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展开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课
教学提示
精设练习,引导巧练。练习内容分层,层层递进;练习形式多样,帮助学生分析知识、 总结方法、渗透思想,使学生练中巩固,练中拓展,发挥练习课的最大值。既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又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 念,能正确、快速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运用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总结”,并意识到“合作,交流,探索,总结”的重要性,今后能自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从复杂的中实际问题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最后轻松解决问
题。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正确进行分析与对比,熟练将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作业纸每小组 3 张
教学过程
A、爸爸的爸爸
舅舅
B、最大
公倍数
妈妈的兄弟
爷爷
爸爸的妈妈
阿姨
最小
公因数
(一)新课导入:连一连导入连一连。(口答完成,区分概念)
问:爸爸的妈妈可以和阿姨相连吗?为什么?(渗透“对应”思想)用数学的话说,爸爸的妈妈和阿姨是不“对应”的,所以不能连。课件出示“对应”思想,问:爸爸的 妈妈对应的谁?
第 2 题这样连同意吗?
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问:最大可以和公倍数相连吗?(不可以)为什么?(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问:最小可以和公因数相连吗?(可以,所有自然数都有因数 1,所以几个数的最小公
因数是 1)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吸引学生兴趣,又渗透“对应”思想,同时引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相关概念,通过第 2 个连线题,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知识。
本环节是有效练习的开始,也可看作有效练习的第 1 个提升。
(二)层次练习:
1.找出 12 和 18 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学生分组完成练习,一部分学生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部分学生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指 2 名同学演板。
集体订正,交流小结:几个数的公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都是它们的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求法”。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相似,因此,本环节设计“分组练习”,避免重复练习,腾出时间进行其他有效练习。
3、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如果我们用字母表示你会填吗?
①a 是 b 的倍数。a 和 b 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②a 和 b 只有公因数 1。a 和 b 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课件出示 3、4 题,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练习,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能直接写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可以直接写。
(2)4 人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方法。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和方法。
分类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提升练习。学生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观察与思考,发现最大公因数 与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五(1)班有男生 24 人,女生 32 人。上体育课时,老师要让男、女生分别排队,并且使每排人数相同。可以排吗?每排最多可排几人?此时男、女生各有几排?
2、有一包糖果,平均分给 5 人或 6 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几块?有一包饼
4 和 5
最大公因数:()
9 和 11
()
6 和 18
()
15 和 30
()
8 和 10
()
最小公倍数:()
()
()
()
()
干,平均给 5 人或 6 人都剩下 3 块,这包饼干至少有几块?
课件出示以上 2 道生活题,说:这 2 题都是来自实际生活,题目很长,看着很难,
其实,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很简单,以上 2 题实际是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清楚到底是求最大公因数还是求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读题分析:每道题实际是求什么?
组内讨论,把结果写下来。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5)4 人一组,每人各选 1 题去解决。(对有困难的同学其他同学帮忙,做完后互相检查,同时指 4 名同学演板)
(6)结合演板快速订正。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我们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变成简单的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 去轻松解决问题。
(四)分析对比,变型深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方面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学生不是单纯地进行解题练习,而是在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1、五(1)班同学不足 50 人,做操时每行站 6 人或 8 人都正好站成整行,这个班应该有几人?
3、爸爸工作 4 天休息 1 天,妈妈工作 3 天休息 1 天,5 月 1 日两人同时休息后,至少过几天两人再次同时休息?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分析:每道题实际是求什么?
小组内交流想法。
全班订正。
(五)全课反思,变型深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分析应用,对比强化。但本环节并不是 上一环节的重复,而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和提高,变型和深化。
你在本课中学会了什么?还有别的收获吗?有哪些遗憾?
送给同学们 2 句话。
a 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只要你用心去探索,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b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让生命树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六)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如果说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课尾的总结是课堂 教学中的升华”。本环节不仅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更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以送给学生两句话为结尾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甲=2×3×5,乙=2×3×7,甲和乙的最大公因数是().
自然数 a 除以自然数 b,商是 15,那么 a 和 b 的最大公因数是().
a 和 b 都是自然数,如果 a 除以 b 商 5 没有余数,那么 a 和 b 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
一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它的最小公倍数.
100 以内能同时被 3 和 7 整除的最大奇数是(),最大偶数是().
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 21,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两个相邻奇数的和是 1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某数除以 3、5、7 时都余 1,这个数最小是()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6 和 42225 和 1584 和 105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 1028 和 1415 和 2014 和 4
答案:1.62.b 3.b a4. 等于 5. 63846.11107.163
8.1069.8152110. 30286028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最大公倍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最小公因数
教学资料包教学资源
一筐梨,2 个 2 个分多 1 个,3 个 3 个分多 2 个,5 个 5 个分多 4 个,这筐梨至少有几个?
王老师把 25 本练习本和 35 块橡皮平均奖给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结果练习本多出 1 本,橡皮却少了 1 块。你能算出得奖的学生最多有几个?
从小明家到学校原来每隔 50 米安装一根电线杆,加上两端的两根一共是 55 根电线杆,现在改成每隔 60 米安装一根电线杆,除两端的两根不用移动外,中途还有多少根不必移动?
答案:1. 如果多一个,则可被 2,3 和 5 整除至少=2×3×5-1=29 个
2.25-1=2435+1=36
24 和 36 最大公因数是 12
3.50×(55-1)=2700(米)
2700÷60=4545-1=44
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第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共4页。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