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基础强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解析试卷(word版 含解析)
展开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又可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 B.O2 C.Hg D.F
2、下列关于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看似庞杂无序的化学物质均统一于种类有限的元素之中
B.原子、分子理论是重要的科学思想工具
C.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性质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3、搭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手机,在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精准导航,其中高精度铷原子钟起了重要作用。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铷的元素符号为Rb
C.铷原子的中子数是37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7g
4、铝的元素符号是
A.AL B.Cl C.Al D.CL
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电子数 B.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图是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都由分子构成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
7、如图是X、Y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为原子,Y为离子 B.X、Y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氢与X可以形成2种常见的化合物 D.钠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
8、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 组成元素不同 |
B | 金银花开,香满邑城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C |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 | 蔗糖分子分解了 |
D |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 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
A.A B.B C.C D.D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10、中坝酱油是江油市的特产,距今有194年生产历史,其主要原料是大豆,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的效果。这里的“硒”指
A.硒原子 B.硒元素 C.硒分子 D.硒离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____;请写出排在元素周期表中第17号的氯元素符号___________,第20号元素Ca的元素名称___________。
2、能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化学式填空。
(1)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气体单质是___________;
(2)地壳中金属含量第二位,在我国春秋时期就会提炼使用的金属是________;
(3)既可作为消毒剂,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液体试剂是_________;
(4)填充食品袋内,用于保护食品变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
4、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以元素锶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下图A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图B是锶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图B中的X=_____,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的微粒,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填序号);④⑤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锶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上述示意图中,共包含________种元素。
②A B C E中属于稳定结构的阴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③若D为离子,则BD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2)下图是某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丙图中所示物质都是由______构成的(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结合上图分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③甲图所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用化学用语表示)。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后计算:
①当x-y=_____,该粒子为原子。若y=3时,则x=________;
②当x-y=8时,则该粒子的化学符号____。
(2)已知:R原子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7个,其阳离子R3+核外共有46个电子。请计算: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必须有具体的计算过程)
2、已知一个C-12原子的质量为m克,镁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且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一个镁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克。
3、已知1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____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按图I进行实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填“甲”或“乙”),该现象说明______;
(2)按图II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的现象;
②小明发现图II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___(填实验操作)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___;
③实验结束后,小张发现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了,因为浓氨水___;
④对比图I的实验,图II实验的优点是___;
(3)查阅资料可知:碱性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如碱性的氨水(氨气溶于水即得到氨水)。为证明图I实验中使甲杯中酚酞变色的物质是氨水,而不是水,也不是氨气,现用图Ⅲ装置进行验证,应采取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a端通氮气②将有酚酞成分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③从b端通氨气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4)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指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氨气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质量。如图IV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实验时观察到C处产生的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____(“大”或“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___(“快”或“慢”)。
2、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采用了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大家对实验现象产生不同看法:
(1)有人认为是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2)又有人认为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你认可看法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不能表示物质,错误。
B、表示氧气,不能表示氧元素,不能表示一个氧原子,错误。
C、表示汞;汞元素;一个汞原子,正确。
D、表示氟元素;一个氟原子,不能表示物质,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看似庞杂无序的化学物质均统一于种类有限的元素之中,不符合题意;
B、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是重要的科学思想工具,不符合题意;
C、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不符合题意;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但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对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故选D。
3、B
【分析】
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铷元素汉字名称中,有“钅”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伽的元素符号是Rb,故选项正确;
C、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为37,中子数不是37,故选项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 47,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C
【详解】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故铝的元素符号是Al。
故选C。
5、B
【详解】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故选B。
6、D
【详解】
A、由图可知,甲、乙、丙、丁都由分子构成,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正确;
C、该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正确;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错误。
故选D。
7、C
【详解】
A、X、Y两种微粒,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原子。故A错误;
B、X的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Y的质子数为12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氢元素和氧元素可以形成2种常见的化合物,分别为水和过氧化氢。故C正确;
D、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合物中易得到两个电子,显﹣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X。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金银花开,香满邑城,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间隔增大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D、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小,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含有水和过氧化氢,是混合物,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含有不同种分子,故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反应,则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C正确;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10、B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中的“硒”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硒”指的是硒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B。
二、填空题
1、门捷列夫 Cl 钙
【详解】
19世纪中期,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迹可循;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是Cl;Ca的元素名称是钙。
【点睛】
2、五氧化二磷分子2O5
【详解】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五氧化二磷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故能保持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五氧化二磷分子。
【点睛】
3、
(1)O2
(2)Fe
(3)H2O2
(4)N2
【分析】
(1)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气体单质是氧气,故填:O2;
(2)
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地壳中金属含量第二位是铁,故填:Fe;
(3)
既可作为消毒剂,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液体试剂是过氧化氢,故填:H2O2;
(4)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填充食品袋内,用于保护食品变质,故填:N2。
4、
(1)87.62
(2) 38 Sr2+
(3) ② 离子
(4)SrO
【解析】
(1)
元素周期表表格中,中文名称下方数字即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填87.62;
(2)
B为锶元素的某种粒子,则X表示锶元素的质子数,有元素周期表表格数据可知,锶元素质子数为38,故填38;
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2+8+18+8=36<38,故该粒子为阳离子,故填Sr2+;
(3)
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与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锶为金属元素,①为氦气,书非金属元素,性质不同),故填②;
④表示钠原子,⑤表示氯原子,则④⑤形成的物质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
(4)
锶原子最外层为2个电子,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表现+2价的化合价,故氧化锶的化学式为SrO,故填SrO。
5、
(1) 4 S2- NaCl
(2) 分子 原子 2H2O2
【解析】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上述示意图图1中,共有4种质子数,共包含四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在E中,核内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是硫离子,符号为:S2-。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若D为离子,应为氯离子,化合价为-1价,B为钠离子,化合价为+1价,则BD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故填:4;S2-;NaCl;
(2)
丙图中所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结合上图分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甲图所表示的意义是2H2O2。故填:分子;原子;2H2O2。
三、计算题
1、
(1) 10 13
(2)R原子的阳离子R3+核外共有46个电子,所以R原子的质子数=46+3=49,
R原子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7个,所以R原子的中子数=49+17=66,
R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9+66=115。
答:R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分析】
(1)
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即x=2+8+y,所以x-y=10。若y=3,则x=2+8+3=13。
x-y=8时,则x=16,y=8。所以,粒子符号为:。
(2)
见答案。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12=24;
相对原子质量=,故镁原子实际质量=24× m×1/12=2m。
【详解】
见答案。
3、16
【详解】
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某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已知1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通常不写出来。
四、实验探究
1、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左往右逐渐变红 加热试管A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易挥发 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减少氨气逸出,更环保,实验所用溶液少,节约药品 ②①③④ 小 快
【详解】
(1)按图I进行实验时,甲烧杯酚酞溶液变红,乙烧杯无明显现象,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甲,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氨气分子从乙烧杯运动到甲烧杯,溶解在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2)按图II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左往右逐渐变红的现象;
②小明发现图II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加热试管A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③实验结束后,小张发现滤纸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红色消失了,因为浓氨水易挥发;
④对比图I的实验,图II实验的优点是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减少氨气逸出,更环保,实验所用溶液少,节约药品;
(3)查阅资料可知:碱性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如碱性的氨水(氨气溶于水即得到氨水)。为证明图I实验中使甲杯中酚酞变色的物质是氨水,而不是水,也不是氨气,现用图Ⅲ装置进行验证,应采取的操作顺序②将有酚酞成分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①从a端通氮气,③从b端通氨气,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4)由题意如图IV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实验时观察到C处产生的烟较多,已知浓氨水中氨气挥发,浓盐酸中氯化氢挥发,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3=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5=36.5,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分子的质量小,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质量,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2、A中液体变成红色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对比 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详解】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A中液体变成红色,该实验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该实验采用了对比实验方法;其原因中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因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酚酞呈无色,说明不是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