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展开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分析:
本单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包括平面展开图)及表面积计算;第七单元学习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写思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是:(1)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2)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实了几何教学要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的要求。
首先,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图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强调操作、经历过程,同时,增加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内容。
其次,在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上,探索并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强化了对测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测量过程的体验。
教育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
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意义 |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过程。 | |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 |
4、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
关系。 | |
5、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 |
难点 |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 |
2、结合生活实际判断需要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几个面的面积。 | |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 |
4、确定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的长度。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 5 课时完成教学,(包括总和与实践 1 课时)。
课题 | 课时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 1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 1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 1 |
简单实际问题 | 1 |
综合与实践 | 1 |
总计 | 5 |
教学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实验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在认识长、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重点研究“棱”的特征。学生在第一学段已接触过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有 6 个面、8 个顶点及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都能很快地概括出来,而对于“棱”及它的特征则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应将对“棱”的研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12 条棱一般可分为三组,每组 4 条,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 条棱一般情况下长度不等,并由此引出长、宽、高概念。
(2) 重视对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正方体沿棱剪开、展开,在展开后的图形上标上“上”“下”“前”“后”“左”“右”,便于学生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一一对应,这样把长、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教学相结合,不仅加强几何直观,更利于学生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