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高一语文(统编版)-说“木叶”(二)-2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3.4高一语文(统编版)-说“木叶”(二)-2PPT课件,共28页。
说“木叶”(二)统编版 必修下 第三单元高一年级 语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主要观点 “木叶”是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落木”即由它发展而来。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木”字。由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字常用在秋天,比“树”更显得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黄色和干燥的特点。“叶”字有一丝绵密之意,因此“落木”更空阔,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所以说概念上相似的词语在艺术形象领域可能差别巨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李白《梁园吟》)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李白《秋下荆门》)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 《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 《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 ——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第二段 ①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 ②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第三段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第五段 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州,生于北京。他是诗人,一生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出版过若干本诗集。他也是一名学者,在唐诗研究领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让古典诗歌优秀的成就,丰富我们今天的创作,鼓舞我们塑造出自己时代的更为辉煌的性格形象。 ——林庚《盛唐气象》文艺随笔 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探究①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②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③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探究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柳 ①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柳 ②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柳③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柳④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兰陵王》)探究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呢?其暗示性又是源于“月”这个形象的什么特点呢?月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月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月③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诗歌中形象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并不是孤立、“临时”的,而是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的,渐渐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云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暖云:带着春天的感受。停云:带着对亲友的思念。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几人相忆在江楼。(罗邺《雁二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