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整理与复习 教案
展开
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
整理与复习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6、27页6--8、10--14题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学习整理的又一种方法——归纳法。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的收获与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归纳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类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谈话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方法?(表格法)那么同学们能将本单元所学的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一下吗?
2、知识回顾,进入复习归纳。
二、整理归纳
展示三个例题,归纳解决问题的三个类型:
(1)展示三个例题。
师:三个例题都是些什么类型的问题?
(2)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例1:行程问题
例2:工作问题
例3:购物问题
三、课堂探究
1、行程问题复习:
(1)师:在形成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什么呢?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教师板书关系式)
(2)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举例,学生分析运算方法。
师小结:行程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相关数量的关系,不要忙于书写;先读、再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2、探究练习:
探究活动一:
(1)展示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并寻求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板书。
(3)学生解答过程点评:
学生解答方法阐述:
方法一:(75+100)×12
=175×12
=2100(米)
生:“75+100”两车一小时一共行使的距离。
175×12表示12小时行使的路程,也就是总路程;
因为两车行驶的时间相同,所以可以用速度和乘时间。
师:在实际问题中,解答就不仅仅拘泥于单纯的“速度×时间”,而是“速度和×时间”。所以同学们具体的问题还必须具体分析分析。
方法二: 75×12+100×12
=900+1200
=2100(米)
“75×12”表示A车12小时行驶的路程,“100×12”表示B车行驶的路程,他们的和也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说得到非常好,最后把答语写好,也就完美了。
(4)列式比较:
师:我们看一下“(75+100)×12”与“ 75×12+100×12”两个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反馈,教师提炼:这两个列式很形象地展示了乘法分配律。
探究活动二:
(1)展示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并寻求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板书。
(3)问题分析
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反馈)
基本数量关系分析?(学生反馈)
我们可以比总量、时间,甚至比工作效率。现在看一下同学们的解答。
(4)学生解答过程点评:
学生甲:(15+18)×10
=33×10
=330(张)
330张>297张
学生阐述,并明确解题的策略是从总量比较:10天能完成的总量大于规定的297张,所以能够完成任务。
学生乙:297÷(15+18)
=297÷33
=9(天)
9天<10天
学生阐述,并明确解题的策略是从完成的时间比较:只需要9天就能完成任务,比规定的时间短,所以能完成。
(5)解题策略多样化
师:还可以怎么比?
发现(或者)引导学生从工作效率上比较。
师小结: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解决的策略,同学们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就可能找到适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堂练习
1、教材26页第8题。
(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信息。
(2)理解关键词、关键语句:
“我在张师傅工作的第3天加入”说明什么?张师傅工作天数要多两天,是“2+6”天。
(3)学生独立解答后点评。
2、教材27页第13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点评。
五、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有收获吗?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你应该怎样做?
学生反馈,教师提炼小结。
六、课堂延伸:游戏闯关。
七、作业设计:第26页6--8题、27页10--14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解决问题)
(阅读——分析——解答)
行程问题: 速 度 × 时 间 = 路 程
工作问题: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购物问题: 单 价 × 数 量 = 总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