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课时作业
展开一、基础巩固
1.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目前的黄赤交角约23.5°
B.图中a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的度数即是极圈的度数
(2)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太阳终年直射北回归线
B.二分日、二至日日期不变
C.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增多
D.中纬度地区不会有四季更替现象
2. 2019年国庆节期间,全国人民在祝福伟大祖国的同时也在享受国庆假期带来的快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在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A.a→b之间B.c→d之间C.b→c之间D.d→e之间
(2)太阳直射点从a→b→c→d→e运动的周期是( )
A.365日5时48分46秒B.365日6时9分10秒
C.23时56分D.29天
3.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图示最可能表示大寒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的是( )
A.a
B.b
C.c
D.d
(2)图示中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北极圈上有极昼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图最有可能表示秋分光照图的是( )
A.
B.
C.
D.
(2)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
5.读太阳光照图和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图甲中A,B,C,D四点的自转角速度与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
(2)计算图甲中A,D两点以及太原市(38°N,112°E)的地方时。
(3)图甲所示日期在图乙中对应的位置和节气名称分别是什么?
(4)简述从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春节(1月25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二、素养提升
6.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①位置时( )
A.江南种植水稻B.华北收摘棉花
C.东北天寒地冻D.华南秋雨绵绵
(2)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①到②先加快后减慢B.②到③逐渐加快
C.③到④先减慢后加快D.④到①逐渐加快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B.
C.D.
7.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地球赤道的延伸面)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日地距离相同
C.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D.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黄经0°起,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见下图)。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共12个;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共12个。“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统称二十四节气。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霜降大致对应的黄经度数是( )
A.60°
B.240°
C.150°
D.210°
(2)关于二十四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冬至
B.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一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C.“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较强
D.二分、二至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
9.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此时的日期是 月 日前后,该节气是北半球的 。
(2)写出图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ME为晨昏线中的 线。
(3)图1所示情形出现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的 (填写数码)处。我国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正运行在 之间。
(4)当太阳直射点由图2中③处移向④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情况为 。
(5)图1中此时E点的地方时是 ,D点地方时是 。
(6)A点的昼长是 时,日落时间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D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轨道面叫作黄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目前约23.5°,图中b为黄赤交角,A正确,B、C错误;黄赤交角的度数即是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D错误。(2)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就没有了二分日、二至日,A、B错误;全球无极昼、极夜地区,C错误;中纬度地区不会有四季更替现象,D正确。
【点评】黄赤交角,又名黄道交角、黄赤大距,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2.【答案】(1)B
(2)A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我国国庆节是10月1日,处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即位于图中c→d之间。B正确。(2)太阳直射点从a→b→c→d→e的运动属于一次完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A正确;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B错误;23时56分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C错误;29天不属于地球自转或公转的任何周期,D错误。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3.【答案】(1)C
(2)A
【考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二十四节气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可判断丙为冬至,大寒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因此可能位于c位置。C正确。(2)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时为冬至日或夏至日。根据上题,丙为冬至日,则甲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北极圈上有极昼现象,A正确。
【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则相反。注意:极圈以内除外。
(2)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则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则相反。
4.【答案】(1)C
(2)D
【考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节气为北半球的秋分,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图示四图中,只有C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C正确。(2)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小雪到惊蛰期间,地球经过近日点,其速度先逐渐变快,近日点时(1月初)最快,1月初过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正确。
【点评】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5.【答案】(1)角速度:A=B=C=D;线速度:C>B>D>A
(2)A点地方时为9:00,D点地方时为3:00,太原市地方时为4:28
(3)①;夏至
(4)先变快,后变慢
【考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第(1)题,除了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故角速度:A=B=C=D。图甲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越靠近极点纬度越高。据图可知,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C、B、D、A。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故线速度:C>B>D>A。第(2)题,据所学知识可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00,A点在6:00所在经线东侧且经度相差45°,故A点地方时为9:00;D点在6:00所在经线西侧且经度相差45°,故D点地方时为3:00。据图可知,D点经度为90°E,地方时为3:00,太原市与D点经度相差22°,时间相差1小时28分,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计算可得,太原市地方时为4:28。第(3)题,据图甲可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说明为北半球,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节气为夏至,夏至对应图乙中的①。第(4)题,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从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春节(1月25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快,后变慢。
【点评】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6.【答案】(1)A
(2)B
(3)B
【考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①时,应是春分过后,大概是4月份,正值江南种植水稻季节,A正确。华北地区主要在秋季收摘棉花,B错误。4月已进入春季,东北不会天寒地冻,C错误。秋雨绵绵出现在秋季,D错误。(2)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所以,图中地球公转速度①到②先减慢后加快,②到③逐渐加快,③到④先加快后减慢,④到①逐渐减慢,B正确。(3)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A项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A错误。B项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判断此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B正确。C项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判断此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C错误。D项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可判断此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D错误。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7.【答案】(1)D
(2)C
【考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丁位于春分点和夏至点之间,且靠近夏至点,时间可能为6月初,D正确。(2)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甲更接近1月初,所以公转速度更快,A错误;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甲更接近1月初,日地距离更近,B错误;甲、乙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C正确;甲、乙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错误。
【点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4、冬至指向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8.【答案】(1)D
(2)C
【考点】二十四节气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霜降是秋分后的第二个节气,位于秋分后30°,对应的黄经度数为210°,D正确。(2)“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说明太阳直射点位置位于最北,白昼最长,为夏至;由材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可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南方地区指导意义不大;大暑节气出现在7月下旬,“大暑不热”说明阴雨天多,登陆我国的夏季风较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C正确。
【点评】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9.【答案】(1)12;22;冬至
(2)23.5°S;90°E;晨
(3)④;③和④
(4)越来越快
(5)6:00;15:00
(6)18;21:00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中心极点为南极点。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由此推断,图1此时的节气是北半球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第(2)题,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图1所示日期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度为23.5°S;图1显示,90°W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应为0:00(或24:00),则12:00所在经线应为90°E,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90°E。由于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ME上各点即将进入白天,因此ME为晨线。第(3)题,根据图2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判断,①表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表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表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表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图1所示日期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的④处。我国国庆节为10月1日,这一天位于秋分日(③)与冬至日(④)之间,因此太阳直射点正运行在③和④之间。第(4)题,根据图2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判断,③表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表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点由图2中的③处移向④处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离近日点(1月初)越来越近,因此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情况为越来越快。第(5)题,图1显示,E点为赤道与晨线的交点,地方时应为6:00。该俯视图中经度被经线等分为8等份,每等份跨经度45°,即3小时,图中D点位于E点以东135°,即D点地方时比E点早9小时,因此地方时是15:00。第(6)题,图1显示,A点此时正值日出,地方时为3:00,由此推算,A点的昼长是(12-3)×2=18时,日落时间是21:00。
【点评】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同步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达标测试,共7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2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2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湘教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拍摄地点可能位于,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