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09 数字化图像分析题(127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
展开
这是一份专精特新09 数字化图像分析题(127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文件包含专精特新09127题数字化图像分析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解析版docx、专精特新09127题数字化图像分析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精特新09(127题) 数字化图像分析题
--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解析版+原卷板)
一、2022年中考模考试题精选(35道题)
一、单选题
1.(2022·湖北·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模拟预测)向一定质量的Ba(OH)2 溶液中先后滴加CuSO4、H2SO4溶液,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 pH<7
B.b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有2种
C.m=3.31
D.取c点对应溶液,滴加NaOH溶液,立刻产生沉淀
【答案】C
【解析】
A、通过图像可以看出,a点所处的图像表示在滴加硫酸的过程中,沉淀的质量继续增大,所以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溶液pH>7,A错。
B、b点所处的图像表示沉淀的质量在减小,说明硫酸在与氢氧化铜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一种,B错。
C、由图像中数据可知,生成氢氧化铜质量=5.64g4.66g=0.98g。
设: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质量为x。
m=2.33g+0.98g=3.31g。所以C正确。
D、取c点对应溶液,硫酸过量,滴加NaOH溶液,不能立刻产生沉淀。D错。
综上所述:选择C。
2.(2022·山东聊城·一模)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水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
B.向稀盐酸中加入Na2CO3溶液
C.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向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答案】B
【解析】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此选项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向稀盐酸中加入Na2CO3溶液,稀盐酸逐渐减少,pH不断增大,若Na2CO3过量,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此选项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镁,所以在有盐酸存在的情况下,等盐酸反应完全才能生成沉淀,此选项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D、镁的活动性比铝强,所以镁的反应速率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铝小,先出现转折,但镁在化合物中显+2价,铝在化合物中显+3价,等质量的铝生成的氢气比镁多,此选项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3.(2022·陕西·凤翔县教学研究室模拟预测)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以下图像能够正确反应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故一开始pH>7,随着稀硫酸的不断加入,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pH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滴加稀硫酸,pH<7,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溶液质量逐渐增大,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如果氢氧化钠还未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离子为钠离子、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含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后稀硫酸过量,溶液中含钠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故溶液中的离子种类,一开始是两种,后变为三种,后又变为两种,最后是三种,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硫酸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硫酸钠的质量不变,但是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质量变大,故硫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2·山西省运城市运康中学校一模)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设计的是( )
①电解一段时间(忽略气体的溶解)
②分别向相同的CuSO4溶液(足量)中加入质 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
③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④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①错误;
②、锌与硫酸铜反应时,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直到反应结束,溶液的质量不再变化;铁与硫酸铜反应时,每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直到反应结束,溶液的质量不再变化,②正确;
③、红磷燃烧放热,气球变大,因为反应空间密闭,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③正确;
④、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结果,所以加入催化剂后,氯酸钾放氧气速度加快,但是生成氧气的质量两种情况相等,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
故选C。
5.(2022·湖北·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一模)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其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生成CaO质量为m2g
B.若纵坐标表示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都可知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
【答案】D
【解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石灰石样品,碳酸钙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因为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故样品减少的质量为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A、根据分析,剩余的固体中还含有杂质,故生成CaO质量小于m2g,A错误;
B、由于氧化钙中含有氧元素,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不能判断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B错误;
C、碳酸钙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碳放出导致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减少,可能杂质中含有碳元素,故最终固体中还有碳元素,故纵坐标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C错误;
D、根据分析,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知道固体减少的质量或氧元素质量的改变量都可以计算出生成气体的质量,然后结合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D正确。
故选D。
6.(2022·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一模)取3.60g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180)在真空条件下对其加热分解,并绘制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图,A→B过程中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整个反应过程中固体中的铁元素的化合价和质量均保持不变,反应所得气体除了水蒸气以外还有CO、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 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FeC2O4FeCO3+CO↑
B.D点对应固体的化学式为Fe2O3
C.m=1.44
D.142℃之前固体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可能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晶体分解所需的最低温度
【答案】B
【解析】
A. 如果B→C 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FeC2O4FeCO3+CO↑,设反应生成固体的质量为y。
,y=2.32g
此选项正确;
B. 因为整个反应过程中固体中的铁元素的化合价和质量均保持不变,则D点对应固体的化学式为FeO,此选项错误;
C. 整个反应过程中固体中的铁元素的化合价和质量均保持不变,说明草酸亚铁晶体发生反应生成氧化亚铁、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设生成氧化亚铁的质量为x。
,x=1.44
所以m=1.44,此选项正确;
D. 142℃之前固体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还没有开始反应,可能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晶体分解所需的最低温度,此选项正确。
故选B。
7.(2022·湖北随州一模)在下面的四个实验中,相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A.图①:电解一定质量的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图像
B.图②:一定质量的木炭与氧化铜在试管中反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C.图③:质量和表面积相同的铁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中,产生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D.图④:一个一定质量的铁钉逐渐生锈,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答案】C
【解析】
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当反应停止时,氢气和氧气体积图像的拐点应在同一垂直直线上,①中拐点不在同一垂线上,故A错误;
B、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铜单质固体,固体质量不能为零,故B错误;
C、质量和表面积相同的铁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等浓度且足量的稀硫酸中,因为锌的活泼性强于铁,所以锌图像的斜率大于铁的斜率;又因为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锌和铁,铁产生的氢气多,所以铁的图像位于锌的上方,故C正确;
D、铁和水、氧气接触生锈,固体质量在增大,铁元素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8.(2022·河南·柘城县实验中学模拟预测)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木炭还原氧化铜
B.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大理石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答案】D
【解析】
A、在加热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中固体的质量减少,故图像所示错误;
B、红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故图像所示错误;
C、向一定量的大理石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图像所示错误;
D、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优先与硝酸银反应,若铁有剩余,再与硝酸铜反应,由化学方程式Fe+2AgNO3=Fe(NO3)2+2Ag、Fe+Cu(NO3)2=Fe(NO3)2+Cu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每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当把铜置换完之后,溶液的质量就不再减少,故图像所示正确。
故选D。
9.(2022·河北保定一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化钾和二氧化猛
B.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C.在0-t1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断增大
D.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答案】D
【解析】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P点时,氯酸钾还未完全反应,故此时固体成分是氯酸钾、氯化钾、二氧化锰,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钾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在0-t1时段,氯酸钾还未反应,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结束,生成氧气的质量为:(a-b)g,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2·云南·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模拟预测)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在一定量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常温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
【答案】C
【解析】
A、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比锌弱,在一定量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不能与Zn(NO3)2溶液反应,铁能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开始时的溶质是硝酸银、硝酸锌;当铁与硝酸银反应时,溶质是硝酸银、硝酸亚铁、硝酸锌;当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是硝酸锌、硝酸亚铁,故选项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若消耗稀盐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则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稀盐酸过量,铝消耗的稀盐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常温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先增加,后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D、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最后小于7,故选项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1.(2022·天津和平·一模)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B.②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③表示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D.④表示向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至过量
【答案】B
【解析】
A、由金属与酸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过量,加入相同的铁和锌,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多,但反应完全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B、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pH值逐渐增大,当盐酸反应完全,再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此时溶液pH等于7且不变,当氯化钙反应完全,再加碳酸钠溶液,pH大于7,故选项图像正确;
C、氢氧化钠优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没有沉淀生成,当硫酸反应完全,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时有沉淀生成,当硫酸铜反应完全,再加氢氧化钠溶液,沉淀质量不再改变,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D、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开始时溶液呈碱性,pH大于7,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pH逐渐减少到7,最后小于7,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2.(2022·湖北·武汉市粮道街中学一模)某实验小组在相同条件下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放热情况,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所用药品如表。
实验编组
等质量稀硫酸
金属粉末质量
①
含H2SO4 9.8g
6.5g铁
②
含H2SO4 9.8g
6.5g锌
③
含H2SO4 9.8g
6.5镁
溶液温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①对应图2中曲线a
B.反应结束后,实验①和②有金属粉末剩余
C.实验③能产生0.2g氢气
D.反应结束后,烧杯中的溶液都呈无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及反应过程分析;金属活动性高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反应温度越高,金属活动性镁>锌>铁,根据图像可以分析得出a对应镁,b对应锌,c对应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可知,铁与9.8g硫酸完全反应需要铁5.6g,锌与9.8g硫酸完全反应需要锌6.5g,镁与9.8g硫酸完全反应需要镁2.4g,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铁有剩余,锌恰好完全反应,镁有剩余;
A、由分析可知,实验①对应图2中曲线c,故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反应后铁与镁有剩余,对应①③组数据,故错误;
C、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硫酸被完全反应完,镁有剩余,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产生的氢气量为0.2g,故正确;
D、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氢气,硫酸亚铁的溶液呈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分析得出哪个反应物过量、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3.(2022·陕西师大附中模拟预测)下列四个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可表示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可表示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铁粉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
C.可表示在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Ba(OH)2溶液
D.中P点能反映出在该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A、 红磷燃烧放热,容器内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故压强一开始增大,反应结束后,逐渐冷却至室温,压强减小但反应消耗O2,故最终压强小于初始压强,对应正确,不合题意;
B、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化合价成正比;Mg + H2SO4 = MgSO4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Mg2+和Fe2+化合价相同,但Mg(24)氢>铜,可知铜粉不与盐酸反应,锌粉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随着盐酸的加入锌粉不断被反应,粉末质量逐渐减小,当锌粉完全反应时,粉末质量保持不变,等于铜粉质量,故A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加水稀释,随着水的加入,溶液逐渐变稀,质量分数会一直不断减小,故B选项错误;
C、用稀盐酸除铁锈,随着盐酸的加入,铁锈质量会逐渐减小,最终减小到0,故C选项错误;
D、向Mg(OH)2固体中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Mg(OH)2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减小,最终减小到0,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2.(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一模)向氯化镁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a对应的溶液中溶剂质量不断增大
B.a~b(b点除外)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NaCl和MgC12
C.b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a点
D.c点对应溶液的pH=12
【答案】D
【解析】根据向含有稀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A、由分析可知,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0~a段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过程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会使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大,同时反应也有水生成,因此溶剂质量不断增大,选项正确;
B、待稀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开始和氯化镁反应,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氢氧化镁蓝色沉淀,对应图中a~b段,此过程溶液中的溶质包括两个过程的生成物氯化钠以及未反应完的氯化镁,选项正确;
C、a点氯化钠l的质量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b点氯化钠的质量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之和,因此b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a点,选项正确;
D、b点之后加入的氢氧化钠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因为溶液中有水,所以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c点对应溶液的pH小于12,选项错误;
答案为:D
23.(2022·山东·金乡县教学研究室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探究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先进行如图甲、乙、丙的三个实验,再将丙中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并向滤液中加入乙中剩余的铁,滤液中析出固体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丁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Ag
B.丙实验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后所得滤液呈蓝色,滤渣肯定含Ag,可能含Cu
C.图丁中b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是Cu(NO3)2、Fe(NO3)2
D.图丁中c点对应溶液所含的溶质肯定有Fe(NO3)2,可能含有Cu(NO3)2
【答案】B
【解析】甲中锌能从氯化亚铁中间铁置换出来,所以活动性锌>铁。
乙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活动性Fe>H。
丙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所以活动性Cu>Ag。
铁加入到丙中剩余的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先快后慢,说明丙中剩余的溶质为两种,为硝酸铜和硝酸银,且铁能从中置换出铜和银,所以活动性Fe>Cu,Fe>Ag。
A、通过分析可知,该实验可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Ag,正确。
B、通过图像丁可知,丙中剩余的溶质为硝酸铜和硝酸银,所以滤渣中不会有铜。错误。
C、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b点前后析出固体质量的速度不同。所以b中含有生成的硝酸亚铁和还未反应的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正确。
D、b点后发生硝酸铜和铁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的反应,因不知道铁是否能将硝酸铜消耗完,所以c点对应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铜。正确。
故选B。
24.(2022·广东·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一模)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物质的种类变化
D. 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硝酸溶解质量分数变大,达到饱和后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正确;
B、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采用降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所以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会有晶体析出,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5.(2022·山东菏泽·一模)向一定量的NaCl、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图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与某些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可表示NaCl的质量变化情况
B.b可表示氢氧化镁的质量变化情况
C.m点对应溶液中有NaCl、NaOH和Na2SO4三种溶质
D.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混合溶液的pH一直变大
【答案】D
【解析】
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不断增加,直至反应完全,且溶液中本来含有氯化钠,a可表示NaCl的质量变化情况,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硫酸镁反应直至反应完全,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钠,b可表示氢氧化镁的质量变化情况,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镁沉淀,且完全反应(m点前后质量不再变化),有氢氧化钠剩余,则m点对应溶液中有NaCl、NaOH和Na2SO4三种溶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量增加到一定值时,pH值趋于稳定,基本与加入的氢氧化钠的pH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一、2021年中考真题试题精选(92道题)
1.(2021年中考重庆A卷) 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入Ba(OH)2溶液,烧杯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段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B. b→c段有水生成
C. b点溶液溶质为硫酸铜
D. d点沉淀质量与b点沉淀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A、a→b段溶液溶质减少,但是溶剂增加,溶液的质量不一定减小,A错误。
B、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b→c段表示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没有水生成,B错误。
C、b点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此时溶液溶质为硫酸铜,C正确。
D、b点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沉淀硫酸钡沉淀,d点硫酸、硫酸铜都完全反应,且氢氧化钡过量,此时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故d点沉淀质量与b点沉淀质量不相等,D错误。
故选:C。
2. (2021·台湾中考)已知甲、乙、丙为三种不同的纯物质,甲与乙反应生成丙的化学反应式为:4甲+3乙→2丙。取30g的甲和16g的乙进行反应后,发现两者皆会完全反应耗尽,并且生成46g的丙。若改取不同质量的甲和16g的乙进行数次反应,则甲加入的质量与丙生成的质量关系图,最可能为下列何者?(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取30g的甲和16g的乙进行反应后,发现两者皆会完全反应耗尽,并且生成46g的丙,若改取不同质量的甲和16g的乙进行数次反应,则甲加入的质量与丙生成的质量关系图,最可能为A,即随着甲质量增大,生成丙质量增大,甲的质量是30g时,生成46g丙,继续加入甲时,丙质量不再变化。
3. (2021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
A. 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合金中加入稀硫酸
C. 中加入稀盐酸
D. 中加入稀盐酸
【答案】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向盛有一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图中固体质量不断减少,当完全反应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不能减小到0。
A、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质量一直不变,所以A错误;
B、合金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固体质量不断减少,锌完全反应后,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固体质量不为0,所以B正确;
C、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到0,所以C错误;
D、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到0,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图像理解以及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需要熟练掌握各物质的化学性质。
4.(2021·江苏中考真题)将CO和铁的氧化物FexOy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至完全,反应过程中容器内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的值为12.6
B.铁的氧化物中x:y=3:4
C.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6g
D.当CO2质量为4.4g时,容器内CO质量为14g
【答案】D
【解析】
CO和铁的氧化物FexOy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至完全,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A、由图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2g,根据碳元素守恒,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的值为8.4+8.4=16.8,说法错误;
B、由于m=16.8,即生成铁的质量为16.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FexOy的质量为13.2g+16.8g-8.4g=21.6g,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FexOy,FexOy中氧元素的质量为,FexOy中铁元素、氧元素质量比为,铁的氧化物中x:y=1:1,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铁的氧化物的质量为13.2g+16.8g-8.4g=21.6g,说法错误;
D、由以上分析知,该铁的氧化物为FeO,设当二氧化碳质量为4.4g时,消耗一氧化碳的质量为z,则
解得z=2.8g;
此时容器内CO质量为16.8g-2.8g=14g,说法正确。
故选:D。
5. (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图A: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B. 图B:高温煅烧石灰石
C. 图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
D. 图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答案】C
【解析】
A、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立即生成硫酸钡沉淀,图像不符,A错误。
B、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会变为零,图像不符,B错误。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根据酸的质量计算氯化铜质量,酸的质量相同,生成氯化铜质量相同,,消耗的氢氧化铜质量大于氧化铜,图像相符,C正确。
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溶解度先减小后增大,溶质质量先减小,后增加,然后保持消耗不变,图像不符,D错误。
故选:C。
6. (2021年眉山市中考)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B. 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C. 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
D. 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4.2g
【答案】C
【解析】曲线起点不是从0点出发,而是从a点出发,说明0-a段没有沉淀产生,则滴加的氢氧化钡与酸反应,且不可能是硫酸,因为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一定没有硫酸,a-b段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铜,氢氧化钡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但无法证明是否有硝酸钾;
A、由分析可知,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不可能有硫酸钡,选项说法不正确;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发生的反应有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一定没有硫酸,可能含有硝酸钾,选项说法正确;
D、到达 b 点时产生的沉淀质量为9.8g,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4.2g,但还有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所以到达 b 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必然大于34.2g,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7. (2021年临沂市中考)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高温煅烧石灰石
B. 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逐滴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D. 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D
【解析】
A、高温煅烧石灰石能生成氧化钙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开始时固体质量不断减小,后来不再改变,不会减少至零,故选项错误;
B、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反应前分子个数为3,反应后分子个数为2,反应后分子个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C、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逐滴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反应开始时,硫酸少量,铁粉和锌粉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待硫酸足量时,铁产生的氢气多,铁消耗硫酸的质量大;故选项错误;
D、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先溶解,溶液质量增加,待溶液饱和后,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2021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地区中考) 下列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B. 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 向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D.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足量的生石灰
【答案】BD
【解析】
A、浓硫酸有吸水性,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错误;
B、足量的锌粉、铁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一样多;但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大,等量金属和足量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正确;
C、MgO+2HCl=MgCl2+H2O Mg(OH)2+2HCl=MgCl2+2H2O
40 95 58 95
m m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的质量要多,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水,故足量的生石灰会将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的水反应完,故溶质质量减小,并最终为0,正确。
故选BD。
9. (2021年重庆市中考B卷)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设计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图像
实验设计
电解水一段时间(忽略气体的溶解)
分别向相同的CuSO4溶液(足量)中加入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
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相同的稀盐酸(足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符合题意;
②锌和硫酸铜反应:,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铁与硫酸铜反应: ,56份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符合题意;
③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一开始pH小于7,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逐渐增大,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后氢氧化钠过量,pH>7,符合题意;
④分别向等质量大理石中滴加相同的稀盐酸(足量),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粉末状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②③正确。
故选C。
10. (2021年广西北海市中考)现有一瓶含杂质的碳酸钠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钙、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判断该固体的组成成分,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该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然后再往上述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过量,不断搅拌,烧杯中的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右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B. B点对应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钙、硫酸钠
C. 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H+、Na+、Ba2+
D. 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
【答案】B
【解析】
A. 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X>Y>Z B. M>X>Z>Y
C. X>M>Z>Y D. X>M>Y>Z
【答案】A
【解析】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M、X能和稀盐酸反应,并且M和稀盐酸反应时间短,说明M比X活泼,Y、Z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Y、Z不如M、X活泼,Y能和硝酸银反应,说明Y比Z活泼,因此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X>Y>Z。
故选:A。
【点睛】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7. (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 在通常情况下,某实验小组借助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 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b点时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答案】:C
解析:A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滴管加入溶液的量为0时(曲线的起点),溶液的pH值大于7,即为碱性,所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说法错误。
B项, a点对应的pH大于7,说明溶液为碱性,即加入的盐酸少,氢氧化钠有剩余,故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法错误。
C项, b点对应的pH等于7,呈中性,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说法正确。
D项, c点对应的pH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即盐酸加过量了,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剩余的氯化氢。说法错误。
28.(2021年福建省中考)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答案】B
【解析】解:A、从图象对比①③可看出,①③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①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A正确;
B、从图象对比②③可看出,钙片的形状不同,温度不同,因此无法比较;故B错误;
C、从图象对比③④可看出,③④其他条件相同,只有钙片的形状不同,在相同时间内,③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C正确;
D、从整个图象可看出,在相同时间内④生成二氧化碳的浓度最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体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度不大。
29.(2021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为测定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加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室温下用pH计测得锥形瓶中溶液pH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中溶液为无色时其pH=7
B.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b点时盐酸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D.c点溶液的溶质有NaCl和NaOH
【答案】C
【解析】
解:A、锥形瓶中溶液为无色时,可能显中性,也可能显酸性,pH=7或者小于7,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点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b点时盐酸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析本题的关键。
30.(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某气体中可能含有CO2、O2、N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该气体依次通过:①炽热的焦炭;②足量灼热的氧化铜;③足量的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每一步均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物。气体的分子数目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气体中一定含有N2和CO2,可能含有O2
B.b点气体中CO和N2的分子数目比为2:1
C.b点气体可能由三种分子构成
D.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最后得到的气体是纯净物,属于氮气,分子数目是n;a到b的过程分子数目增加,是因为C+CO22CO气体分子数目增加一倍,由图示可知气体数目增加了n,所以设二氧化碳原来数目为x则:C+CO22CO
1 2 分子数目增加1
x 分子数目增加n
根据:解得:x=n,因为氮气是n个,二氧化碳是n个,a点气体总数目是2n,所以a点气体中一定含有N2和CO2,不含有O2,故A错;
B、b点气体中CO和N2的总分子数目是3n,氮气占n个,所以一氧化碳是2n个,所以b点气体中CO和N2的分子数目比为2:1,故B正确;
C、b点气体由氮分子、一氧化碳分子两种分子构成,故C错;
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析本题关键是熟悉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分子数目增加,这是解该题的关键。
31.(2021年福建省中考)甲、乙、丙三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
在不断搅拌下,往装有甲溶液的容器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依次发生了①②反应,同时测定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度强度(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乙难溶于水
B.甲可能是NaOH
C.QM段对应的反应是②
D.E、F对应的液体组成不同
【答案】B
【解析】解:依据题干中“液体越浑浊,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强度越小”进行分析,Q点透光强度为0,说明Q点生成沉淀量最大,PQ段透光强度在减小,说明发生反应①,QM段透光强度在增大,说明发生反应②。
A、PQ段透光强度在减小,说明发生反应①,说明生成的乙是沉淀;故A正确;
B、PQ段透光强度在减小,说明反应①要生成沉淀,如果甲为NaOH,与盐酸反应不会生成沉淀,所以甲不能是NaOH;故B错误;
C、QM段透光强度在增大,说明发生反应②;故C正确;
D、E对应的液体含有没有反应完的甲,F点对应的液体含有生成的丙,所以E、F对应的液体组成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信息题,要依据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2.(2021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
A.表示向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至过量
B.表示发生的反应为:
C.表示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D.表示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答案】D
【解析】
A、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硫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怡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故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
B、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56份质量的氧化钙和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故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
C、铁的活动性不如锌活泼,但相同质量的且过量的锌粉和铁粉与等质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都等于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即最终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故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只要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就有氧气产生,故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33.(2021年广西贺州市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一定量的氧化铜和炭粉在空气中灼烧
B.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镁粉
C.往10g 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10g 10%的稀盐酸
D.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锌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答案】B
【解析】解:A、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固体质量减少,因此随反应进行,曲线应该下降,当铜反应完毕后,又转化为氧化铜,质量再增加,但是减少碳的质量,所以质量下降,选项A错误;
B、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镁,然后是镁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铁和铜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是比镁大,因此溶液质量减少,且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第一段下降的速度快,第二段下降的慢,最后保持不变,选项B正确;
C、氢氧化钠质量=10g×10%=1g,1g氢氧化钠需要消耗盐酸质量为m,
NaOH+HCl=NaCl+H2O
40 36.5
1g m
m=0.9125g,而此时加入盐酸的质量=10g×10%=1g,所以盐酸过量,最终溶液显酸性,pH<7,选项C错误;
D、刚开始时,硫酸量少,两种金属都可以将氢置换出氢气,因此开始时,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铝和锌的曲线重合,当酸至足量,则与酸的金属的质量有关,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所以铝粉加入后反应速率快,对应曲线斜率大,相同质量的铝粉和锌粉,设质量为m,生成氢气的质量分别为x和y
2Al+3H2SO4=Al2(SO4)3+3H2↑ Zn+H2SO4=ZnSO4+H2↑
54 6 65 2
m x m y
由此可知x>y,因此铝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锌的质量,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析。
34.(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了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以下坐标图是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A、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不产生沉淀,待混合溶液中HCl消耗完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此时开始产生沉淀,待CaCl2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变,选项图示正确;
B、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就开始产生气体,待溶液中HCl消耗完之后,不在产生气体,选项图示正确;
C、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参与反应的碳酸的质量大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此时溶液质量增加,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此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选项图示错误;
D、由于溶液中含有HCl,溶液一开始pH值小于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酸性减弱,溶液测pH值升高,当把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此时溶液的pH值等于7,当把氯化钙反应完后,再加入碳酸钠,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值又升高且大于7,选项图示正确;
故选:C。
35.(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如图所示四个图像对应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浓硫酸长时间露置于空气中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向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和镁固体混合物
【答案】D
【解析】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图示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硫酸长时间露置于空气中,溶液的质量慢慢变大,图示错误;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图示错误;
D.镁、铁、铜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铜,所以向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和镁固体混合物时,镁先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由化学方程式Mg+CuSO4=Cu+MgSO4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参加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减少;当镁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由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变小,当加入的镁和铁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减少,图示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36.(2021年黑龙江省伊春市中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 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答案】B
【解析】解: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故选项图象正确。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图象错误。
C、向氢氧化钠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的固体为氧化钙和石灰石中的杂质,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B。
A、根据镁的活动性比铁强,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C、向氢氧化钠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进行分析判断。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37.(2021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考)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
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6
2
14
3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
22
13
关于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待测数值是14
D.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4:7
【答案】A
【解析】解: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增加了22g﹣14g=8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8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5g﹣13g=22g;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22g﹣8g=14g,故待测的数值为6+14=20。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丙,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待测的数值为6+14=20,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14g:8g=7: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38.(2021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答案】B
【解析】解: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铁多,故选项图象正确。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图象错误。
C、向氢氧化钠中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的固体为氧化钙和石灰石中的杂质,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39. (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在通常情况下,某实验小组借助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 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b点时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答案】C
解析:A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滴管加入溶液的量为0时(曲线的起点),溶液的pH值大于7,即为碱性,所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说法错误。
E项, a点对应的pH大于7,说明溶液为碱性,即加入的盐酸少,氢氧化钠有剩余,故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法错误。
F项, b点对应的pH等于7,呈中性,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说法正确。
G项, c点对应的pH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即盐酸加过量了,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剩余的氯化氢。说法错误。
40.(2021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t2℃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t3℃时,各取15g 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c
D.t2℃和t3℃时的两份b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可能相等
【答案】C
【解析】解: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c物质的溶解度是30g,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故A错误;
B、t2℃时,b的溶解度是50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50%,故B错误;
C、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a、b的溶解度大于30g,c的溶解度小于3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各取15g 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饱和溶液的是c,故C正确;
D、t2℃和t3℃时的两份b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可能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021·临沂)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高温煅烧石灰石 B. 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逐滴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
D. 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D
【解析】
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小,不会等于零;
氢气燃烧生成水,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反应后分子个数减小;
向等质量铁粉、锌粉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稀硫酸至过量,当硫酸不足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硫酸足量时,铁产生的氢气多,铁消耗硫酸的质量大;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等溶液饱和后,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
42. (2021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的pH铜>银,由图像分析可知,ab段是铁粉与硝酸铜的反应,M1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铁粉有剩余;
bc段是铁粉与硝酸银的反应,M2时铁粉完全反应;cd段是ab段生成的铜与硝酸银的反应,M3时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硝酸铜不参与反应变化;M3时ab段生成的铜恰好完全反应,分析全过程可理解为M3时5.6g铁粉完全转化为了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生成银的质量为21.6g。
答案:C。
46.(2021年眉山市中考)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表示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水稀释
B. 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 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 将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盛有铁钉的烧杯中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水稀释,pH逐渐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会小于7,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是固体质量减小,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镁与稀硫酸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符合题意;
D、将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盛有铁钉的烧杯中,铁与硫酸铜反应:,56份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7. (2021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盐酸、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B. 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铁粉和锌粉反应
C. 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D.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答案】A
【解析】
A、向盐酸、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钡难溶于酸,故一开始硫酸钠就开始逐渐减少至零,符合题意;
B、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铁粉和锌粉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金属过量,酸不足,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C、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甲烷和氧气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后,分子总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电解一定质量的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是质量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8. (2021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制取氧气
B. 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 一定质量的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Fe粉
D.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X表示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图像问题。
A、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钾元素和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固体中钾元素和锰元素的质量比是个不变的值,故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所以开始没有沉淀产生,随着反应结束氢氧化钠和氯化铁生成沉淀氢氧化铁,故B不符合题意;
C、铁先和硝酸银反应,,刚开始溶液的质量要减小,因为硝酸铜没反应,所以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先变大,随着铁继续加入,铁要和硝酸铜反应,导致硝酸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因此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X是氢氧化钠溶液,因此溶液的pH应该逐渐增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注意在图像问题中量的拐点,结合具体的方程式进行分析。
49. (2021甘肃省兰州市中考)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
A. 用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水
C. 向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Zn粉、Al粉、Mg粉
D.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
【答案】D
【解析】
A、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更快,加热时间短,都是加热一段时间后才能够产生氧气,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说法错误;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水时,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说法错误;
C、等质量Zn粉、Al粉、Mg粉与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时,镁最先反应结束,锌最后反应结束,其中铝产生的氢气最多,锌产生的氢气最少,说法错误;
D、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至过量,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再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说法正确;
故选:D。
50. (2021年四川乐山化学中考)烧杯中盛有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①加入V1mL稀盐酸时,剩余固体中不含锌
②加入V2mL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3和ZnCl2
③整个过程中发生反应均为置换反应
④反应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一定小于g
⑤剩余固体质量m、n与稀盐酸的体积V1、V2的数量关系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①盛有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盐酸先和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再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V1mL稀盐酸时,表示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中不含锌,正确。
②加入V2mL稀盐酸时,表示铁粉恰好完全反应,稀盐酸先和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再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溶液中的溶质为FeCl2和ZnCl2,选项错误。
③稀盐酸先和锌粉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再和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整个过程中发生反应均为置换反应,正确。
④混合物全是锌粉生成氢气,全是铁粉生成氢气,烧杯中盛有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mg,反应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一定小于g,大于,正确。
⑤剩余固体质量m-n表示反应锌的质量,n表示铁的质量,V1表示锌生成氢气质量,V2-V1表示铁生成氢气质量,
,
故==,选项错误。
故①③④正确,故选:B。
51. (2021年荆门市中考)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酸铜,能继续溶解,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继续溶解,但原不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为0,故选项图象错误。
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但不会变为0,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逐渐增大,故选项图象错误。
C、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至完全反应,继续加入铁粉,剩余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增大,故选项图象错误。
D、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沉淀质量逐渐增大,至硫酸铜完全反应,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D。
52.(2021广东省化学中考)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农药波尔多液由胆矾和石灰乳等配制而成。不能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 (填“强”或“弱”)。
(2) 将25.0 g胆矾放在坩埚内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题21图”。
① 加热至 时,CuSO4开始分解。
② 加热至1000℃时,CuO开始分解,生成Cu2O与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气体为 。CuO完全分解时产生该气体的质量为 g。
③ 根究胆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uSO4•5H2O CuSO4 + 5H2O↑,计算“题21图”中x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④ 下列物质均可作为炼铜的原料。理论上,冶炼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得到铜最多的是 (填字母符号)。
a.CuSO4•5H2O b.CuSO4 c.CuO d.Cu2O
【答案】(10分)
(1)强(1分)
(2)①650(1分) ② O2(或氧气)(1分) 0.8(或8.0-7.2)(1分)
③共5分
解:设实验I条件下H2O2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质量为x g
CuSO4•5H2O CuSO4 + 5H2O↑ (1分)
250 160
25.0 g xg (1分)
(1分)
解得:x = 16.0 (1分)
答:图中x的值为16.0。(与设合并1分)
④d(2分)
【解析】(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位于铜前,因此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2)①读图可知,45℃以下,CuSO4•5H2O的质量(25.0 g)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45~400℃,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胆矾逐渐减少,硫酸铜逐渐增多;400~650℃,硫酸铜的质量保持不变;650~900℃,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硫酸铜逐渐减少,氧化铜逐渐增多,即硫酸铜开始分解的温度为650℃;
②900~1000℃,氧化铜的质量保持不变;1000℃时,氧化铜开始分解,由带火星的木条可知,生成氧化亚铜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气的质量为(8.0-7.2)g = 0.8 g;
③略(见参考答案);
④五水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氧化亚铜都是含有铜元素的炼铜原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50、160、80、144,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0%、×100%、×100%、×100%,因此含铜量最高的是氧化亚铜,其次是氧化铜,然后是硫酸铜,最低的是胆矾;冶炼相同质量的五水硫酸铜、硫酸铜、氧化铜、氧化亚铜中,所得铜单质的理论质量最高的是氧化亚铜,选d。
53.(2021年福建省中考)如图为我国古代“布灰种盐”生产海盐的部分场景,其过程为“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化学上称之为 。
(2)经过多次“扫而复淋”,提高卤水浓度获得“上等卤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用于煎炼海盐。
①1000g“上等卤水”蒸干后,可得到氯化钠的质量约为 g。
②从燃料利用角度分析,用获得的“上等卤水”而不直接用海水煎炼海盐的原因是 。
③将“上等卤水”在100℃恒温蒸发至刚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组成为:150g溶液中含水 100g、NaCl 39.8g、MgCl2 7.65g及其他成分2.55g。将150g此溶液降温至20℃,有 g NaCl析出(溶解度见表)。此时, (填“有”或“没有”)MgCl2析出,原因是 。
温度/℃
20
60
100
溶解度/g
NaCl
36.0
37.3
39.8
MgCl2
54.8
61.3
73.0
【答案】(1)蒸发结晶;(2)150;生产等量的海盐,后者消耗燃料更多;
3.8;没有;20℃时溶液中的氯化镁未达到饱和状态。
【解析】解:(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化学上称之为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2)①1000g“上等卤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蒸干后,可得到氯化钠的质量约为1000g×15%=150g;故填:150;
②海水中氯化钠的浓度降低,生产等量的海盐,消耗的燃料比用“上等卤水”消耗的燃料更多,所以用获得的“上等卤水”而不直接用海水煎炼海盐;故填:生产等量的海盐,后者消耗燃料更多;
③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所以会有39.8g﹣36.0g=3.8g氯化钠析出;该温度下,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8g,此时得到的溶液中氯化镁未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没有氯化镁析出,故填:3.8;没有;20℃时溶液中的氯化镁未达到饱和状态。
【点评】要想解析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析即可。
54.(2021年福建省中考)“7150灭火剂”(C3H9B3O6,相对分子质量为174)以雾状形式喷射到燃着的金属时,立即发生燃烧反应:2C3H9B3O6+9O23B2O3+9H2O+6CO2。反应能很快耗尽金属物质附近的氧气,生成的玻璃状B2O3覆盖在金属物品表面而隔绝空气,从而有效灭火。若充分燃烧348g“7150灭火剂”,会消耗常温下的氧气多少升?(常温下氧气密度约为1.4g•L﹣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会消耗常温下的氧气的体积为205.7L。
【解析】根据参加反应的“7150灭火剂”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即可。
解:设会消耗常温下的氧气的质量为x
2C3H9B3O6+9O23B2O3+9H2O+6CO2
348 288
348g x
x=288g
会消耗常温下的氧气的体积为288g÷1.4g•L﹣1≈205.7L。
答:会消耗常温下的氧气的体积为205.7L。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析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55.(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如表是某牛奶营养成分表,根据此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每100mL
营养素参考值
蛋白质
3.8g
6%
脂肪
3.6g
6%
碳水化合物
6.4g
2%
钠
62mg
3%
钙
120mg
15%
(1)该牛奶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该牛奶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 ;
(3)该牛奶能为人体补充钙元素,可以预防幼儿及青少年患 和发育不良。
A.佝偻病
B.甲状腺肿大
【答案】(1)混合物;(2)蛋白质;(3):A。
【解析】解:(1)牛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由表中信息可知,牛奶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填:蛋白质;
(3)钙元素可以预防幼儿及青少年患佝偻病,故选:A。
【点评】解析本题要分析食物中的主要成分,然后再根据营养物质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6.(2021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像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B.室温下向pH=9的氨水中不断加水稀释
C.把一定质量的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答案】C
【解析】解:A、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由于浓硫酸吸水,故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到不变,不是增大到不变,说法错误;
B、室温下向pH=9的氨水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pH不会等于或小于7,说法错误;
C、把一定质量的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最终温度会恢复到室温,说法正确;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则氢氧化钠首先与稀盐酸反应,沉淀不是从0开始,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与图像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7.(2021年黑龙江省伊春市中考)密闭容器中有M、N、P、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关于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A. 物质P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待测数值是5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在此反应中N与Q的质量比4:5
【答案】C
【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N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5g;同理可以确定P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Q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12g=20g;由质量守恒定律,M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25g−20g=5g,故待测的数值为18−5=13。
A、P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待测数值是13,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M和P,生成物是N,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此反应中N与Q的质量比25g:20g=5: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58.(202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某同学取110g K2CO3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
CaCl2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CaCl2溶液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计算:
(1)m的值是 。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1)7.5; (2)7.45%。
【解析】解:(1)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25g氯化钙溶液产生2.5g沉淀,所以75g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7.5g;故填:7.5;
(2)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随着反应的进行碳酸钙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碳酸钙的质量不变,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CaCl2+K2CO3═CaCO3↓+2KCl
100 149
10g x
x=14.9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7.45%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45%。
【点评】本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将溶液、化学反应和图象融合在一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比较高。
59.(2021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将50.0g盐酸、氯化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置于烧杯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最大质量为7.8g。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和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已知:Al(OH)3+NaOH═NaAlO2+2H2O
(1)B点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填化学式)。
(2)求图中A点的坐标: 。
(3)原混合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NaCl、NaAlO2 (2)(120,13.6) (3)19%。
【解析】解:根据将50.0g盐酸、氯化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置于烧杯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0%的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反应完,氯化镁和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沉淀,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AlO2和水,由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最大质量为7.8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即可。
(1)B点,氢氧化铝沉淀恰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点溶液中所含溶质是NaCl、NaAlO2。
故答案为:NaCl、NaAlO2。
(2)设与氢氧化铝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Al(OH)3+NaOH═NaAlO2+2H2O
78 40
7.8g x
x=4g
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g÷20.0%=20g,则图中A点的横坐标是140﹣20=120。
3NaOH+AlCl3=Al(OH)3↓+3NaCl
120 78
y 7.8g
y=12g
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g÷20.0%=60g。
(3)与氯化镁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0g﹣20g﹣60g=40g,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0g×20.0%=8g。
设原混合溶液中MgCl2的质量z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为w。
2NaOH+MgCl2=Mg(OH)2↓+2NaCl
80 95 58
8g z w
z=9.5g
w=5.8g
图中A点的纵坐标是7.8g+5.8g=13.6g。
则图中A点的坐标是(120,13.6)。
则原混合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100%=19%。
答:原混合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19%。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析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氢气的质量是正确解析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60.(2021•岳阳)如图为Fe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的化学式为Fe(OH)3
B.物质E的化学式为FeSO4
C.物质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质B
D.物质A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物质D
【答案】B
【解析】
C是一种氢氧化物,铁元素显+2价,该物质的化学式为Fe(OH)2;E是一种硫酸盐,铁元素显+2价,该物质的化学式为FeSO4;A是一种单质,是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B这种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显+3价,该物质是氧化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显+2价,生成物是E而不是D。
61.(2021•岳阳)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图①:向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B.图②:向相同质量的Mg、Zn中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
C.图③:向稀盐酸中加入Na2CO3溶液
D.图④: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CaO
【答案】A
【解析】
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后,生成硫酸钡沉淀,直至钡离子全部反应完毕,质量不再增加,一加入硫酸就有沉淀产生,直至最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锌,反应后溶液质量为氯化锌大于氯化镁,加入相同质量的盐酸时,锌的曲线高,当金属反应完毕后,溶液质量不再变化;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当把盐酸消耗完毕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会大于7;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钙会析出,溶液质量会先增大后减小。
62.(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 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C. 分别向相同质量的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D. 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CaO
【答案】C
【解析】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时,利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此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盐酸的pH<7,MgCl2溶液的pH=7,NaOH溶液的pH>7;向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反应,溶液pH升高,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不变,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pH升高,此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稀盐酸与镁、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对应关系如下:
; ;
每24份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2份氢气,每65份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2份氢气;稀盐酸过量,则金属完全反应,等质量的镁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是锌的倍,此选项对应关系错误;
D、刚开始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溶剂质量减少,对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来说,溶剂减少就会析出溶质,所以溶质减少,由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热量,在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但冷却后温度降低,溶解度又增大了,又溶解了一部分氢氧化钙,最终温度不变后溶质也不变,此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C。
63.(2021年随州市中考)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有( )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B.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D. 向等质量的Zn、Fe中滴加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加水稀释时,碱性越来越弱,最后趋近于中性,故pH从大变小,最后趋近于7,但不可能小于7,A错误;
B、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时,氢氧根离子会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两个反应互不干扰,故沉淀是从0点开始增加的,B错误;
C、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体积比为2:1,C错误;
D、向等质量的两种活泼金属中滴加酸时,刚开始滴加酸的速率相同且酸不足,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故两种金属产生氢气的速率和质量相同;当酸过量时,氢气质量由金属决定;二价的铁和锌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和其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铁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56和65,故铁产生的氢气更多一些,D正确;
故选D。
64.(2021甘肃省兰州市中考) 某学习小组运用传感器探究钠与水的反应得到如下图像,其中图1是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时间的图像,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与时间的图像。
回答下列问题:
(1)钠与水的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者“放热”)。
(2)结合图1分析,钠充分反应时对应的点是_________。
(3)钠与水反应能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请结合图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将少量金属钠投入稀的硫酸镁溶液中,生成一种白色沉淀,写出该沉淀的化学式_________。
【答案】 ①. 放热 ②. b ③. ④. Mg(OH)2
【解析】
(1)钠与水的反应,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
(2)钠充分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多,温度最高,对应的点是b。
(3)根据图示pH的变化可知生成物显碱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该沉淀的化学式是Mg(OH)2。
65.(2021·临沂) 某品牌炉具清洁剂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定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100 g炉具清洁剂倒入烧杯中,逐次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测出溶液的pH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当pH=13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当恰好中和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______。
(3)计算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Na2SO4、NaOH (2)50g (3)4%。
【解析】
(1)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pH=13时,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NaOH;
(2)由图可知,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7,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50g;
(3)解:设100 g炉具清洁剂中NaOH的质量为x
2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80 98
x 50 g×9.8%
x = 4 g
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该炉具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
66.【2021呼伦贝尔、兴安盟中考】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 50.0g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置于烧杯中,将 200.0g 待测碳酸钠溶液分 5 等份依次加入到上述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测出每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40.0
40.0
40.0
40.0
4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88.9
127.8
M
205.6
245.6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析下列问题。
(1)表格中 M 的数值为_______。
(2)该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 0.1%)
[答案](1)166.7 (2)6.6%。
【解析】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50g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50g+40×5-245.6=4.4g。每加入40g碳酸钠溶液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1g,第五次加入40g碳酸钠溶液时没有气体生成,说明第四次加入碳酸钠溶液时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故第三次加入40g碳酸钠溶液生成气体质量也是1.1g,故M=127.8+40-1.1=166.7。
(2)解:第一次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反应生成的CO2气体质量为40g+50g-88.9g=1.1g。
设40g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06 44
x 1.1g
x=2.65g
该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6.6%。
答:该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6.6%。
67.(2021•温州)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1g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
③当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mL),记录所需时间。
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
(1)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
(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若用20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g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 秒。
【答案】(1)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体积膨胀,体积变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度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得越来越慢
(3)100(时间不超过150秒,合理即可)
【解析】
(1) 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氧气,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体积膨胀,体积变大,会使液滴移动速度变快,所以需要保持温度不变。
(2) 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度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度增大幅度变小,说明增大得越来越慢。(3)加入6g苹果,分解速率可达0.04mL/s,若不改变反应物的用量,收集6 mL氧气需要的时间为150秒;而此时加入反应物用量变大,也会提高反应速率,所以收集时间小于150秒,因此可推断为100秒。
68. (2021·宁波)小宁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为了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反应后的溶液50g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发现先有气泡产生,后生成白色沉淀。下表为产生的气体总质量、沉淀总质量与滴入碳酸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碳酸钠溶液总质量/g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气体总质量/g
1.1
2.2
2.2
2.2
2.2
2.2
2.2
2.2
沉淀总质量/g
0
0
2.5
5.0
m
n
9.0
9.0
(1)表中n=___________。
(2)所取的反应后50g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9.0 (2)氯化钙和氯化氢(CaCl2和HCl) (3)10.6%。
【解析】
(1)加入碳酸钠溶液先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有剩余,当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最后两次生成的沉淀相等,说明生成的沉淀,最多只能够达到9.0g,所以n=9.0g。
(2)当加入50g碳酸钠溶液时,生成气体2.2g,没有生成沉淀,说明所取的反应后50g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
(3)解:设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答: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6%。
69. (2021·嘉兴)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 ;当Na2CO3全部转化成 NaHCO3后,再发生反应,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______。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答案】(1)澄清石灰水先无明显现象,后变浑浊(2)5g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完全来自于碳酸钠,故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解析】(1)一开始无气泡产生,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先无明显现象后变浑浊。
(2)解:设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x。
x=5g
答:加入稀盐酸5g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完全来自于碳酸钠,故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70. (2021年贵州铜仁市中考)绿色环保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我市锰矿资源丰富,某电解锰厂排放的废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硫酸,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取该废液样品100g,加入某碱性M物质充分反应后得到的相关数据如右下图(废液中其它物质不与M物质反应)。请根据相关知识和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和效果考虑,该电解锰厂应选择什么物质除去废液中硫酸?
(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3)计算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熟石灰(2)复分解反应 (3)4.9%。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某电解锰厂排放的废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硫酸,加入某碱性M物质来除去废液中的硫酸,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可以选择熟石灰处理该废水中的硫酸,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酸反应,且其价格较为便宜,因此用熟石灰来中和废液中的硫酸。故填:熟石灰。
(2)通过分析可知,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3)通过分析可知,向100g废液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由图像信息可知,当加入3.7g氢氧化钙时,废液的pH=7,即此时氢氧化钙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详见答案。
解:设废液中溶质硫酸的质量为,则:
则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答: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9%。
71. 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为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称取26.5g该样品,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分析并计算:
(1)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1)8.8g;(2)80%
【解析】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2.5g﹣163.7g=8.8g;
(2)设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
x=21.2g
×100%=80%。
答: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80%。
72. (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社会实践中,对废品回收站中废弃电器零部件黄铜(铜、锌合金)中铜的含量产生了兴趣,为了测定该黄铜中铜的含量,小组同学将黄铜带入化学实验室,称取该黄铜样品50克放入指定容器中,然后分四次加入稀硫酸,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
43.5
37
35
n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n的数值应该为___________;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3)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35;(2)70%;(3)98%;
【解析】
(1)黄铜样品中的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能与稀硫酸反应。根据表中第1次、第2次的数据可知,每100g的稀硫酸可反应掉6.5g的锌,第3次加入稀硫酸时,35g剩余固体中只有铜,所以n=35。
(2)由(1)中的分析可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为35g,则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70%。
(3)解:由(1)中的分析可知,每100g的稀硫酸可反应掉6.5g的锌,设每100克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9.8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73. (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某补钙片的主要成分为CaCO3,每片钙片重0.5 g(假设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且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钙片中钙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如图实验:
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0% (2)5%。
【解析】
(1)钙片中碳酸钙质量20×0.5g-5g=5g,钙元素质量分数 ;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钙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x=5.55g,y=2.2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钙片中钙元素质量分数20%,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
74.(2021年眉山市中考)常温下,一锥形瓶中盛有1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pH与加入稀盐酸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溶液呈_______色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无 (2)3.65%。
【解析】
(1)B点时,pH=7,溶液显中性,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故溶液呈无色;
(2)解:设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
x=3.65%
答: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75.(2021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向一定量的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NaOH溶液质量为ag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
(2)原混合溶液中,溶质H2SO4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总质量。
【答案】(1)Na2SO4、NaOH(2)4.9g;(3)120g。
【解析】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氯化钠,a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溶质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故填:Na2SO4、NaOH;
(2)解:设混合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x
解得x=4.9g
答:原混合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4.9g
(3)解:设与CnSO4反应的NaOH质量为y
解得y=8g
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120g。
76. (2021甘肃省兰州市中考)向40.0gBaCl2溶液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_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9.7;(2)10%。
【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是19.7g。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x
解得x=11.7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
77. (2021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取20克假黄金置于烧杯中,取120克稀盐酸,分6次加入,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8.7
17.4
m
14.8
13.5
13.5
请回答:
(1)表中m=______。
(2)假黄金(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______g。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6.1 (2)6.5 (3)7.3%。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20g稀盐酸,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8.7g,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1.3g,第二次加入20g稀盐酸,消耗锌的总质量为:20g-17.4g=2.6g,第四次加入20g稀盐酸,消耗锌的总质量为:20g-14.8g=5.2g,故每加入20g稀盐酸,消耗1.3g锌,故m=20-1.3×3=16.1;
(2)最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故假黄金(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20g-13.5g=6.5g;
(3)解: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
x=7.3%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78.(2021年湖北恩施州中考) 古玩市场惊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同款黄金面具。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鉴别其真假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1)铜锌合金(又称:假黄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以假乱真。
(2)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p≈0.09g/L。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探究方案,请帮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一
截取小块黄金面具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______
二
截取小块黄金面具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三
截取小块黄金面具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铜溶液。
______
【实验结论】该面具是假黄金。
【深入探究】为进一步定量分析黄金面具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小明同学利用上述方案二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
Ⅱ、向锥形瓶中加入5.0g黄金面具祥品,注射器中吸入25mL稀硫酸。
Ⅲ、将注射器中的稀硫酸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硫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如下表。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200
400
515
x
525
(1)上表中的数据x=______。
(2)分析数据、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V=______mL。
【数据处理】此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分数ω1=______。
【反思评价】
(1)小红对小明的方案和数据处理进行分析,认为求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分数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她将锥形瓶内反应后的剩余物经系列操作:______→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也可求出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分数ω2。
(2)鉴别黄金真假除以上化学方法外,还有许多物理方法:测密度、比较硬度等。
【表达交流】ω1和ω2有微小差异,小红对小明的方案和数据处理提出了质疑,认为自己的更准确。请说出小红质疑的理由:______。
【答案】1). 黄金表面变黑 (2). 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从蓝色变为无色 (3).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520 (5). 515 (6). 30.1% (7). 过滤 (8). 氢气在锥形瓶内有残留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和对数据处理。
进行实验:
一、根据题意,合金中含有铜,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可以通过加热来判断该金属是合金而不是黄金;
三、合金中的锌可以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溶液和红色的铜,因此实验现象为: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从蓝色变为无色;
深入探究:
Ⅰ、实验开始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分析表格中数据,当第1次加入5mL稀硫酸时,产生200mL氢气,第2次加入加入5mL稀硫酸时,气体总体积为400mL氢气,以此类推,当第3次加入稀硫酸时,产生气体的总体积应该是400mL+200mL=600mL,而实际只有515mL,说明第3次已经将金属中的锌完全反应了,第4次排出的体积是5mL稀硫酸的体积,所以第4次的体积是515mL+5mL=510mL,所以x=520;
(2)根据分析可知,最后氢气的体积是515mL;
数据处理:求出氢气的质量为:,设金属锌的质量为y,
求得y=1.506375g,所以金属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反思评价:
(1)小红采用测算铜的质量,取反应后的溶液,过滤走合金中不反应的铜,用蒸馏水将铜表面的溶液洗涤,再将水分蒸干,就可以得到金属铜。合金的质量减掉铜的质量就是锌的质量,进而可以求出金属锌的质量分数。
表达交流:小明的实验通过测算氢气的质量来求锌的质量,但是氢气有可能在锥形瓶中没有完全被排出,会使实验结果受影响。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需要根据表格中数据来判断实验到第几步恰好完全反应,再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
79.(2021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铜与氧化铜的粉末固体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烧杯中固体的质量随收集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9.6%。
【解析】
解:剩余固体是铜,即混合物中铜是2g,所取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为:10g-2g=8g,
设硫酸的质量为x,
解得x=9.8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9.6%。
80. (2021年四川乐山化学中考)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Na2SO4,既可增强溶液导电性,Na2SO4又不参与反应。如图水槽中有86.8g水,某兴趣小组把4.0gNa2SO4固体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进行电解。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在试管A中收集到1.2g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B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是 g。
(3)电解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8 (2)9.6(3)5%
【解析】
(1)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6=18;
(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B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即:,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A管中收集到1.2g气体,则B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是:9.6g;
(3)解:设反应消耗水的质量为x
x=10.8g
故电解后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是:
81. (2021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g。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 g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它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g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 g
8.0
6.0
4.9
2.2
2.2
回答下列问题:
(1)钙片用于补“钙”。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 (填序号)。
A 元素 B 单质 C 原子
(2)10片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总质量为 g;
(3)计算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A(2)7.8(3)7.3%
【解析】
(1)物质由元素组成,钙片用于补“钙”不是以单质、原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剩余固体质量为2.2g,则10片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总质量为10片×1g/片-2.2g=7.8g,故填:7.8;
(3)解:第一次实验中完全反应2.0g碳酸钙消耗盐酸的质量为20g,设20g稀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则有
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7.3%。
82. (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数据处理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列表法和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知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取值范围是_______。
(3)40℃时,将140gKCl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水后,析出KCl晶体的质量为______g。
(4)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方法是_______。
(5)将60℃时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关系为________。
A KNO3> KCl B KNO3< KCl C KNO3=KCl D无法确定
【答案】 ①A ②34.0g<x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精特新01 物质转化与推断题(103题)-2022年中考化学专精特新备考题库·,文件包含专精特新01物质转化与推断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解析版docx、专精特新01物质转化与推断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精特新04 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类型题(114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文件包含专精特新04114题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类型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解析版docx、专精特新04114题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类型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精特新07 化学工艺流程图题(91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文件包含专精特新0791题化学工艺流程图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解析版docx、专精特新0791题化学工艺流程图题--2022年化学中考专精特新备考题库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