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1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2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3
    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共171页。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5.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6.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3.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6.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0课时;
    第二单元“线与角”:10课时;
    第三单元“乘法”:10 课时;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5课时
    第五单元“除法”:15 课时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5 课时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5课时
    第八单元“统计”:5课时
    总复习:5课时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1
    一、认识更大的数
    5

    2
    一、认识更大的数
    5

    3
    二、线与角
    5

    4
    二、线与角
    5

    5
    三、乘法
    5

    6
    国庆节放假


    7
    三、乘法、整理与复习(一)
    5

    8
    四、图形的变换
    5

    9
    期中复习
    5

    10
    期中考试


    11
    五、除法
    5

    12
    五、除法
    5

    13
    五、除法
    5

    14
    六、方向与位置
    5

    15
    七、生活中的负数
    5

    16
    整理与复习(二)
    5

    17
    八、统计
    5

    18
    复习
    5

    19
    总复习
    5

    20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从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之后,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教材中安排的“国土面积”中的一些数据都是比较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因此,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在一定实际情境下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改写所带来的方便。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10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2:
    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3: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数一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对较大数产生兴趣
    3、为以后数的读写与比较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与学法: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你能用计数器拨出任意一个大数字吗?
    二、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十进制计数中,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注意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
    第4、5题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抽象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先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再借助计数器来试试,最后数数。
    第6题解本题时,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从计数器上拨出每个数,看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7题可先在计数器上把这个数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5页第7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体会到了“满十进一”了解到了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2. 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亿


    亿


    亿

    亿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 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亿


    亿


    亿

    亿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亿


    亿

    亿























    1
    1
    2
    2
    9
    6
    1
    1
    5
    5
    3
    0
    1

    3
    8
    8
    0
    8
    3
    3
    2
    1
    0
    4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9
    7
    3
    0
    0
    0
    0
    9
    6
    4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1. 教材第7页第1题


    板书设计: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亿


    亿


    亿

    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人口普查(写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 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就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370600 1459032700
    提问:你读得又准又快,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
    提问:请你说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表。
    二、自主学习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二、六百七十八,怎样写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呢?
    学生讨论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在刚才总结出的数位顺序表上写出上面三个数。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
    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
    板书: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指名板演:103245
    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三、反馈交流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四、精讲点拨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度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学生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
    五、当堂训练
    写出下面各数。
    七百万零六十 二十七万零八百零五 五亿零四十八万 七万五千零八十 六、课堂小结
    提问: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写数与读数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七、布置作业
    1、 教材第7页第2题
    2、 口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亿


    亿

    亿























    1
    1
    2
    2
    9
    6
    1
    1
    5
    5
    3
    0
    1

    3
    8
    8
    0
    8
    3
    3
    2
    1
    0
    4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9
    7
    3
    0
    0
    0
    0
    9
    6
    4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人口普查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大数的意义,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法,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2、经历多位数的读写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会说出大数的意义。
    2、 会正确读写较大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质疑解难。
    学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填一填。
    ①、四百二十,四百四十,四百六十, ,五百,五百二十,
    , ,五百八十。
    ②、二十万二千,二十万, , ,十九万四千, 。
    (2)、读出下列各数。
    43200432 读作: 4020000 读作:
    8000080 读作: 700254800000 读作:
    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应该怎样读数。
    (3)、写出下列各数。
    三百零五万八千 八千二百万八千
    写作: 写作:
    二百三十万七千四百 六百万零五百八十
    写作: 写作:
    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议一议:较大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二、 指导练习
    (1)、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一题。
    ①、学生练习本上给每个数分级,然后读出这些数。
    ②、请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50230 读作:四十五万零二百三十
    30017600 读作:三千零一万七千六百
    350609000 读作:三亿五千零六十万九千
    (2)、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
    ①、学生练习本上尝试写出这些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②、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四百零五万六千 写作:4056000
    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写作:7002030
    (3)、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
    自主汇报,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读出下列各数。
    造卫星每小时飞行28440000米。 火箭每小时飞行16200000米。
    读作: 。 读作: 。
    (2)、写出下列各数。
    三十六万零四百只。 写作: 。
    二十万五千只。 写作: 。
    七万五千零八十只。 写作: 。
    (3)、连线。
    七百零七万零七百 七百万零七百零七 七百零七万零七
    7070007 7070700 700070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国土面积(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三、 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四、 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国土面积(较大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质疑引导。
    学法:探究体验,归纳发现。
    教学准备: 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9页第2题和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就是把原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万”字;
    2、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原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亿”字。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九时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 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单元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活动的练习,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
    出示延缓18页“看一看”左图。
    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
    出示第18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自主学习
    1、移一移。
    (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说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小鱼图。
    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反馈交流
    1、折一折。
    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
    用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
    2、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四、当堂训练
    1、第20页“实践活动”。
    2、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五、课堂小结
    提问:平行线由什么特点?
    怎样画平行线?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移和平行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 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 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教学补充: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1、 量一量练一练2的∠3、∠4的度数。
    2、 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3、 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角的度量(专题练习)
    ⒈填一填。
    ⑴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做( )。
    ⑵小于90度的角叫做( ),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叫做( )。
    ⑶直角( )度,平角( )度,周角( )度。
    ⑷1周角 =( )平角 =( )直角。
    ⑸度量角的大小时,要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 ),零刻度线对准角的( )。
    ⑹一个三角板,有一个锐角是30度,另一个锐角是( )度。

    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锐角都小于钝角。 (     )
    ⑶两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     )
    ⑷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读内刻度线。 (     )
    ⒊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⑴ ⑵


    ( ) ( )

    ⑶ ⑷



    ( ) ( )

    ⒋写出每个钟面的时间,并量出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的度数。










    ⒌量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1
    4
    2
    3
    5
    ∠1= ,
    ∠2= ,
    ∠3= ,
    ∠4= ,
    ∠5= 。

    ⒍先估一估下面各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⑴ ⑵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⑶ ⑷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1
    2
    3
    4
    5
    6
    ⒎观察下面的图形,你能根据给出的角的度数,判断出其它角的度数吗?
    ∠1=55° ∠6=90°
    ∠2= , ∠3= ,
    ∠4= , ∠5= 。
    其中,哪两个角相等?∠ =∠
    ∠ =∠


    第七课时 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操作,引导发现法。
    教学补充:

    学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 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五:专题练习设计:
    1
    画角 练习题
    ∠1是125°。
    ⒈谁说的正确?
    ∠1是55°。






    ⒉用量角器画出下面各角。
    40° 75° 125° 95°



    ⒊ 用三角板画出下面各角。
    30° 135° 60° 120°





    ⒋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角?在下面试着画一画。
    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画角)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 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 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九课时 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学法:观察讨论,实践操作。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教师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摆放的图案。
    二、自主学习
    1、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近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
    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教师可以准备课件进行演示,或者在实物投影下演示)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近?
    (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2、学生动手测量。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
    一、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周角=( )度 直角=( )度
    1个周角=( )个平角=( )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 )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 )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图中有( )个锐角。
    A.1 B.2 C.3
    3.角的大小与( )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 B.两边的长短 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
    A.80度 B.120度 C.170度
    5.下图中( )是周角
    A. B. C.
    四、操作题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

    .C
    —————— L
    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a
    ___________ L

    三、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四、 培优辅差




    五、 课时划分(12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1
    体育场 1
    练习三 1
    神奇的计算器 1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1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1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1
    练习四 1
    整理与复习(一) 1
    单元测试 2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设备
    培优辅差:
    教学方法: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五)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 精彩展示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 板书设计:
    体育场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四、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二、乘法估算练习
    三、数学游戏
    五、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课文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三、精彩展示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测评反馈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1) 计算25×4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五、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测评反馈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四、 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第三关:神奇的9。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五、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算盘等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交流反馈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 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 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 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 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2、 算筹计算。
    3、 算盘。
    4、 计算机。
    五、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五、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优辅差: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测评反馈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六、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 课堂总结
    五、 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整理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四、 复习作业设计。
    五、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1、认识较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
    六、 教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单元测试
    1.口算。
    24×5= 18×30= 200×6= 19×40=
    25×40= 260×3= 14×30= 125×80=
    2.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96×42≈( )。
    (2)30800×5的末尾有( )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判断题。
    (1)370×50与3700×5的积相等。 ( )
    (2)89×99+89=89×(99+1) ( )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
    4.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简算。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
    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
    (3)□÷86=240,□里应填( )
    ①320 ②180 ③210
    5.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6.应用题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365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








    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二、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 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三、 单元培优辅差









    四、 课时划分(5课时)
    图形的旋转 1
    图形的变换 1
    练习课 1
    单元测评 2

    第一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案都是这样旋转得来的,你们能根据这个方法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设计一些图案吗?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在白纸上旋转。
    (1) 请同学们打开1号信封,从里面取出一张白纸和一个三角形ABC(生完成后),请你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先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在方格纸上旋转。
    (1) 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从里面取出一张方格纸和一个三角形(生完成后),请你先把手中的三角形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重合起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是90度),最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引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完成P52“说一说”的第1、2题,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完成后进行反馈。
    4、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5、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测评反馈
    1、P53“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3“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四、 课堂小结
    五、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六、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演示指导,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方法:欣赏交流,自主创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后再进行描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1)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2)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3)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4)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或旋转的。

    (5)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也不作测试。
    三、 测评反馈
    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四、 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数学欣赏
    六、 教后反思





    第四、五课时 单元测评
      一、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现象的,在后面括号内打“○”,属于平移现象的在后面括号内打“△”.(10分)
      1.转动的风车.(  )            2.淘气上楼梯(不转变时).(  )
      3.船在海上航行.(  )           4.工作中的排气扇.(  )
      5.行驶中的火车车厢.(  )         6.水中游来游去的鱼.(  )
      7.高层建筑中上升的电梯.(  )       8.直升飞机上面的螺旋浆.(  )
      9.坐车时,向外看到的树离我们而去.(  )  10.淘气正在玩耍的陀螺.(  )
      二、看图填空.(50分)
      1.
      (1)通过平移可以重合的是(  );
      (2)通过旋转后平移才可以重合的是(  ).
      2.下面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不能与①重合的是图形(  ).
      
      3.你知道方格纸上所画图形位置的关系吗?填填看.
      
      
    (1)图形C可以看做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____得到的;
      (2)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图形____所在位置;
      (3)图形D可以看作图形____绕点O____时针旋转____得到的.
      4.(1)图形B看作图形A绕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又向____方向平移____格得到的.
      (2)图形C看作图形B绕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又向____方向平移____格得到的.
      (3)图形D看作图形____绕____点____方向旋转____,又向____方向平移____格得到的.
      5.左边的图形可以由右边四个图形中(  )和(  )重叠而成.
      
      6.图形①平移和②重叠后是(  ).
      
      7.A、B、C三个图形是由哪些小图型组合的?
      
      (1)图A是由(  )号、(  )号组成的.
      (2)图B是由(  )号、(  )、(  )号组成的.
      (3)图C是由(  )号、(  )、(  )号组成的.
      8.下面左边的图是由(  )号图形平移和旋转画出来的.
      
      三、画一画,涂一涂(24分)
      1.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②和图形③.
      (1)图形①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
      (2)图形①向右平移5个格得到图形③.
      
      2.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B、C和D.
      (1)图形A向左平移4个格得到图形B.
      (2)以直线a为对称轴,分别作图形B和图形A的对称图形,得到图形C和图形D.
      3.
     
     四、仔细观察,说一说(10分)
      1.(1)右图中图形B是通过图形A怎样得到的?
      (2)图形C是怎样通过图形B得到的.
      (3)图形D是怎样通过图形A得到的?
      2.下面的图案是如何由阴影部分的图形得到的?摆一摆,说一说.
      
      五、找规律,画图形(6分)
      1.找规律画图形:观察下图中各组图的变化规律,并在“?”处画出相关的图形.
      
      2.下图的变化很多,请你认真仔细地观察,画出第四幅图的答案.
      
      附加题(外加10分)
      1、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可以剪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例如把正方形剪成三块,就可以拼成火箭的外形,想想看,怎样剪?(画出来)
      







    第五单元 除法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参观苗圃(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国家体育场(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秋游(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与发现(四)(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抗震救灾(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共需15课时。课时分配如下:
    买文具 …………………………2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2课时
    参观苗圃 …………………………1课时。
    秋游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国家体育场 …………………………1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2课时
    中括号 …………………………2课时
    练习七 …………………………2课时












    第一课时 买文具(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计数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 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买文具

    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买文具(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交流探究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自主学习、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220 50×()<85 40×()<140
    60×()<306 60×()<200 80×()<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一)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自主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教材64页第3题 《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二)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教材64页第2题 作业本。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三、反馈交流
    1、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
    2、用除法竖式你会吗?
    A、先自己试一试。
    B、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
    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
    D、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当作20来试,把154看作是150,
    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3、 请你来给园艺师帮帮忙: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下几盆花?
    独立解决。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你会验算吗?
    四、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381÷54= 272÷28= 89÷22=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243 42×( )<213
    61×( )<441 59×( )<481
    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页第四题。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参考教案】参观苗圃(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62—63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参观苗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用竖式计算
    69÷20 850÷40 420÷6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2、 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 96 40×( )< 260
    20×( )< 184 60×( )< 195
    3、 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参观苗圃)
    二、 探索新知
    ㈠ 解决问题一
    1、 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式:154÷22=
    师: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 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⑵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⑶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
    师:刚才大家估计的都是一个近似数,那我们现在要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你们会吗?(会)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把除数22看作20,把被除数154看作150进行试商的方法。
    ㈡ 解决问题二
    1、 出示问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指名列出算式:120÷18=
    师: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18×5=90所以比5个图案要多;
    ⑵因为18×6=108所以可能是6个;
    ⑶因为120÷20=6所以可能是6个。
    ……
    2、 师: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比较,看谁估计的最接近准确数。)
    指名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作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作20试商就会更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生:通过验算就知道)你会验算吗?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㈢归纳算法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完成P63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试商的。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该怎么样试商?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六课时 秋 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三、精讲点拨
    1、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2、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3、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4、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五、小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教材96页试一试第1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六(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六(二)

    教学目标:
    1、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9页第五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69页第七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其放进问题银行中。
    3、 完成69页第八题。
    A小组内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的部分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69页第6题。


    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 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活中较大的一些数据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生活中的大数,并在班上汇报。
    2、学生体会较大的数的实际意义。
    3、出示课件:
    问: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
    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
    20万平方米呢?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全班交流
    3、课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万人?10万人呢?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
    2、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
    3、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
    (1)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四、精讲点拨
    1、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
    2、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
    五、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搜集较大的数据,读一读。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参考教案】国家体育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谈话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数据,而且有的数据还很大,那么,你能真正体会到大数的实际意义吗?
    二、玩中学
    1.引导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如教室面积的大小,课桌面积的大小及学校操场跑道的长短等。

    2.小组活动1。
    A.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描述1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的大小。
    B.统计学校的学生数,明确“一万”“十万”的大小。
    C.对于10万人,20万平方米,小组内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进行描述吗?
    全班交流。
    3.说一说。
    介绍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以亿为单位的数。
    4.小组活动2。
    A.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要多长时间?
    B.1万字的书占多少页?1亿字的书大约有多厚?
    C.估计自己1步的长度。
    D.估计一亿粒大米的有多重。 “亿”的大小,巩固建立的表象。
    三、学中做
    出示一组收集到的数据。
    1.海洋里各种鱼虾的种类超过15亿种,每年我们从海洋里捕捞约1亿吨鱼虾。
    2.我国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的覆盖面积约7亿平方千米。
    体会15亿、1亿、7亿的多少,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做中得
    回家后收集一些较大数的相关信息,与同学交流,谈感受。




    第十课时 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 精讲点拨
    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600÷20=
    20÷4=
    300÷10=
    40÷8=
    60÷2=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3、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四、尝试运用
    出示73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每组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得数。

    五、总结






    第十一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利用商不变性质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
    师:在什么情况下除法中的商不变?(学生交流并练习)
    二、自主学习,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与同伴交流。
    240÷30= 440÷20= 80÷20= 360÷90=
    120÷40= 4800÷400= 2400÷60= 9600÷800=
    三、汇报交流,精讲点拨
    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及算理。(了解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或缩小了相同
    倍数,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四、实践应用
    出示73页第3题。
    思考:一捆铁丝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观察与思考
    出示73页“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淘气的计算过程,你受到什么启发?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六、小结:通过运用规律,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回家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四)
    利用商不变性质简便运算
    240÷30= 440÷20= 80÷20= 360÷90=
    120÷40= 4800÷400= 2400÷60= 9600÷800=

    教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中括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四、 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五、小结本课: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检测练习

    一、引导记忆题(30分)
      口算小博士。
      420÷6= 48÷24= 550÷55= 630÷70=
    900÷90= 340÷20= 720÷36= 400÷80=
      50×70= 72×4=
      二、运用练习题(70分)
      1.填一填。(24分)
      
      2.想一想,算一算。(32分)
      
    875÷(100-25×3)  27×[(263+37)÷50]
      
    834÷[293-(138+16)]  46-(24+420÷70)
      
    3.数学门诊(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14分)
      (1) 50-50×24÷80 改正:
      =0×24÷80
      =0 ( )
      (2) 5000÷[(432-332)×2] 改正:
      =5000÷(432-332)×2
      =5000÷100×2
      =50×2
      =100 ( )
     


    第十四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商不变规律,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六、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口算比赛
    学生抢答,小组完成。
    二、模型练习;
    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
    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345÷31
    商是一位数 312÷54 商是两位数
    315÷35
    465÷46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求学生说自己估算的理由,最好不要通过列竖式来得出正确结果)
    电脑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会了,四(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500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2、完成“练一练”,特别是第7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说一说从第7题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中的问题,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四、回顾知识:
    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
    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
    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 方向与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内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的内容(教材第78页)都是在方格纸上对某一点的位置用数对的方法进行表示。在开展这些练习时也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直方向点的位置。如第1题中,可以先说一说银行在水平方向是第1格,商店在水平方向是第4格等,然后说一说银行在垂直方向是每1格,邮局在垂直方向是第2格。第二,当学生分别能清楚地表示单一的位置时,接着讨论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点。如分行与商店都在垂直方向的第1格,那么怎样让人们知道的不同位置呢,从而引出需要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

    2、在操作活动中,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在方向方面,从8个方向发展到任意角度的方向;在路线方面,则从单一的路线发展到几个点的路线;同时,又将方向与路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所以,学习这些内容的可能比较大。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中设计了多次动手操作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硬性认识的经验,以便于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桔设计的“试一试”活动(教材第80页),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动手机会,教材在附页中安排了一些操作的材料,在课前学生可以剪下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操作。在摆的时候,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要求摆放,接着组织学生说一说所摆的小动物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可以由同桌的两个同学任意摆放,并交流小动物摆的位置。“练一练”第1题(教材第81页),两个小朋友从自己所站的位置观察对方,其方向是相对的。对于这个活动也可以请学生先摆一摆两个小朋友的位置(也可以用小动物代替),然后再说一说他们各自的位置。

    课时安排:
    内容
    建议课时数
    确定位置(一)
    4
    确定位置(二)
    练习八
    1

    重点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一课时 确定位置(一)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国际象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自主学习
    1、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2、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三、 反馈交流
    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四、精讲点拨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教具展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2、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二、自主学习
    1、 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 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3、 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试做,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4、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
    2)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学生尝试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四、游戏:寻找秘密点。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一)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数对



    第三课时 确定位置(二)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课件、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3、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4、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三、反馈交流
    1)同桌互相讨论 。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
    四、精讲点拨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练习本。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确定位置(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小黑板、坐标图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方向与位置。



    西
    起点
    25°
    30°
    30°
    45°
    1号
    4号
    3号
    2号
    二、自主学习
    小黑板出示坐标图: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 东 偏 北 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三、交流与点拨 :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并补充30°

    60°


    小芳
    小丽
    ,老师讲评。

    四、当堂训练 :
    1、(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
    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2、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 北 偏 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2)学校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3)学校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4)学校在小芳家 偏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3、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简单的说出路线图的意图。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根据路线图说出方向与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度数,说出与位置。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练习八第1题。
    量一量,填一填。
    学生单独完成,互相讲评。
    集体对评。
    2、根据左图说一说小华上学和
    和放学所走的路线。

    强调观察点的坐标。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观察点上画出坐标。
    小华上学所走的路线是:
    从小华家出发向东走200m到养鱼塘,再向东北45°方向走300m到广播站, 然后向东走250m到学校。
    小华放学所走的路线是:
    从学校出发向西走250m到广播站,再向西南45°方向走300m到养鱼塘,然后向西走200m到小华家。
    (1)学生互相说一说。
    (2)学生到黑板上说一说。
    (3)全班复述。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每一个学生都会说。
    4、实践活动。练习八第4题。(投影出现)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单元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单元学习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的负数主要是学生生活中一些觉的负数,并且只要求学生会运用负数进行简单的表示。
    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觉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要大一些。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数据的收集过程,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每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电视、广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在“温度”这节中,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这样的编写方式符合学生理解数学新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以后掌握和运用正负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
    内 容
    课时数
    温 度
    1
    正负数
    2
    单元检测
    2

    评价建议:
    本单元在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要把握好难度,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的内容,教材中是结合具体量如温度的比较进行的,没有出现抽象数之间的比较,所以在本学段不作要求。二是增加一些学生活动性评价的内容。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数据,在评价时请学生写几个自己收集的数据,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它对学生理解正负数是委有意义的。对活动性的评价着重有两点:一是准确性,是否正确地说明了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二是多样性,即数据中的量是否多种多样,反映了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如-15元(表示支出15元)、(2±0.5)㎝(表示测量误差范围是上、下0.5㎝)、-1层(表示电梯到达楼层为地下一层)等。




    第一课时 温度
    (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课件略 )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温度计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 精讲点拨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五、 当堂训练
    1、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 。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2、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〇─2℃ ―2℃〇―5℃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正负数

    教学目的: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温度计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激趣导入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 ,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
    2、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正负数的读和写。
    1、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5、—5、+500、—100等
    2、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素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
    (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
    四、精讲点拨(试一试)
    1、通过读题,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 电 梯的上升与下降等
    五、巩固与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
    (2)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3)练一练第三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 -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三课时 练习课(补充)

    教学目的: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能较熟练的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练习。
    出示第1题
    先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捡查。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
    出示第2、3、题,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那些数据可以用负数标示,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三、比赛中的负数。
    出示第4题,比赛的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方法,再写一写,算一算。
    四、反馈交流,用正负数填表。
    首先结合实际讨论赢利和亏本得意思,了解每月盈利和亏本是通过和每月成本进行比较得到的,在议一议,算一算每月营业情况后填表。
    五、实践活动。
    分小组调查, 对“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背出数学公式和概念,这句话的态度, 作好记录,填入表中。让学生由此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第七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
    1、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 )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
    2、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 )元。
    3、+8.7读作( ),-读作( )。
    4、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 ),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
    5、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 ),-18分表示( ),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 )边。
    7、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 );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
    8、比较大小。

    -7○ -5 1.5○ 0○-2.4 -3.1○3.1
    二、判断对错。
    ( )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 )2、0是正数。
    (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 )4、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400米。
    ( )5、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低于正常水位0.16米记为-0.16,高于正常水位0.02米记作( )。
    A、+0.02 B、-0.02 C、+0.18 D、-0.14
    2、以明明家为起点,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如果明明从家走了+30米,又走了-30米,这时明明离家的距离是( )米。
    A、30 B、-30 C、60 D、0
    3、数轴上,-在-的( )边。
    A、左 B、右 C、北 D、无法确定
    4、规定10吨记为0吨,11吨记为+1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8吨记为-8吨 B、15吨记为+5吨
    C、6吨记为-4吨 D、+3吨表示重量为13吨
    5、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A、155 B、150 C、145 D、160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36、-9 、0.7、+20.4、-、100、-13、-261、+4.8、



    正数 负数
    2、写出A、B、C、D、E、F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 - -3 5 -5

    4、下面是六(1)班6名女同学的身高。以她们的平均身高为标准,把平均身高记为0cm,超过的身高记为正,不足的身高记为负,用正负数表示她们的身高。


    ※ 五、智慧屋。
    1、一个点从数轴上某点出发,先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长度单位,这时这个点表示的数为1,则起点表示的数是多少?请你用图表示出来。

    2、下面是林林家二月份收支情况。
    2月8日:妈妈领工资1000元
    2月10日:交水电费、管理费180元
    2月12日:林林买衣服用去60元
    2月15日:爸爸领工资1200元
    2月18日:去公园游玩用去50元
    2月20日:妈妈买衣服用去150元
    2月22日:爸爸买书报杂志用去130元
    2月28日:本月伙食费合计用去820元
    ⑴请你用正负数的知识填写后表。⑵尝试计算林林家2月份的结余。





    答案:一、1、+4,减少3千克
    2、+5000,—1000
    3、正八点七,负五分之二
    4、高出海平面450米,低于海平面102米
    5、多9分,比平均成绩低18分,—2分
    6、左,右
    7、+3,—6
    8、﹤,﹤,﹥,﹤
    二、1、√ 2、× 3、√ 4、× 5、×
    三、1、A 2、D 3、A 4、A 5、C
    四、略
    五、略




























    第五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二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1.将下列的气温用正负数的方式表示。
    18℃ 零下12℃ 35℃ 0℃ 零下24℃
    ( ) ( ) ( ) ( ) ( )

    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⑴如果向东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西走200米记作( )米。
    ⑵如果新华小学今年毕业学生340人记作-340人,那么招收今年新生330人就记( )人。
    ⑶如果笑笑的父亲收入2300元记作+2300元,那么支出1200元就记作( )元。

    3.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⑴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在高出海平面3179米的山上,记作( )。
    ⑵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 )。
    ⑶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面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 )。

    4.记录下面的情况时,一般用正号还是负号?请填写在括号内。
    ⑴结账时有了盈余。 ( )
    ⑵收到保险公司的赔款。 ( )
    ⑶扣了分数。 ( )
    ⑷某市人口出生率降低。 ( )


    5.根据下表中粮库进出大米数量的记录,数出每天记录数学的意义。
    星期





    进库量(吨)
    +12
    -7
    -8
    +10
    -6
    ⑴星期一是 。
    ⑵星期二是 。
    ⑶星期三是 。
    ⑷星期四是 。
    ⑸星期五是 。

    6.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表示什么数。
    E D B A C
    -10 -9 - 8 -7 -6 -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7.在数轴上找出表示-3、+3、+5、-6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

    -10 -9 - 8 -7 -6 -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8.图中每格表示10米,小敏开始的位置为0处。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东
    ⑴如果小敏的位置是+20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
    ⑵如果小敏的位置是-50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
    ⑶如果小敏先向东行40米,又向西行60米,这时小敏的位置表示为 米。
    ⑷如果小敏先向西行30米,又向西行10米,这时小敏的位置表示为 米。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复习,使学生对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和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对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习目标:
    1、对四、五、六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2、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第四、五、六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说一说:
    多举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 ,让学生说说它的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中的负数。
    二、自主探究:
    1、做一做:
    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填表前首先要确定以每天平均做作业时间为标准,超过时间为正数。不足时间为负数,然后再填表。
    2、画一画:
    复习画旋转90 º后的图形时,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明确是围绕哪一点旋转,再动手画一画。平移时,先让学生知道平移是将原来图上每个点都移相同的格数,再移一移,画一画。
    3、算一算:
    练习第四、五小题, 采取计时的方法四人小组进行比赛,每小组第一名老师给于表扬。(计算时通常一年按365天计算。)
    4、量一量:
    练习第6题,以学校为观察点,四人小组一起量一量、说一说,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5、看图回答问题:
    前三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回答。
    三、精讲点拨并小结
    你们学会自己整理复习了吗?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交流一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四——六单元检测
    第四、五、六单元目标检测题
    检测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试卷设计:田孝忠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口算(8分)
    300÷60= 800÷40= 240÷30= 400÷5=
    26×3= 4×19= 90÷5= 140+23=
    二、混合运算(9分)
    400÷16×5 132+768÷24 37×(204-178)
    = = =
    = = =
    三、填空(18分)
    1、下面是四组直线。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序号。

    (1) (2) (3) (4)
    两条直线是相交的有( );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有( );
    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有( )。
    2、右边的正方形中有( )组平行的线段;
    有( )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3、下列物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 )个 ( )个 ( )个
    4、学校水泥路的一边摆了20盆一串红。在每两盆一串红的中间再放一盆菊花,需要放( )菊花;如果要使每两盆菊花中间有一盆一串红,那么需要摆( )菊花。
    5、大写字母A、E、F、X、N、M、L、H、Z中,含有垂直线段的有( )、



    含有平行线段的有( )、既有垂直又有平行的是( )、既没有垂直又没有平行的是( )。

    6、一个物体,从正面看是 ,从侧面看是 ,这个物体最少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最多是由( )个小正方体搭成。
    7、右边的物体从( )面和( )面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
    四、实际操作(30分)
    1、过A点画出直线的平行线。(6分)
    . A A.


    2、过A点画出直线的垂线。(6分)

    .A

    A.
    3、量出A点到直线的距离(先画图,再测量)(4分)


    A . ( )毫米

    4、从不同方向看下面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样子?在方格纸上画一画。(6分)


    正面 侧面 上面
    5、在下面的平行线之间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2分)



    6、按要求画出最近的路线 (6分)
    .小明家


    小明从A点过马路 把自来水管接回家
    五、选择(在正确答案后的□打“√”)(5分)
    1、以下是小明家与公路之间的示意图,小明家到公路之间的距离可能是多少米?
    小明家 80米□
    180米 80米 180米□
    50米□
    2、如果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而且a和b都与c垂直,那么a、b
    互相垂直□ 互相平行□ 无法判断□
    3、学校走廊长200米,每隔10米放一盆菊花(两端不放),需要几盆菊花?
    20盆□ 21盆 □ 19盆□
    4、对着下列物体的哪个面添一个小正方体后,从侧面观察到的形状不变。

    前面□ 左面□ 上面□
    5、下列图形中既有垂直线段又有平行线段的是
    □ □ □
    六、判断(5分)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相交。……………………( )
    2、在池塘的一周栽了26棵柳树,如果每两棵柳树之间栽2棵杨树,一共还要栽26棵杨树。……………………………………………………………( )
    3、连接点到直线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
    4、3时30分整,时针和分针是垂直的。…………………………………( )
    5、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七、解决实际问题(25分)
    1、一根300厘米长的木料,锯成50厘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多少次?如果锯一次花2分钟,把这根木料锯完一共要多少分钟?(6分)



    2、一个池塘的一周长800米,沿着它的一周每5米栽一棵柳树。如果在每两棵柳树之间再栽一棵杨树,柳树和杨树各需栽多少棵?(6分)



    3、李小林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12页,15天刚好看完。如果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应该看多少页?(5分)



    4、14只兔子排队做操,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5分)



    5、一条林荫道的两旁,从一端到另一端一共栽了2800棵松树,每两棵松树之间相隔10米,这条林荫道一共长多少米?(3分)




    第三课时 四、五、六单元目标检测题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四五六单元检测试卷
    检测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试卷设计:田孝忠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近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利于今后更快地进步,相信你能轻松、认真地作答。祝你考出好成绩!
    一.看清题目,巧思妙算。(32分)
    1、直接写得数(5分)
    25×2=   4×500=   490÷7=  45×2= 36-12÷6=
    14×5=   78÷3=   8×9+8=  210÷3= 9×0+1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9分)
    125×40×2 50×(2×4)×25      232+86+(68+114)



    3、脱式计算【要求写出过程】(18分)  
    2400÷80-14×2 460÷(29-18÷3)   (420+48)÷(375-345)



    1450÷[2×(16+9)] 108-(83+360÷60) [175-(49+26)] ×23



    二.认真思考,对号入座。(每空1分,共18分):
    1、计算(25+32)×(460÷23)时,应当同时计算 法和 法,再计算 法。
    2、计算算式18×(75+125÷25)时,第一步算 法,最后算 法,结果是 。
    3、给算式460÷23-19×60加上括号,使它先算减法、最后算除法的算式是 。
    4、平行四边形的相对的边 且 ,相对的角 。

    5、一个等腰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6厘米,一条腰长7厘米,围成这个等腰梯形至少要 厘米长的铁丝。
    6、右图中,有 个梯形,有 平行四边形。
    7、粮店上午运进大米120袋,下午运进的比上午的2倍还多40袋,这一天共运进大米________袋。
    8、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长分别是9厘米和7厘米,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
    9、用8、2、5、三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10、小明、小华、小红到操场上去排队,有 种不同的排法,如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为一组做游戏,有 种不同的选法。
    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每空2分,共10分):
    1、最后一步算除法的算式是( )。
    A.48+32÷2×3 B.(48+32)÷2×3 C.(48+32)÷(2×3)
    2、一个梯形可以画( )高。
    A. 1条 B.2条 C.无数条
    3、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它的周长( )。
    A.变长 B. 变短 C.没有变化
    4、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 )。
    A、三角形 B、平行四边形 C、长方形 D、三种都有可能
    5、小芳在玩具店中看中了2种汽车玩具和3种娃娃玩具,可妈妈只允许她买一辆汽车和一个娃娃,共有( )种不同的购买方案。
    A、5 B、6 C、4
    四.动手操作,灵活运用。(10分)

    1、画出右边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并在平行四边形
    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相等的两个部分。(4分)

    2、在梯形内画出一条线段,把梯形
    分割成你两个学过的图形。(3分) 
    快来动手吧,超过3种就加分啦!





    3、甲、乙、丙、丁四支篮球队,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
    比赛( )场。(先在下面用线连一连,再回答,共3分。)
    甲队 · · 乙队

    丙队 · · 丁队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0分)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96厘米,已知其中一条边是21厘米,与这条边相邻的一条边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张老师从家到学校走了13分钟,张老师用同样的速度从家到体育馆走了21分钟。从学校到体育馆有多远?
    学校
    张老师家
    体育馆
    1014米
    ?米




    3、
    共1000箱

    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多少箱?





    4、果园里运送水果,4辆卡车可运480箱,照这样计算,再增加5辆卡车,一共可以运多少箱水果?(用两种方法解答)






    单位
    学校
    5、妈妈从家到单位,再到学校接小芳,
    (如右图),妈妈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




    6、滨海公园的游园票价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
    1~40
    41~100
    100人以上
    每人票价(元)
    20
    15
    10
    大套中心小学部四年级去春游,一班41人,二班42人,三班38人;
    每班分别购票,各要多少元?


    三个班合起来购票,至少要多少元?






    第四课时 期中检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
    检测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试卷设计:田孝忠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
    1、一个数从右边起,每( )位为一级,第五位是( )位,百万位是从右边起第 ( )位。
    2、10个一百是(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3、由5个千万,5个万,5个十组成的数是( ),读作( )。
    4、为了固定墙上的一个木条,我们最少要用两个以上的钉子才能让它更稳固,这是运用 了我们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请你写在括号里面。( )
    5、在3和3之间填上( )个0才会是三千万零三。
    6、 在一个长分形中有( )组对边是平行的。
    7、把99000、90090、890000、900090、9000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
    8、一个数精确到“亿”位约是10亿,这个数最大可能是( )。
    9、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2800000=( )万 500000000=( )万
    104000000000=( )亿 900000000=( )亿
    10、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94999≈( )万 95111≈( )万
    7950000001≈( )亿 7909999999≈( )亿
    11、 将99954精确到十位约是( ),精确到百位约是 ( ),精确到千位约是 ( )
    二,判断。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最小的六位数一定大于最大的五位数。 ( )
    3、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 )
    4、一条直线长30000米。 ( )
    5、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 )
    6、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是最短的。 ( )
    三, 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个10万是三百万。
    A 10 B 3 C 30 D 300
    2、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A千万 B千万位 C亿 D亿位
    3、如果直线1和直线2都与直线3垂直,那么直线1与直线2( )
    A 互相垂直 B 互相平行 C 前面两种都有可能
    4、在下面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A 6600000 B 600606 C 60000006 D 60006000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2×3=    320×3=   25×4=   50×2=
    24×2= 90×0=    30÷5=  200÷4=
    2、 竖式计算。
    305×42=  350×60=      123×27=

    3.利用学过的数学规律,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25×19×4 (25×125)×(8×40)

    125×8×8    35×39+65×39    45×(200+2)

    五、按要求画图。
    1、 过A点分别画出直线 L 的平行线和垂线


    2 画出下列各角
    30度 150度 180度 95度



    六,按规律填写下列各空
    ①99×99=9801 ②11×11= 121
    999×999=99800 1111×111= 12321
    9999×9999=9998000 11111×1111=1234321
    99999×99999= 11111×11111=
    999999×999999= 111111×111111=


    以上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四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
    检测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试卷设计:田孝忠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计算题(42 分)
    1、口算(12分)
    0×27= 25×3×4= 500×60= 240×3=
    30×6= 35×2×5= 12×30= 900÷3=
    24×5= 19+12+38= 1000-667= 4×12=

    2、列竖式计算:(12分)
    114×27= 406×25= 460×14=





    3、用简便方法计算:(要写计算过程。)(18分)
    25×125×4×8 37×28+37×2 (20+8)×125



    173+428+27 38×101 44×25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一条直线长5米。( )
    2、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
    3、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 )
    4、0°的角和360°的角一样大。( )
    5、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三)填空。(24分)
    1、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面积是720000㎡,画线的数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万
    2、四百万八千零九十写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是( )万。
    3、用3、2、1、0、0这五个数字。
    (1)写出一个五位数,要每个“0”都读的是( );
    (2)写出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
    这个数读作: 。
    4、千万位的左边的一位是( )位,右边一位是( )位。
    5、一百万是十万的( )倍,是一万的( )倍。
    6、周角是( )度,平角是( )度,直角是( )度。
    7、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一点可以画( )直线。
    8、4×92+4×8=□×(□+□)
    9、(a×b)×c=a×(b×c)表示( )律。
    10、6时分针和时针是( )角,9时是( )角。

    (四)操作题:(8分)
    1、画一个60°的角。 2、过A点画直线的平行线。
    ·A





    3、画一个140°的角。 4、过O点画直线的垂线。

    · O



    (五)列式解答。(21分)
    1、列式计算:(6分)
    ⑴、23个837是多少?


    ⑵、756的12倍是多少?



    2、解决问题:(15分)
    ⑴、小明平均每分打120个字,打字30分钟,他能打完3000字吗?




    ⑵、一块玉米地长25米,宽是17米,如果每平方米收玉米40千克,这块玉米地能收多少千克玉米?




    ⑶、一套西服480元,一件衬衫120元,买25套西服和25件衬衫一共要花多少钱?

    附加题
    (一)列式解答:(5分)
    教室里有很多桌子,都整齐地排列着,每列桌子数相等,每排的桌子数相等,小秋的桌从前面数第3张,从后面数第4张,他的左边有3张,右边有1张,小秋的教室一共有多少张。




    (二)、填空(5分)
    ⑴、按规律写数。
    6、5、10、9 、14、13、(   )、(   )。
    5、10、17、26、(   )、(   )、(   )。

    ⑵、有4个同学见了面,每2人都握一次手,一共握了( )次。
    “你真了不起!你是数学智多星,多么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你。做完可要认真、细心和反复检查呀!”


    第八单元 统计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元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所表示的意义
    (2)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个特点。
    (3) 能根据数据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三、单元教学重点 :
    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
    四、 培优辅差:




    五、 教学方法 :
    采用学生感兴趣与生活有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同时在课堂中设立互帮互助的原则,同时对于新课的知识及时采用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并对学生掌握不是很好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理解,练习的 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尽量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形式。
    六、 课时划分 (6课时)
    栽蒜苗 3
    走进网络 1
    单元测评 2

    第 1 课时 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精彩展示
    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1、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 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 板书设计
    栽蒜苗
    六、 教后反思:





    第 2 课时 栽蒜苗(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重点
    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讨论反馈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 精彩展示
    试一试第1题,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第2题,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测评反馈
    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 板书设计:
    栽蒜苗
    六、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栽蒜苗(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反馈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精彩展示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测评反馈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五、板书设计:
    栽蒜苗
    六、教后反思:





    第4课时 走进网络
    教学目的:
    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共同学习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1, 出示挂图,展示我国2002年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部分产量数据,提问:这些数据从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初步的了结网络。
    2, 进行读写练习,读出和写出挂图上的数,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写,互相交换角色进行。
    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3小题,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从网络上查找我国近五年来交通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情况。
    2,全班交流你家乡到北京的距离,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3,根据这些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1,全班交流家里电器和通信器材拥有的情况,进行整理,感受生活得变化。
    2,生从书上插图中获取信息,算一算,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据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国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说说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来全国造林多少公顷,编制成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分组活动,每小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调查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统计图表,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五、 课堂小结
    六、 板书设计
    走进网络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七、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单元检测

    一、动动脑筋,快乐填一填。(14分)
    1.把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制成统计( )或统计( )。
    2.( )统计图可以形象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见数量的变化情况。
    3.为了清楚地表示出2010年渭河水位的变化趋势,应该绘制( )统计图。
    4.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是先在格子图中( ),然后把点用( )顺次连接起来。。
    5.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厘米表示500米,那么( )厘米可以表示2000米。更多免费试卷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6.条形统计图可以分为(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7.折线统计图可以分为(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二、下面是张大爷生病住院一段时间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15分)

    1、张大爷每隔________小时量一次体温。
    2、张大爷体温下降最快的是______时到_____时,体温上升最快的是_______时到______时。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三、下面是光明小学四年级(1)班第八单元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图。(17分)

    光明小学四年级(1)班第八单元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图


    1、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

    2、哪个成绩段的人数最多,有多少人?

    3、哪个成绩段的人数最少,有多少人?


    4、你认为他们这次的成绩怎么样?谈谈你的看法?


    四、下面是四年级四个班人数情况统计图。(27分)






    1、( )班女生人数最多,( )班男生人数最多。
    2、( )班人数最多,( )班人数最少。
    3、( )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大,( )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少。
    4、把四年级学生人数填入下表。

    班级
    人数
    性别
    四(1)
    四(1)
    四(1)
    四(1)
    合计
    女生





    男生





    总计






    五、下面是新华图书馆双休日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表。(27分)


    文艺类
    旅游类
    科技类
    生活类
    星期六
    90
    187
    180
    169
    星期日
    145
    152
    160
    199
    请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华图书馆双休日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图




    1、周六借阅( )图书的最多,( )图书的最少。
    2、周日借阅( )图书的最多,( )图书的最少。
    3、星期( )借阅( )图书是( )图书的2倍。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至少两个并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
    一、复习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查漏补缺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加强学生的记忆,深化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理性的认识上来。2、灵活解题,提高综合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复习、练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找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解题规律,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应用数学能力。3、在复习、练习过程当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数感和数学思维的梳理和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4、养成学生认真做题、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图形与几何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  
    4、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合理安排)
    三、复习目标:
    1.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改写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能正确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四、复习重难点
    1、乘、除法的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和应用。
    2、对角的度量和平行、垂直的认识。
    3、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五、复习措施:
    1、按总复习单元的顺序进行知识方块分类的疏理性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逐单元、有重点进行复习。
    提纲挈领式的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采用“看、读、想、练、说、评”的方法进行复习。看,看课文中有关运算方法、算理的词句。读,读这些词句,做到对本单元心中有数。想,通过自我反思,自查这个单元有些什么困难,及时提出,解决。练,通过作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做到巩固知识。说,对于练习中有关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思维过程说出来,理清思路。评,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加深对题的印象。
    3、抓薄弱环节,进行集中练习。
    针对逐单元复习中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内容,采用多练精讲的策略,使学生做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多练精讲中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选择性做综合试卷,形成综合处理能力。
    用做综合试卷的方法,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不足,采取个别有针对性的复习。
    5、抓住个别落后生,采取一对一的复习。
    抓住落后面较大,在逐一复习和集中复习效果不好的个别学生,采取一对一式的复习。让落后生也能跟上步伐,巩固知识,缩小落后面。
    通过以上多种复习手段,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六、课时安排
    多位数的认识 3课时
    乘法和除法 3课时
    空间与图形 2课时
    统计 1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大数的认识复习(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第二课时 大数的认识复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第三课时:复习多位数的认识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难点: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2005年,某省的小学在校人数是九万六千八百零三人,写作( ),该省这一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四十二亿零六千八百三十元,写作( )。
    2.用“四舍五入”法改写下面各数。
    2830750000≈( )亿 649086≈( )万
    3.在○内填上“>”、“<”或“=”。
    685439100○97325601 51986720○52001340
    4.一辆小汽车每小时可行驶110千米,它的速度可记作( )。
    5.两个因数的积是936,其中一个因数是12,如果把因数12改成1200,这时积是( )。
    6.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要1分钟,烧开水要8分钟,洗茶杯要1分钟, 拿茶叶要1分钟, 沏茶1分钟, 客人喝上茶最少要等( )分钟。
    7.20403000600读作(                  ),最高位是(    ),其中“4”表示(  )个(    )。
    二、判断题
    1.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
    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可能是三位数。                (     )
    4.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
    5.比最大的八位数多1的数是一千万。                (    )


    第四课时:复习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生交流、汇报、补充。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2)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4——8
    补充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5×43 3276 ÷84 54×69
    2、小林家的果园今年收了310千克梨,收的苹果是梨的19倍,大约收了多少千克苹果?
    3、一辆长途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4、四年级同学组织去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春游,共278人,每辆车有43个座位,如果保证每人一个座位,大约需要包几辆车?

    第五课时:复习乘法和除法练习(1)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写出得数。
    50×70= 40×30= 25×40= 160×3=
    60×40= 200×7= 12×30= 22×4=
    25×20= 48×20= 300×5= 180×5=
    18×3= 60×6= 35×4= 72×2=
    15×30= 17×40= 190×3= 95×4=
    185×4≈ 154×28≈ 592×21≈ 108×34≈
    252×19≈ 313×32≈ 612×19≈ 710×38≈
    二、我会填。
    (1)70的14倍是( ),106与80相乘,积是( )。
    (2)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的积是( )。
    (3)飞机每小时飞行850千米,4小时可飞行( )千米。
    (4)新城小学在校学生人数1068人,大约是( )人。
    刘老师身高169厘米,大约是( )厘米。
    (5)一只驼鸟奔跑的速度每小时58千米,可写作( )。
    小东在校运会“100米跑”中,跑出每秒8米的好成绩,写作( )。
    (6)85×25的积是( )位数。125×80积的末尾有( )个0。
    (7)在 里填小“>”“<”或“=”。
    180×5 190×6 460×30 46×300
    三、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根据75×40=30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8分)
    150×40= 75×200= 25×40=
    2.笔算(18分)
    306×24= 703×50= 260×14=
    480×70= 65×390= 42×102=
    四、让我来解答:
    (1)一士多店平均每天售出饮料350支,这个月(按31天计算)共售出饮料多少支?
    (2)小东从家走到学校要20分钟,他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小东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3)小华跑步的速度是5米/秒,他2分钟能跑多少米?
    (4)张大伯把一车蔬菜送到菜市场,去时的速度40千米/时,用了3小时送到,返回时只用了2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5)打字员小芳每分钟大约打75个字,她打一篇文稿刚好用了40分钟,这篇文稿大约有多少字?




    第六课时:复习乘法和除法练习(2)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写得数。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270里面有90个30。 ( )
    2.408÷68的商是一位数。 ( )
    3.甲数除以乙数 商15;如果甲数和乙数都扩大3倍,商就是45。( )
    4.用100元钱最多可以买3颗篮球。 ( )
    5.1520÷50=30……2 ( )
    三、用心选一选。
    1.被除数除以10,除数( ),商才能不变。
    A.乘以10 B.除以10 C.不变
    2.根据42÷7=6可以知道 84÷14=( )。
    A.6 B.12 C.60
    3.60×□<492,□里最大能填( )。
    A.7 B.8 C.9
    4.□46÷73,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 )。
    A.5 B.7 C.9
    5.爷爷今年91岁,小丽今年13岁,爷爷的年龄是小丽的( )倍。
    A.5 B.6 C.7
    四、用竖式计算。
    215÷36= 318÷53= 196÷28=
    五、解决问题。
    1.金鸻(héng)鸟迁徒时,途中可以不停留飞行40小时达3600千米,被称为鸟类中的“马拉松”冠军,它每小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2.“国庆”节四(1)班的同学去郊游,王老师一共给他们照了216张照片。 一盒胶卷能照36张照片,王老师用了几盒胶卷?
    3.小东看一本故事书,12天看了84页,照这样计算,小东23天一共能看多少页?


    第七课时: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交流汇报补充。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出题进行判断。
    A、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B、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2)用三角板拼角
    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
    65度、100度、155度、
    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用量角器画角,互相检查。
    5)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出示第119页的第12题。
    四边形 
    四边相等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 
    √ 
    √ 
     
    √ 
    √ 
    长方形 
     
    √ 
     
    √ 
    √ 
    平行四边形 
     
    √ 
     
    √ 
     
    梯形 
     
     
    √ 
     
     
    1)学生完成上图。
    2)请学生根据上表中答案分类。
    4、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标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再画出对应的高。 
    5、有长方形纸做一个梯形,并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6、完成第123页练习二十一的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第八课时:复习空间与图形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重难点: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 )。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 )。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 )线段最短。
    4.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做一条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 )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和是( )。(填度数)
    6.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有4条垂线,这4条垂线之间的关系是( )。
    7.长方形相邻的两边是( )的,相对的两边是( )的。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
    1.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
    2.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
    3.过直线L外一点A,画直线L的平行线能画4条。( )
    4.当梯形的两腰相等时,这个梯形叫等腰梯形。 ( )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三、我会按要求做一做。
    1.在互相平行的直线下画○,在互相垂直的直线下面画△。



    ( ) ( ) ( ) ( ) ( ) ( )
    2.在对称的图形下面画○,不对称的图形画△。

    ( ) ( ) ( ) ( ) ( ) ( )
    四、按要求做一做。
    1.用量角器画角。
    65° 120° 40°
    2.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 )个 ( )个 ( )个

    五、动手画一画。
    1.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画出下面图形底边上的高。




    第九课时:复习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图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4、估算
    297×3 789×4 5392÷9
    5、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6、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
    7、、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8、、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第十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重难点:提高实际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20403000600读作(                  ),最高位是(    ),其中“4”表示(  )个(    )。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        )有关系。
    3、计算42  375 时可以先把42看作(    )试商,商(    ),余数是(     )。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叫做梯形。
    5、272里面含有(     )个68,37的(    )倍是444。
    6、在○填上“<”、“>”或“=”。
    23561890    2456189               450÷9     45÷9     
    1080000     108万                 20×30     50
    6、5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一个(    )角。
    7、一列火车有29节车厢,每节车厢可以装82吨货物,这列火车大约可载货物(     )吨。
    8、□72÷58的商是一位数,□里最大能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那么□里最小能填(    )。
    二、判断题(在括号里写“√”或“╳”)
    1、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
    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可能是三位数。                (     )
    4、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
    5、比最大的八位数多1的数是一千万。                  (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在8和9中间添(     )个0,这个数才能成为八亿零九万。
       A.6             B.7             C.8
    2、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它的周长是(     )。
       A.变长          B.不变          C.变短
    3、数一数,右图中一共有(     )个梯形。
       A.三            B.四             C.五
    4、640×50的积等于(     )。
       A.320×10        B.800×40       C.640×5
    5、王老师有72元钱,他买24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      )本。
       A.5              B.4             C.3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130×5=       2×380=        540÷3=         240÷40=
    7+3×6=      90×9×0=      77÷11=         50×6=
    2、用竖式计算。
    118÷16=                              393÷25=
    460×25=                              308×52=
    五、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旋坊小学四年级同学给印度洋的海啸灾区捐款情况统计表
    人金额
    3元以下
    4-6元
    7-9元
    10元以上
    四年1班
    12
    18
    9
    6
    四年2班
    15
    17
    8
    5

       (1)根据统计表完成上面的统计图。
    (2)四(1)班在_______的钱数捐得最多,这个级一共有_______人。
       (3)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
    六、解决问题。
    1、肖逸学校的同学们和西藏小朋友“手拉手”,给西藏小学捐书360套,每套20本。如果每人只读一本书,这些书可以满足6000人同时阅读吗?
    2、3箱苹果共计135元。照这样计算。买12箱苹果共需多少元?
    3、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6分,他的速度大约是125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千米?
    4、学校开展环保活动,有四个小组收集了768节废电池,每个小组有8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相关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共123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共6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PAGEREF,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具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共23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创设,揭示课题,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感受一亿的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