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2角的认识 |青岛版(五年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025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2角的认识 |青岛版(五年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025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数学三年级下册五 繁忙的工地——线和角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下册五 繁忙的工地——线和角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角的度量,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经历度量角的整个过程,发展学生找信息、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认识量角器,知道它的作用,掌握角的计量单位和符号,感受1度角的大小,能读出角的度数,学会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3、感受数学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展示、交流、质疑、辩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及符号,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统一计量单位,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纸、1度角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角。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工地看一看,看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学生找到角。
师:你发现了角,指一指角在哪里?
师:刚才,同学们眼睛真亮,发现了这是角,这也是角,这也是角。师指一平角,问一平角:这是角吗?
引导学生认识这也是角,以后我们就能认识它了。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情境,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2、复习角的知识,导入角的测量。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想一想,你们学过角的哪些知识?
学生有可能回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分锐角、钝角、直角。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我们说,角的大小与它的张口有关,现在请大家以胳膊肘为顶点,以大臂和小臂为边,模拟一下这些角的开口情况好不好?
学生模拟角的张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用胳膊肘做顶点,大臂和小臂做角的两条边模拟角的张口情况,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增强学数学的热情,也为后面探究角的准确大小奠定基础。】
二、角的度量
1、用三角板测量角
师:通过模拟这些角的张口情况,我们体会了它们的大小,但是它们到底有多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大?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测量”。
师追问:用什么来量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有可能说出用量角器,也有可能回答用半圆尺,也有可能回答用三角板。
师:三角板上有大大小小的角,或许有用,那么用三角板上的角怎么来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拿三角板中的一个角对上去,比一比,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我们选定的角。
师:比一比,看看它的张口有多大。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选一个角来试一试好不好?
选出角一,让学生拿出一号学习单,同桌两个一起用三角板进行测量角的大小。
请三对同桌上台展示量的结果。
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1)用这个角量,我发现角1比这个角的几倍大得多,
(2)我们用这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个角的几倍大一些。
(3)我们用这两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两个角的和要小一些。
(4)我们用这两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两个角的和还多一些。
等等。
师询问:刚才他们测量的是同一个角1,怎么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他们选的角都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追问:我听明白了,他们选的标准不同,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标准不统一,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选同一个角做标准。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给大家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都用这个标准来量对不对?选哪个角好呢?能量角1,还能量比角1大的,还能量比角1小的。
学生选三角板中的一个角。
师:如果我要量的角比选的标准角还要小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选再小一点的那个角。
师追问:如果我量的角比这个角还小怎么办?
生:可以选一个再小的角做标准。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一说到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立刻会想到三角板上的角测量,课堂就顺着学生的意愿上下去,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进行测量,在测量中,学生会遇到测量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测量结果不相同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统一测量标准、统一度量工具的欲望。】
3、认识一度的角,统一测量标准。
师:既然标准大了,我们可以选一个小一点的角做标准,那如果量的角比标准还要小怎么办?就得选更小的角做标准,还真是这样,国际上真就选了一个小小角做为量角的标准,它是1度的角。
教师把1度角贴黑板上,并板书1度。
学生打开信封拿到一度角的资料,认真地感受1度角,并谈感受。
4、用1度的角量角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度的角这么小,怎么来量角呢?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有可能回答:只要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就可以。
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指出,量角时要先确定1度角做标准,然后再看里里面包含多少个这样的1度角。
出示角,师:想一想,量角,1度角做标准,怎样知道这个角有多大?
引导学生说出,需要看这个角里面包含多个少1度角。
出示5度、10度的角,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里面包含了5个1度的角,所以是5度,角里面包含了10个1度的角,所以是10度。
师出示120度的角,引导学生质疑:太密了,数不清楚。
师生一起用做标记的方法来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做标记也太麻烦了。
师:数学就是把问题变简单的一门学科,数学上有这样一种工具可以帮我们解决困难。
从而引出量角器这一工具。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在确定1度的角做为量角的标准后,再看看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这个角就是多少度,强化这种方法,为后面认识量角器,学习量角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5、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对大家来说是个新工具,要更好地利用它,就得先了解它。
出示学习提示,①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到量角器上找到1度的角。
指导学生对照屏幕,仔细学习手中的量角器,在小组里介绍量角器,小组长做好分工,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前介绍量角器。
展示时,学生有可能找不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辩驳、补充,师生共同寻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
出示课件回顾,中心相当于1度角的顶点,所有的一度角都是顶点连过去的,课件演示原来的样子,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都是一度,分的份数太多了,这些边连在一起,看起来太费劲了,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把中间部分去掉,标上刻度,再去掉,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量角器了。(学生有可能提问:为什么要设计两圈刻度?教师引导:等一会大家就感受到两圈刻度的方便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并演示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度角,在此基础上,说明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量角器,使学生体会到:量角器实质上是1度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充分认识了量角器,并知道了量角器的产生,对学生后面学习使用量角器量角时,为什么需要点跟点对齐,线和线对齐打下了基础。同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寻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并进行提问、辩驳、补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6、用量角器量角
师: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量角器,而且知识了量角器的产生,现在想不想自己测量一个角度试试?(1)引导学生试着用量角器量二号学习单上的角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测量过程,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心要跟角的顶点对齐?为什么角的一条边要跟零刻度线对齐?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有40度和140度,为什么要读40度?等等。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辩驳、补充,学生有可能说,只有点对齐,才能找到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只有一条边和零刻度线对齐,才不用再去减一减。从0刻度开始读,另一条边对应多少度就读多少度就行,这样更方便,而从180度开始读,还需要再去减一减,太麻烦。
等等,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或提问题的次序与上面不同,只要学生能互相辩驳、补充就可以,最后,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要知道角2的度数,只要看看它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就行,从0度开始和从180度开始都可以得到角2里面包含40个1度角,哪个方法更简单?
引导学生对比择优:从0度开始更简单,因为从180度开始还要减一减,容易出错。
从而指导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来量角。
(2)课件出示量角微课,在学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更系统、清晰地学习怎样量角。
(3)出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口诀:点重合,线重合,看零线,读度数,指导学生进行记忆。
(4)师出示不同开口的角,指导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指出两圈刻度的意义,学生回答:为方便测量开口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为什么量角器上要有两圈刻度?为什么量角时要点对齐,线对齐,为什么不读从180度开始的刻度?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鼓励学生尝试自学,展示,交流,提问,辩驳,是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成了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样更容易启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量角,更容易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加深对量角器的了解,从而能灵活使用量角器。】
三、巩固练习:
1、测一测:测量角3的大小,学生交流,订正。
2、用一用:任选一个三角板,测量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了哪些知识,一起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从知识、方法、情感上引导学生回顾,培养反思习惯,促进今后更好的学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三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七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激趣,结合生活,操作实践,全课总结,课堂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三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案,共4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