由一开始的3.0cm减小到2.95cm,将录像带还原整理好后,让其正常工作2950秒,此时磁带最外层的半径变为2.85cm。已知带子播放的速度不变。求:
(1)录像带的播放速度为多少厘米/秒?
(2)整个带子全部播放完需多少分钟?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机械运动(10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2021秋•莘县期末)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v= 。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 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50 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快 (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 不正确 。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探究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v=;
(2)根据图象读出AB段和BC段的距离和时间,运用公式v=求出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
(3)根据(2)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5)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用的时间;
(6)已知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已知前后两端路程相等,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设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分别求出前后时间,再利用v=变形公式可求。
【解答】解: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
小车运动距离sBC=40.0cm﹣00.0cm,tBC=tAC﹣tAB=2.4s﹣1.6s=0.8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cm/s;
(3)通过(2)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4)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6)已知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已知前后两端路程相等,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设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
前半段的时间,t1=,
后半段的时间,t2=,
全程的路程为2s,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
全程平均速度,v==,即:=2,
整理可得,v2=。
故答案为:(1)v=;(2)25;50;(3)快;(4)小;(5)不正确;(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用v、v1表示v2是题目的难点。
2.(2017秋•海安县校级月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1)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如图1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到达D处。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并判断赛车启动过程做什么运动,将结果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内;
位置
起点
A
B
C
D
时间/s
0
0.2
0.4
0.6
0.8
路程/m
0
1
4
9
16
运动形式
加速运动
(2)在平直的公路上,轿车匀速行驶,速度表如图2中甲所示。小林某一时刻看窗外,恰好看到如图2中乙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则从标志牌到上海还需多少时间?
(3)小王和小林的朋友小东是乘火车去上海看世博的,已知途中所乘车次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一个隧道,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火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
(4)如图3所示,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 靠近 (“靠近”“远离”)测速仪,汽车的速度是 17.9m/s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直接通过观察图形,运用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即可得到缺少的数据;由图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是逐渐变大的;
(2)从交通标志牌上可以看出从标志牌到上海的距离,从速度计上可以读出此时的速度大小,单位是km/h,根据公式t=可求从标志牌到上海的时间;
(3)火车的长度等于火车行驶的路程与隧道长的差;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差,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4)根据图3b所示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以及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间的时间间隔,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
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传到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前后两次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的运动速度
【解答】解:(1)直接通过观察图形可以看出缺少的数据为16;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2)从标志牌上可以看出,到上海的路程为135km;此时的速度为90km/h;
由v=可得,到上海的时间为
t===1.5h;
(3)v=72km/h=20m/s;
这列火车的长度是s车=v′t﹣s隧道=20m/s×2×60s﹣2000m=400m;
火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t'===80s;
(4)由图3b可以看出,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p2有30个小格,时间间隔为T,
则一个小格的时间间隔为,
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1时间为:
△T1=×12=T,
此时超声波与汽车之间的距离:
s1=v•△T1=×v×T=vT;
发出超声波信号p2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2的所用时间为:
△T2=×9=T,
此时超声波与汽车之间的距离s2=v•△T2=×v×T=vT;
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靠近测速仪;
由此可知: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s=s1﹣s2=vT﹣vT=vT。
汽车运行s所用的时间为:t=T﹣•△T1+•△T2=T﹣×T+×T=T。
则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v=×340m/s=17.9m/s。
故答案为:(1)16;加速运动;(2)从标志牌到上海还需1.5h;
(3)这列火车的长度是400m;火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80s;
(4)靠近;17.9m/s。
【点评】汽车在接收到信号之间的距离,要通过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求出。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不是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
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二.计算题(共5小题)
3.(2020秋•江陵县期末)甲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由一开始的R减小到R0,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多少?(用上面的字母表示)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因为纸很薄且卷绕得很紧,所以从紧密地卷成筒状纸的横截面积的形成来分析,应是由纸的厚度和长度叠加而成的。
【解答】解:
卷筒纸的横截面积的大小为:π(R2 ﹣r2);
被拉开的部分卷筒纸横截面积的大小为:π(R2 ﹣R02);
因为纸的厚度为d=;
所以纸的总长度(L)的计算表达式:
L==。
答:卷筒纸的总长度为。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对于微小的长度、质量等物理量采用累积法,认识到纸的厚度为d与纸的总长度为L的乘积等于横截面积π(R2 ﹣r2)是关键。
4.(2021秋•和平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用上面字母来表示)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题;定量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图B所示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以及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间的时间间隔,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
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传到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前后两次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的运动速度。
【解答】解:由图B可以看出,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p2有30个小格,时间间隔为T,
则一个小格的时间间隔为,
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1时间为:
△T1=×12=T,
此时超声波与汽车之间的距离:
s1=v•△T1=×v×T=vT;
发出超声波信号p2到接受到反射信号n2的所用时间为:
△T2=×9=T,
此时超声波与汽车之间的距离s2=v•△T2=×v×T=vT;
由此可知: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
s=s1﹣s2=vT﹣vT=vT。
汽车运行s所用的时间为:t=T﹣•△T1+•△T2=T﹣×T+×T=T。
则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
答:汽车的速度是。
【点评】汽车在接收到信号之间的距离,要通过其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求出。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不是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
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5.(2019秋•安居区期末)中俄两国海军将于2016年9月12日至19日,在广东湛江以东海空域举行代号为“海上联合﹣2016”的联合军事演习。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以v2=20m/s的速度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km时,发射一枚鱼雷,经过t1=50s,舰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花,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仍然以速度v3继续逃跑,于是舰长立即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
(1)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我方快艇以v1=30m/s的速度追了50s,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多少米?敌舰以v2=20m/s的速度沿直线逃跑了50s,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多少米?
(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多少米?鱼雷的速度v0为多少米每秒?
(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多少米每秒?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s=vt计算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和敌舰运动的距离;
(2)鱼雷通过的路程等于开始两舰之间的距离与敌舰运动的距离之和,从而根据公式v=计算出鱼雷的速度;
(3)计算出第二次发射鱼雷时两舰之距,鱼雷匀速追击敌舰的过程中当鱼雷的距离等于两船一开始的间距加上敌舰的距离,运动的时间具有等时性,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1)根据v=可得,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
s1=v1t1=30m/s×50s=1500m;
此过程中敌舰运动的距离:
s2=v2t1=20m/s×50s=1000m;
(2)由题意知,鱼雷通过的路程:
s3=L+s2=2000m+1000m=3000m,
鱼雷的速度:
V0===60m/s;
(3)第二次发射时我方船与敌舰距离:
s4=L﹣s1+s2=2000m﹣1500m+1000m=1500m,
第二次鱼雷运行距离:s5=v0t2=60m/s×30s=1800m
敌舰第二次运行距离:s6=1800m﹣1500m=300m
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运行速度:
v3===10m/s。
答:(1)此过程中我方快艇运动的距离s1为1500m;敌舰运动的距离s2为1000m;
(2)从发射第一枚鱼雷到第一次击中敌舰,鱼雷运动的距离s3为3000m;鱼雷的速度v0为60m/s;
(3)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3为10m/s。
【点评】追击问题注意位移关系式与运动的等时性相结合,在此类问题中匀速运动的追击物体关键要搞清鱼雷、快艇、敌舰运动距离的关系。
6.(2018秋•雨花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传送带的速度恒为0.1m/s,转轮A和B的大小不计,AB=1.5米(即传送带的总长度为3米)。某偷油老鼠跳到A点,并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立即回头仍以相对传送带0.4m/s的速度返回A点。回到A点后,该老鼠将再次向B点爬去,到达B点后再次返回…如此反复下去,且老鼠相对传送带的速度始终为0.4m/s。老鼠在A、B两端点速度转向所需的时间不计,并认为老鼠身上有足够多的油污染传送带,求:
(1)老鼠第一次从A点爬到B点的时间内,传送带被油渍污染的长度是多少?
(2)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记时,经过多长时间,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从A到B,求出老鼠相对A、B两点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1;老鼠开始回A,从B到A,求出老鼠相对A、B两点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第一次回到A时用时;
(2)老鼠又去B,第二次到达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3,老鼠开始回A,进而求出总用时。
【解答】解:
(1)从A到B,老鼠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1=0.4m/s+0.1m/s=0.5m/s;
根据v=可得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t1===3s,
由于这时被污染是B点左侧部分的长度为:
L左=v老鼠t1=0.4m/s×3s=1.2m;
(2)老鼠开始回A,从B到A,老鼠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2=(0.4﹣0.1)m/s=0.3m/s;
第一次回到A时用时t2===5s;
这时被污染的是上方的AB段及下方B点左侧x2=0.4m/s×5s﹣1.5m=0.5m的部分;
老鼠又去B了,第二次到达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3=3s,被污染的变成上方都是B点左侧1.2m处,下方距B点左侧0.8m处;
第二次从B回到A时,用时t4=5s,这时被污染的是上方AB段,及下方B点左侧,0.8m+5s×0.1m/s=1.3m;
第三次从A到B时,经过的都是被污染的部分,用时t5=3s,此时没被污染的长度为0.2m,距B端1.2m;
第三次从B到A时,用时t6===3.5s;
总用时:t=t1+t2+t3+t4+t5+t6=3s+5s+3s+5s+3s+3.5s=22.5s。
答:(1)老鼠第一次从A点爬到B点的时间内,传送带被油渍污染的长度是1.2m;
(2)从该老鼠由A点出发时开始记时,经过22.5s,传送带上将都会被老鼠身上的油渍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老鼠由A到B和由B到A的相对于传送带的速度是本题的关键。
7.(2017秋•开福区校级期中)火车以30m/s的速度沿某一段直线轨道驶向道口,为了提醒看守道口的工作人员,司机在距道口1200m处开始鸣响汽笛,每次笛声持续1s,停4s,然后再次拉响汽笛。(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1)当火车第二次鸣笛结束时,火车距离道口有多远?
(2)道口工作人员听到第一次和第二次汽笛声的时间间隔为多少?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题意知当火车第二次结束鸣笛时的时间和车速,求出火车距道口的距离;
(2)根据已知,可知第一次听的鸣笛所用的时间和第二次鸣笛时火车据工作人员的距离,此时可得到第二次听到鸣笛所用的时间,第一次和第二次中间相隔了5s,则间隔为第二次听到鸣笛所用时间加上中间间隔的6s减去第一次传播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
(1)当火车第二次鸣笛结束时火车运动的时间为1s+4s+1s=6s;
由v=得火车行驶的路程为:s=vt=30m/s×6s=180m;
火车距道口的距离为:s1=1200m﹣180m=1020m;
(2)从第一次鸣笛开始计时,第一次听到是在第一次鸣笛后:t1=≈3.53s,
第二次鸣笛火车距工作人员的距离:s2=1200m﹣30m/s×(1s+4s)=1050m,
第二次鸣笛时已用时t2=1s+4s=5s,
第二次听到是在第二次鸣笛后:t3=≈3.09s,
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听到鸣笛声用时:t=5s+3.09s=8.09s 听到两汽笛的时间间隔,还要在8.09s中扣掉第一次传播用的时间:△t=t﹣t1=8.09s﹣3.53s=4.56s。
答:
(1)当火车第二次鸣笛结束时,火车距离道口的距离为1050;
(2)道口工作人员听到第一次和第二次汽笛声的时间间隔为4.56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难题。
三.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
8.(2019秋•海珠区期中)“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小帆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
(1)根据图中弦的形状和分布可知蜻蜓当时是向 右 (填“左”或“右”)飞行的。
(2)通过适当的作图和列出两者速度的表达式来比较蜻蜓飞行速度和水波传播的速度大小。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蜻蜓每一次点水激起水波纹随时间变长逐渐变大,时间越短,水波纹越小,根据水波纹圆圈大小可以判断蜻蜓飞行的方向。
(2)水波纹不断增大,水波纹的传播时间和蜻蜓飞行时间相同,根据水波纹传播距离和蜻蜓飞行距离,比较两者的运动速度。
【解答】解:
(1)蜻蜓每一次点水激起水波纹随时间变长逐渐变大,时间越短,水波纹越小,左边的水波纹圆圈大于右边水波纹圆圈,说明左边水波纹经历时间大于右边水波纹经历时间,可以判断蜻蜓从左向右飞行。
(2)如图,连接蜻蜓连续三次点水的位置,即三个水波纹的圆心,O1是蜻蜓第一次点水,O2是蜻蜓第二次点水,O3是蜻蜓第三次点水,蜻蜓相邻两次点水时间间隔相等,设相邻两次点水时间间隔是t,蜻蜓在O1O3间用时2t,水波纹在2t时间内运动距离是O1A,
因为O1O3>O1A,
所以,>,
所以,v水<v蜻蜓。
故答案为:(1)右;(2)v水<v蜻蜓。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个内容,一是蜻蜓点水时,水波纹经历时间越长,水波纹圆圈越大;二是通过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四.解答题(共2小题)
9.(2021秋•海淀区校级期中)一个物体先以v1匀速直线运动,再以v2沿着原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10m/s,v1、v2均大于零,不计中间过程速度突然变化带来的时间和路程影响。现在物体按照以下两种方式运动。
方式1:物体前一半路程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速度为v2。
方式2:物体前一半时间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速度为v2。
(1)如果在方式1中,v1和v2的数值可以在运动开始的时候自由选择,但必须满足v1+v2=10m/s,则物体运动100m的最短时间为 20 s。
(2)现在按照方式1和方式2运动相同的总路程。在方式1中,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比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多1s。在方式2中,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比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少2m。则方式1用时和方式2用时之比为 5:2 。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应用题;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根据题意知物体运动100m,则物体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均为50m,且v1+v2=10m/s,利用公式t=即可表示物体运动100m的时间,利用抛物线的性质计算可得物体运动100m的最短时间;
(2)设总路程为2s,在方式1中,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1,由题意可知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比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多1s,则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1+1s,
前后半程路程相等,根据s=vt表示前后半程可解得t1,方式1中物体所用时间为t1+t1+1s,将t1的值代入可得方式1中物体所用时间的关系式;
在方式2中,设物体前后半程所用时间均为t2,由题意可知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比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少2m,则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为=s﹣1m,
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为s﹣1m+2m=s+1m,
因前后半程时间相等,根据t=表示前后半程时间可解得s的值,方式2中物体所用时间为2t2,将t2的值代入可得方式2中物体所用时间的关系式;
最后利用找到的关系式计算方式1用时和方式2用时之比。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物体运动100m,则物体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均为50m,即s1=s2=50m,
根据t=得则物体运动100m的时间为:t=+=+=•••••①
由题意知:v1+v2=10m/s•••••②
由①②得:t==,
由上式可知要使时间最短,则应最大,
根据抛物线的性质可知当v1==5m/s时,的值最大,所以v1==5m/s时,t最小,
所以物体运动100m的最短时间为t===20s;
(2)设总路程为2s,在方式1中,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1,由题意可知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比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多1s,则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1+1s,
因前后半程路程相等,则v1(t1+1s)=t1v2,
即t1=×1s,
方式1中物体所用时间为t方式1=t1+t1+1s=2t1+1s=2××1s+1s=×2s+1s====﹣﹣﹣﹣﹣﹣③,
在方式2中,设物体前后半程所用时间均为t2,由题意可知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比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少2m,则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为=s﹣1m,
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为s﹣1m+2m=s+1m,
因前后半程时间相等,则t2==,
即s=,
方式2中物体所用时间为t方式2=2t2=2×====﹣﹣﹣﹣﹣﹣④,
则方式1用时和方式2用时之比为===。
故答案为:(1)20;(2)5:2。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需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难度较大。
10.(2021秋•上高县校级月考)某两同学想测量一卷录像带的播放速度。考虑到录像带长度和播放时间均很长,不可能将胶带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长度和播放时间。该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量磁带最外层的半径为3.05cm,内层塑料圆盘半径为0.95cm。然后拉开部分磁带测出它的长度为L=6m,此时磁带外半径由一开始的3.0cm减小到2.95cm,将录像带还原整理好后,让其正常工作2950秒,此时磁带最外层的半径变为2.85cm。已知带子播放的速度不变。求:
(1)录像带的播放速度为多少厘米/秒?
(2)整个带子全部播放完需多少分钟?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拉开长度为L=6m的磁带,求出磁带卷起来横截面积S=π(R2﹣r2),设磁带的厚度为d,根据S=Ld求磁带的厚度;
正常工作2950s,求出此时磁带卷起来横截面积,再根据S=Ld求该时间磁带走的长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录像带的播放速度;
(2)求出磁带卷起来总横截面积,利用S=Ld求磁带总的长度,再利用t=求整个带子全部播放完的时间。
【解答】解:
(1)拉开长度为L=6m的磁带,磁带卷起来横截面积的大小:
S1=π(R2﹣r2)=π[(3.0cm)2﹣(2.95cm)2];
设磁带的厚度为d,
∵S=Ld,
∴d=,
正常工作2950s,磁带卷起来横截面积:
S2=π(R2﹣r22)=π[(3.05cm)2﹣(2.85cm)2];
∵S=Ld,
∴磁带走的长度:
L2==≈2380cm,
录像带的播放速度:
v===≈0.8cm/s;
(2)磁带卷起来总横截面积:
S3=π(R2﹣r32)=π[(3.05cm)2﹣(0.95cm)2];
∵S=Ld,
∴磁带总的长度:
L3==≈16941cm,
∵v=,
∴整个带子全部播放完的时间:
t3==≈21176s≈353min
答:(1)录像带的播放速度为0.8厘米/秒;
(2)整个带子全部播放完需353分钟。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同时考查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涉及到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的结合,有难度!
考点卡片
1.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①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
(h=(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命题方向】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长度选择什么合适的工具,一般物体及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都是命题方向.
例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如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分析: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例2: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不能测量
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
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
测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C不符合要求.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长度的测量分精确测量和估测等两大类,在测量时遵循比较准确且简单易行的测量原则.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熟记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实际.
2.速度与物体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
(2)初中所指的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
①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
②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
【命题方向】
速度表述方法,机械运动的分类,初中主要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命题.
例1: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 )
A.一日千里 B.大步流星 C.风驰电掣 D.迅雷不及掩耳
分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明确每个成语的含义,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
A、“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符合题意;
B、“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的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速度物理意义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例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
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解题方法点拨】
多了解物理学方法:例如速度、温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功率等表述法.
3.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公式:v=,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应用:
①火车过桥(隧道)问题:
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故对于本身有长度的物体过桥问题小结如下: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②出租车问题: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
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
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火车过桥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km/h,
(2)∵v=,v2=144km/h=40m/s
∴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40m/s×25s=1000m,
∴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行程问题
小光从厦门乘坐某次航班来武夷山旅游,厦门机场起飞的时间是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飞机飞行路程约为396km.求:
(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分析:(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和抵达时间,求全程飞行的时间;
(2)又知道飞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全程飞行的速度.
解:
(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为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可得飞行时间:
t=8:05﹣7:20=45min=0.75h,
(2)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v===528km/h.
答:(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0.75h;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528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起飞和抵达时间求出飞机飞行时间是本题的突破口.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事项:(1)应用v=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 (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
(2)v=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4.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知识点的认识】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命题方向】
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
例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例2: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12.00 cm,平均速度是 0.15 m/s.
分析: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通过读刻度尺确定小球运动的路程,数小球间隔个数确定小球的运动时间.
根据公式=,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B点到F点通过的路程为12.00cm,运动时间为0.8s
小球的平均速度===0.15m/s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0,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功和机械能(含答案),共37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内能(含答案),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则是众多“逆行者”中的一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之挑战压轴题(解答题):压强(含答案),共4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