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1课时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逐点探究(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必备基础]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影响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
①形成: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气温和气流运动情况不同,形成了与纬线平行的不同的气压区域。
②分布eq \b\lc\{\rc\ (\a\vs4\al\c1(赤道低气压带:\a\vs4\al(A),副热带高气压带:B、E,副极地低气压带:C、F,极地高气压带:D、G))
(2)风带
①形成:高低气压带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带状分布的大气水平运动。
②分布eq \b\lc\{\rc\ (\a\vs4\al\c1(H、K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I、L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J、M极地东风带: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②规律:(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eq \a\vs4\al(北),冬季偏eq \a\vs4\al(南)。
[思考启迪]
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该处降水与赤道地区的降水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纬度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形成降水,属于锋面雨;赤道地区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系统思维]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2.图形法记忆气压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的判读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
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是建立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只有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判读技巧]
[常见变式图]
(1)气压带、风带分布极地俯视图
a.极地高气压带b.极地东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盛行西风带 e.副热带高气压带 f.信风带 g.赤道低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分布剖面图
[学科素养]
马纬度是南北纬30°附近的纬度带,这一地区典型的特点是基本无风,缺云少雨。15世纪末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后,殖民主义者蜂拥而至。由于美洲缺乏马匹,大量的马匹被从欧洲经大西洋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当时机械动力驱动的运输船还没有发明出来,大洋航运靠的是风力驱动的帆船。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思考探究]
1.说出除马纬度之外,地球上其他海区的无风带。
提示:赤道海区、南北纬60°海区。
2.思考在其他海域总是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马纬度等海区无风的原因。
提示:在赤道、南北纬30°和60°海区无风是因为它们受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或下沉气流。
[训练评价]
下图是学生用3D打印机制作的北半球大气环流模型。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进一步完善模型的建议,你赞同的是( )
A.气压带的宽度应该画得更细
B.风带的箭头应该统一偏向东侧
C.低纬环流近地面温度更高,环流模型高度应相对更高
D.60°附近来自高纬的冷气流应爬升到暖气流之上
2.运用该模型可以尝试解释的现象是( )
A.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较大
B.北极地区终年气温低
C.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D.中美北纬15°附近出现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气压带的宽度大约为10°左右,不应该画得更细,A错;极地东风带和东北信风带的风向一定要偏向西侧,B错;三个环流圈中低纬环流的近地面气温更高,上升气流更强烈,其高度应相对更高,C对;60°附近来自高纬的冷气流密度大,应在暖气流之下,D错。第2题,赤道地区由于上升气流强劲,多对流雨,降水量大,A对;北极地区气温低主要与纬度有关,与大气环流关系不大,B错;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季风环流影响,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C错;中美北纬15°附近出现热带雨林气候与洋流、地形等有关,与大气环流无关,按照大气环流因素,热带雨林气候只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D错。
切洋葱时洋葱中的大蒜素会散发出来,刺激人的眼睛产生流泪现象,有网友做了如图所示试验,在案板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再切洋葱就不会流泪了。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该试验所利用的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
B.蜡烛处气压高使气流水平扩散
C.切洋葱处垂直气流整体下沉
D.点蜡烛处垂直气压差小于切洋葱处
4.与该试验中气压形成原理一致的有( )
①赤道低压 ②副热带高压 ③副极地低压 ④极地高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3.B 4.C 第3题,放置蜡烛切洋葱的试验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蜡烛处气温高使气流上升,切洋葱处垂直气流整体下沉,点蜡烛处垂直气压差小于切洋葱处,则洋葱味道被气流直接带走扩散。根据题意,B正确。第4题,该试验中气压性质不同,根源于受冷受热程度不同,即该气压差异源于热力作用成因,选项中赤道低压、极地高压为热力作用成因,而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属于动力成因,①④对,故C正确。
5.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3月11日,在南极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执行海洋综合调查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和气旋影响区,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2018年4月21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抵上海。
(1)科考船途经赤道地区时,往往会感受到风平浪静的良好海域环境,形成这种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科考船穿越信风带时,船员观察到船上的五星红旗朝哪个方向飘扬?
解析:第(1)题,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属于无风带。第(2)题,需要注意会经过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而南、北半球的信风带风向是不同的。
答案:(1)赤道地区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此往往会风平浪静。
(2)在北半球穿越信风带时,因盛行东北风,船上的五星红旗会向西南方向飘扬;在南半球穿越信风带时,因盛行东南风,船上的五星红旗则会向西北方向飘扬。
逐点探究(二)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
[必备基础]
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关键能力]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3.影响气候的因素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洋流等。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全球的热量带的分布格局: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2)海陆位置
①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温差较小,海洋性气候特征较强。
②内陆地区降水少,温差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较强。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大气环流)
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地势
①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学科素养]
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图1为索科特拉岛南坡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图2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材料二 索科特拉岛北岸平原狭窄,南岸平原较宽。内陆为海拔约200~600 m的哈吉尔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几乎横跨全岛。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枝叶上翘,密集地形成一个伞状树冠,形似漏斗(如图3所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叶片为蜡质。
[思考探究]
1.请分析岛屿南坡该地降水特征的成因。
提示:该岛屿南坡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冬季受东北风影响;总体风向与主要山脉走向一致,且山脉海拔较低,较难形成地形雨,全年降水少;由于夏季该地部分山脉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略多。
2.分析龙血树的形态特征如何适应索科特拉岛的水环境。
提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能为龙血树的生长储存大量的水分;龙血树上翘的枝叶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少蒸腾,保存水分。
[训练评价]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位于东非高原上。下图为内罗毕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1~2题。
1.内罗毕一年中气温和降水均出现两个峰值,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①受低气压和信风影响 ②两次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③受两种信风交替影响 ④两次受太阳直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内罗毕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时间是( )
A.1~3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解析:1.D 2.B 第1题,内罗毕一年有两次气温和降水峰值,说明其位于赤道附近;从气温角度看,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从降水角度看,该地应先后两次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②④正确。选D。第2题,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罗毕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时间应在湿季,再根据气候资料图可知,内罗毕4~5月降水量最大,野生动物数量最多。选B。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明代有《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据此回答3~4题。
3.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时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②地面辐射量达到最高 ③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④日照时间最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最能切实感受“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地区是( )
A.云贵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松嫩平原 D.青藏地区
解析:3.C 4.B 第3题,一年中我国大多数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夏至日达最大,日照时间也在此日达全年最长,而三伏天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①④错误;我国地面辐射量在7月达最高,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达最高,②③正确。故选C。第4题,“冰水甜如蜜”,说明冰水此时甘甜解暑。长江中下游平原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气温较高,能切实感受到“冰水甜如蜜”,B正确。
[体系构建]
[学以致用]
1.400多年前,当航海探险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原来,这是信风帮了他们的大忙。
请思考:麦哲伦借助的信风属于哪一风带?该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 信风是近地面从纬度30°的副热带高压区吹向赤道低压区的一种风。由于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使大气运动向左偏,因此南半球的南风向左偏转为东南风,即东南信风。
2.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种类丰富,全世界90%的桉树种类均原产自澳大利亚,其中杏仁桉树是最高且生长最快的一种。它根系深广,每天能“喝”掉近1 000斤水,树干笔直向上且逐渐变细,树枝密集生长在树的顶端,树叶侧面朝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倾泄下来,树下几乎没有树影。
请思考:澳大利亚杏仁桉树主要分布在哪种气候区?其生长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关系:①树叶侧面朝天,减少阳光直射面积,防止水分过度蒸发或树叶稀少,减少水分蒸发量;②树根深且发达,有利于吸收地下水;③树形有利于避免风害;④树干粗壮,利于储水或蓄水;⑤抗热耐旱,环境适应能力强。
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素养解读
1.通过视频资料的观察及相关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特点,理解气压带、风带及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观察三圈环流模型,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风向,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理解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通过图表、微课及文本等资料,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明确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征。
气压带
对气候的影响
自然景观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
空气湿热,对流显著,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少云雨,太阳辐射强,炎热干燥
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
副极地低气压带
受极锋影响,雨、雪天气多,降水总量不大,太阳辐射弱,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温暖短促
多呈现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极地高气压带
太阳辐射最弱,干冷气流下沉,形成酷寒干燥的冰原气候
多呈现出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
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自然景观特点
信风带
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气候干燥(信风经过海洋和暖流,会变得温暖湿润)
多荒漠景观
西风带
大陆西岸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气温年变化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为主
极地东风带
偏东风,气流干冷,形成苔原气候
苔原景观
地区
交替控制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候特征及景观
南北纬10°~25°地区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景观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以常绿硬叶林景观为主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9页。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案设计,共10页。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