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29861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5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29861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5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3/129861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5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6.5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学设计,共26页。
6.5 平面向量复习课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 一、教学目标1.理清本章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纲举目张;2.对本章核心内容重点复习并达到综合运用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达到核心内容的融会贯通.三、教学过程1.理清脉络,纲举目张【活动预设】布置学生课前编制本章网络知识图,教师收集批阅并课中展示学生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弄清本章的知识体系,公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本章有个宏观把握。2.抓住核心,突破重点典例1 【平面向量的最值问题】在矩形ABCD中,AB=1,AD=2,动点P在以点C为圆心且与BD相切的圆上.若,则的最大值为( )A.3 B.2 C. D.2【活动预设】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从特值法、坐标法、等和线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由老师展示解答过程,强调解题的关键点。【解法1】特值法,,故选A【小结】特值法,特立独行!【答案】A【解析】由题意,画出右图.设与切于点,连接.以为原点,为轴正半轴,为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坐标为.∵,.∴.∵切于点.∴⊥.∴是中斜边上的高.即的半径为.∵在上.∴点的轨迹方程为.设点坐标,可以设出点坐标满足的参数方程如下:而,,.∵∴,.两式相加得: (其中,)当且仅当,时,取得最大值3. ,若满足,则,,所以,设,即,点在圆上,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即,解得,所以的最大值是 ,即的最大值是,故选A.【小结】解析法,用数据说话!【小结】等和线法,等你来和一把!【知识拓广1】等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1.等和线:平面内一组基底OA, OB 及任一向量OP,OP OA OB , R ,若点 P在直线 AB 上或在平行于 AB 的直线上,则 k (定值) ,反之也成立,我们把直线 AB 以及与直线 AB 平行的直线称为等和线.2.等和线性质①当等和线恰为直线 AB 时, k 1 ;②当等和线在O 点和直线 AB 之间时, k 0,1 ;③当直线 AB 在O 点和等和线之间时, k 1, ;④当等和线过O 点时, k 0 ;⑤若两等和线关于O 点对称,则它们定值 k1,k2 互为相反数;⑥定值 k 的变化与等和线到O 点的距离成正比;3.等和线性质应用背景: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表达式中,若需研究两系数的和时,可以用等值线法.4.跟踪练习: 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和,它们的夹角为.如图所示,点C在以O为圆心的上运动.若,其中x,y∈R,求x+y的最大值.=x+y常规解法: 以O为坐标原点,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A(1,0),B.设∠AOC=α,则C(cos α,sin α)由=x+y,得所以x=cos α+sin α,y=sin α所以x+y=cos α+sin α=2sin,又α∈,所以当α=时,x+y取最大值2等和线法:连AB,平移AB并使此线与圆弧相切,此时切点为圆弧中点E,连AE、BE,易知OAEB为平行四边形,此时=+,x+y有最大值2.【设计意图】解法1:特值法,四两拨千斤,化难为易!解法2:解析法,用数据说话,降低思维量!解法3:等和线法,在移动中联通彼岸!通过一题多解,融会贯通平面向量最值问题的解题技巧,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典例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已知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P为平面ABC内一点,则的最小值是( )A. B. C. D.【活动预设】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该题,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从坐标法、基底法、定义法、极化恒等式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由老师展示解答过程,强调解题的关键点。【解法1】(坐标法) 如图建系: 设点 点为中,可以有两种思路:【小结】本题由于是在等边三角形中的问题,可以考虑用坐标法解决.把所求的向量内积转化成坐标形式,进一步求出最小值. 【解法2】(基底转换法),当点与重合时=,等号成立. 【小结】基底表示法是解决向量问题的一利器!【解法3】 定义法【小结】利用定义结合余弦定理.【解法4】 极化恒等式法(1)由解法一可知:,由利用极化恒等式得:,当点与重合时=,. 【解法5】极化恒等式法(2)设分别为中点, ,利用性质:“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各边的平方和”得:当点与重合时取最小值. 【小结】利用极化恒等式进行转换.【知识拓广2】极化恒等式及其几何意义1.极化恒等式:2.几何意义(极化恒等式的三角形模式):在中,若M是BC的中点,则有3.跟踪练习 (2021·深外三模)在等腰直角△ABC中,∠ABC=90°,AB=BC=2,M,N为AC边上的两个动点(M,N不与A,C重合),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常规解法 不妨设点M靠近点A,点N靠近点C,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0,0),A(0,2),C(2,0),线段AC的方程为x+y-2=0(0≤x≤2).设M(a,2-a),N(a+1,1-a)(由题意可知0<a<1),∴=(a,2-a),=(a+1,1-a),∴·=a(a+1)+(2-a)(1-a)=2a2-2a+2=22+,∵0<a<1,∴由二次函数的知识可得·∈.极化恒等式法:取MN的中点P,则·=BP2-PM2=BP2-,可得·∈. 【设计意图】解法1:构造直角坐标系,典型又直接.在有垂直的条件下建立坐标系是首选方法.解法2:选择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把表示出来,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解法3:利用了余弦定理和“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各边的平方和”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解法4和解法5:利用了向量的一个性质.积累一些常见结论,适当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典例3【正、余弦定理的应用】(2016 全国三第8题)在△ABC中,, 边上的高等于,则为 ( ) (A) (B) (C) (D)【活动预设】【小结】两角和正切求角! 【解法2】(三角函数法2)如图,【小结】. 两角和余弦求角! 【解法3】余弦定理法:设则,利用余弦定理【小结】巧设变量求余弦! 【解法4】正弦定理法:设则,明显为钝角,【小结】巧设变量求正弦!【小结】巧用面积求角度!.【解法6】面积法:取中点,,设则利用余弦定理求出【小结】角度转化求正弦!【设计意图】在解题中加深对正、余弦定理的理解,形成解题的基本思路:从角的视角、或从边的视角、或从面私的视角寻找方法,然后利用正、余弦定理的相关知识解题.解法1和解法2: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两角和的正切和余弦求值,角度不同方法统一:解法3和解法4:利用了利用余弦和正弦来求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解法5:以面积为中间纽带,求出角度的正弦! 解法6:利用平面几何转化求角,简化了运算,值得尝试!3.随堂演练,学以致用【活动预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一题多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练习1如图为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在线段上有一点,则= .【解法1】(定义法)如图:【小结】本题关键在于构造,求出 【解法2】(基底法)以为基底表示,,又三点共线,,=3=18.【小结】把化为,利用三点共线,再把用基底表示. 【小结】建立坐标系,内积数量化.【解法4】(特值法)令与重合,【小结】小题小做,提速神器. 【设计意图】解法1:从定义出发,直接在直角三角形求夹角的余弦,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余弦的定义,化简求出最后结果. 解法2: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目标明确以为基底,(注意必须是不共线的)利用了转化思想,简单实用.解法3:利用数量积的计算公式,内积数量化,简化思维过程,体现数形结合思想.(适合有垂直的条件的习题)解法4:充分利用填空题的特点,小题小做,以特殊代替一般,让动点P具体化,是解决选择填空题常用的方法.本题四种解法包括了求向量内积常用的几种方法和特值法,方法多元化,能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跳进题海不能自拔,不如仔细研究这样一题收获丰厚.练习24.△ABC中,A=,a=2,求2b+c的最大值.解1:由正弦定理可得2b+c=(2sinB+sinC)=[2sin(C+)+sinC]=(2sinC+cosC)=sin(C+φ).故2b+c的最大值为.解2:==.令=t,t>0,f (t)===-+1, 所以=,即t=时,取得最小值,所以2b+c此时取得最大值.归纳小结,文化渗透【活动预设】学生讨论归纳 ,关注本章注意点。【设计意图】(1)梳理本节课对于平面向量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在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上的收获;(2)进行数学文化渗透,鼓励学生积极攀登知识高峰,进一步体会学习向量的必要性 .四、课外作业1.【2017年高考数学天津卷理12】(13)在中,,,.若,,且,则的值为___________.【解法1】几何法【小结】几何法,以形助数,不攻自破! 【小结】解析法,“数点”江山! 【解法3】等量代换法,因此,结合,因此即,即,即【小结】等量代换法,一代胜一代! 【反思】解法1:几何法,利用向量三角形法则,“减”掉 难点!解法2:解析法,用数据稀释难点,让问题来得再难一点吧!解法3:等量代换法,当换则换,不换则乱!2.【2015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 中,已知,,,,动点 和分别在线段和上,且,,则的最小值为 .【解法1】【等价转化思想】因为,,,,,当且仅当,即时,的最小值为.【小结】以为基底,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小结】等腰梯形适合建立坐标系,内积数量化之典例.【解法3】【数形结合思想】由题意得,,过、作,垂足分别为、则,,,设,则当且仅当,即时,的最小值为【小结】数形结合显神威!【设计意图】方法1:在向量运算中常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即在平面内选一组适当的向量(必须不共线)作为基向量,根据向量加减法运算法则将所求向量数量积转化为基向量数量积,结合向量的数量积定义表示要运算的向量,充分体现了等价转化思想的应用;方法2:本解法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具体的图形性质用坐标表示向量,再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式进行计算,体现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解题策略;方法3:从平面几何性质出发,利用三角形表示欲求向量的模及夹角,几何条件与三角代数结合是本方法的关键. 3.已知a,b,c分别为△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若(a+b)(sinA-sinB)=(c-b)sinC,且a=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解3:由正弦定理得(a+b)(a-b)=(c-b)c,整理可得a2=b2+c2-bc,由余弦定理得cosA=,所以A=.因为a=2,所以A在以BC为弦,以为半径的圆上,所以△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小结】(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综合使用是高考命题的趋势,解题时要综合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得出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得目标值(2)解三角形中范围问题的基本思路:把求解目标化为三角形一个内角的三角函数,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基本不等式得出目标的范围.4.【2016年北京理科数学第15题】在ABC中,分别是ABC中对应的三条边,且满足(I)求的大小(II)求的最大值【答案】,1【知识点】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I)解:由,得,可知(II)解法一:消元法由(I),得,可知,又由,得,即解法二:余弦定理由已知,得,又由,当且仅当时取到等号,此时满足条件,得,从而有解法三:几何法过点B作AC的垂线BD,垂足为D,设,由(I),得,则且,由令,得在上是单调函数,即当时,,即,此时与重合,故,可知,此时,当时,,此时与重合,,可知,综上所得【设计意图】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向量解题能力。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