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下册十 奥运在我心中---总复习教案及反思
展开
教学内容
2 复习和整理长度单位
教材第 108 ~109 页,复习和整理长度单位。
教学提示
在教学时可分这样几步进行:首先是整体感知图中故事情节;接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阅读并理解信息牌以及人物对话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顺序,以情境图为依托,对长度单位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时结合情境图,把对话后面所包含的知识进行充分地挖掘,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 就此问题进行展开讨论,老师根据情况进行引导、点拨和提示,及时通过综合练习中相对应 的题目,进行巩固和应用,既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注意练习的效率,对应学生中出现的 错误,教师要及时了解错误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订正,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复习效 果。在复习时,教师还要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教学中发现的学生掌握得不牢固 的地方要重点复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数、画、量、算探究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 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
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表象为目标,实 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知识的系统及应用
教学难点:复习和整理的方法,长度单位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在看台部分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今天我们复习整理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板书课题,请看情境图)
2、找信息:你找到关于长度单位的信息了吗?
生:学校的跳高纪录是 110 厘米,4103 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 2 厘米
生:这个小朋友推铅球的成绩是 15 米生:2205 号运动员每天坚持跑步 1 千米
3、提出问题: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4103 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生:图上小朋友的跳高成绩是多少分米? 生:……
4、老师的问题是这些长度按照从大到小的规律排列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再一次回到“奥运”情境图,找信息——提问题,这里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说不到,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引导:我有这样的问题你会解决吗?给学生一个榜样,学生就会成 为两个、三个……
(二)探究新知:
1、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生:mm,cm,dm,m,km。
2、它们之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生:1 厘米=10 毫米
生:1 分米=10 厘米生:1 米=100 厘米。
3、小组内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生:学校的跳高纪录是 110 厘米,4103 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 2 厘米
生:这个小朋友推铅球的成绩是 15 米生:2205 号运动员每天坚持跑步 1 千米
3、提出问题: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4103 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生:图上小朋友的推铅球成绩是多少分米? 生:……
4、老师的问题是这些长度按照从大到小的规律排列是怎样的?
(1)1 米=10 分米,15 米=150 分米,
(2)1 千米=1000 米
(3)110+2=112 厘米
(4)1 千米>15 米>112 厘米>110 厘米
5、总结:长度单位之间一定要注意互相转化
设计意图:本学期学的长度单位有三个:千米、分米、毫米,在复习这三个新的单位的同时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进行,引导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关键, 使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么多的信息,让我们先来解决看台上蕴含的数学问题吧!孩子们的知识是凌乱的,是没有规律的,教师这样帮助孩子们一点一点的回忆,一层一层地积累,知识间的融合,互通都有了很好的体现。
巩固练习:
(1)5 千米=( )米 3000 米=( )千米 8 分米=( )厘米60 分米=( )米 ( )毫米=3 厘米 ( )分米=9 米
( )米=8 千米 ( )米=70 分米 7 厘米=( )毫米单位间的互相转化,学生多说自己的理由。
(2)画一条 5 厘米的线段。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答案:5 千米=(5000)米 3000 米=(3)千米 8 分米=( 80 )厘米60 分米=( 6)米 (30)毫米=3 厘米 ( 90)分米=9 米
(8000)米=8 千米 (7)米=70 分米 7 厘米=(70)毫米
(2) 画线段略。
设计意图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是学生的难点,也是孩子们经常出错的地方,主要是孩子们的关于测量的生活经验太少了,导致学生理解起长度的大小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单位 换算时,一定坚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1 米=100 厘米,5 米=500 厘米或 1 米=10 分米,70 分米=7 米。
(四)达标反馈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
(2) 我的手掌的长度大约是 1( )。
(3) 粉笔盒的高度大约是 1( )。
(4 我家离学校大约有 3( )。
(5) 课桌的高度大约是 1( )。
(6) 金鱼的身长大约有 1( )。
(7) 青蛙一次大约能跳 7( )。
答案:毫米,分米,分米,千米,米,分米,分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厘米、分米、米、千米。
生:我 1 米=100 厘米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 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 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一、我会长度计算
(1)3 千米-( )米=1000 米
(2)36 毫米+54 毫米=( | )毫米=( | )厘米 |
(3)5 千米=2000 米+(
(4)1 分米-5 厘米=( | )米
)厘米=( |
)毫米 |
二、把下面的每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2 dm 、2 m 、2 mm、2 ㎞、2 cm
( )﹥( )﹥( )﹥( )﹥( )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 教室的门高大约 2( )
(2) 橡皮的厚度大约 4( )
(3) 我步行 15 分钟大约行 1( )
四、有 19 米布,如果每 2 米做一条床单,最多可以做多少条床单?还剩多少米布?
五、长颈鹿身高 610 厘米,大象比长颈鹿矮 370 厘米,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答案:一、我会长度计算
(1)2000(2)90,9。(3)3000(4)5,50。
二、( 2 ㎞ )﹥(2 m )﹥(2 dm )﹥(2 cm )﹥(2 mm ) 三、米,毫米,千米。
四、19÷2=9(条)……1(米)答:最多可以做 9 条床单,还剩 1 米布。
五、610-370=240(厘米)答:大象的身高是 240 厘米。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1000 10 10 10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Km m dm cm mm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最早的奥运会项目——短跑
公元前 776 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只比赛一个项目,这就是短
跑。当时的赛程是一圈,长度为 192.27 米,。比赛十分简单,不计时间,也不计名次,谁第一个跑到终点就算获胜。担任裁判的都是贵族,他们手持皮鞭,谁要是抢跑犯规,就要遭到 一顿无情的鞭打。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中心小学 胡金凤
案例背景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的解读了“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 课堂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要进行价值引导,怎样才是
有效生成呢? 片段一:
师: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吧(看大屏幕) 生:钟表
师:真棒!我还有钟表的图片呢?想看吗?
(学生一片雀跃)
师: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钟表的外形真可爱,
生:我喜欢外形是房子的那个生……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了,可是……) 师:(我灵机一动)你发现他们都有什么呢?生:他们上面都有数字
生:他们都有时针和分针
师:(出示表盘)这是一个表盘,,我们一块把你的发现填上去。
【评析】学会倾听,即时应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课中捕捉 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在 上片段中,我问完“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之后,发现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于是我便急中生智,问了下一个问题,“你发现他们都有什么呢?”,通过这样一补充,课堂才能继续下去,所以,上完这节课我深刻的反思到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 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往作用,推进 教学进程。
片段二: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原有 85 个西瓜,第一次运走了 40 个,第二次运走了 26 个,还剩下多少个西瓜?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
生:85-40-26 生:85-26-40
(这时学生没有举手回答的了)
师:在另一个班级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这样的: 40+26=66(个)
85-66=19(个)
下面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个解答行吗?并说说这样算的理由。
【评析】学会等待,弹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的生成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我以其他人的解答方法出现学生没有想到的解答方法,便以此为契机,生成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学生一开始很迷惑,讨论了一会儿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
片段三: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比赛,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项比赛,就是争夺老师手里的小红旗。比赛规则很简单,我喊一声“开始”,大家就跑到讲台上来抢,先抢到小红旗的为胜利者,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好象不怎么积极,从表情上看得出,他们觉得这似乎不怎么公平;而教室前排的学生则有很强的积极性,纷纷跃跃欲试)
师(故意稍稍停顿):大家真的准备好了么?那老师可要喊“开始”了!
(前排的学生已经准备好来抢夺小红旗,这时候后排的几名学生举手了,他们有话要说。)
生 1:老师,这比赛没意思。
生 2(愤愤不平):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惊讶状):怎么不公平?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 2:因为前面同学距离红旗很近,我们后面的同学离的太远,我们肯定抢不到, 所以这不公平。
师(面向全体学生):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生:有道理。
师:是啊,这样做确实对这位同学不公平,那这样吧,(教师拿着小红旗走到后排那位同学身边)我就站在这里,咱们再开始抢,这样公平了吧!
生:不公平!
师:哦,还是不公平,老师发现了,距离这位同学近一些,距离其他同学就远了。那该怎么设计这个比赛更好一些呢?
(学生开始思考,很快有同学举手了。)
生 3: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全体同学站成圆圈,把小红旗插在中间,这样做就公
平了。
生 4:对,我也这样想的。
( 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此时教师出示课件,小朋友围成圆形,中间插着一面小红旗。)
师:我们把小红旗插在圆的中心点上,我们可以把这个点叫做什么? 生:圆心。
师:那为什么这样比赛就公平呢?
生 5:因为小红旗和大家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真的是这样的?那怎么验证一下这种想法呢?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开始找圆心,并且利用各种方法来验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否相等。)
【评析】游戏穿插,促进生成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学前已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教师通
过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得知:学生并非对圆形及其特点一无所知,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对圆形的初步了解,所以对圆的认识是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 教师并没有急于进行让学生折纸找圆心、观察折痕等学习活动,而是设计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游戏“争夺小红旗”,从而勾起学生对圆的已有认识:即圆中心的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对这一概念的口语表述学生几乎是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做到的,因为生活已经使孩子们掌握了这一最基本的常识,而教师所要求学生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验证这一生活经验的正确性。“争夺小红旗”这一游戏的安排,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猜测、观察、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标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 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数学的新起点。
总之课堂有效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拥有教 育智慧的教师是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以种开放的心态,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 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 展。
青岛版 (六三制)二年级下册五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二年级下册五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教案设计,共2页。
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二年级下册七 爱心行动——图形与拼组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二年级下册七 爱心行动——图形与拼组教学设计,共3页。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一年级下册《总复习10-3 钟表和长度单位》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一年级下册《总复习10-3 钟表和长度单位》教案教学设计,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