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唱歌 牧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唱歌 牧歌教案,共2页。
《牧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赏析民族服饰,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 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3) 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2、过程与方法(1) 由听唱法引入视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2) 聆听蒙古族音乐特色的乐曲和歌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3、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2) 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3) 进一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能感知蒙古族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教学重点] :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二、 教学过程1、导入: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族服饰、乐器、生活、文化简介【设计意图】利用“非音乐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好奇心。2、唱歌:《牧歌》(1) 聆听歌曲录音,并思考:这首歌曲展现了哪些画面?歌曲有哪些速度和旋律上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感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2) 发声练习:要求:缓呼缓吸,缓慢用“嘘”“嘶”音出气,小腹控制,像吹蜡烛那样均匀,越长越好。用“lu”来进行发声并视唱歌曲旋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演唱技巧,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做好铺垫。(3) 视唱歌曲曲谱。【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4)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设计意图】在唱歌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关于唱歌的相关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唱歌习惯。(5)随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6)蒙古族民歌特点简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艺术形式和特点(7)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提问:这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理解无伴奏合唱这一演唱形式。【设计意图】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乐曲进行知识性内容的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8)引导学生听赏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演奏《万马奔腾》 感受马头琴的音色特点,了解马头琴的相关知识 拓展练习,模仿动作“纵马奔跑”【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听赏热情,通过乐器“马头琴”进一步深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9)蒙古族舞蹈实践:带动学生体验蒙古族舞蹈特色,在实践中理解民族风格。师生仿佛在美丽的蒙古族草原上共同载歌载舞一片欢欣。【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实践蒙古族舞蹈《鸿雁》使同学们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更深化的了解民族艺术,培养民族敬畏感,学习民族精神!三、 小结与反思 这节课通过对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运用唱歌、欣赏乐器演奏、舞蹈等多种活动在了解蒙古族民族艺术形式特点的同时充分的体验了长调民歌《牧歌》的艺术风格。加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培养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热爱。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音乐☆牧歌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音乐七年级上册☆牧歌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花城版八年级下册芦笛曲 《蝴蝶》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