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教课ppt课件,共21页。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 ),则王( )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 )之能御( )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 )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 )?” 曰:“有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以讲给我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以是,因此,宾前)后世无传(流传)焉,臣未之闻(未闻之,宾前)也。 无以(不得已 ),则王( 行王道 )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莫( 没有谁 )之能御( 抵御 )也。” 曰:“若(像)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由何,从哪儿)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把牛牵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惊恐战栗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 走向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语气词,表疑问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换 )之。’不识有诸( “之乎”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 )也。” 曰:“无伤( )也,是( )乃( )仁术(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惜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 的确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对...感到奇怪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以小易大,彼恶( 他们,怎么 )知之?王若隐(哀怜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区别 )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认为 )我爱( 吝惜 )也(主谓倒装)。” 曰:“无伤( 妨碍 )也,是乃( 这,正是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也。”
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 ),予忖度( )之。’夫子( )之谓也(句式判断)。夫我乃行之,反( )而求( )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 )者,何也?” 曰:“有复(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 )不至于( )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王说( 同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心思),予忖度( 揣测 )之。’夫子( 对男子尊称 )之谓也(宾语前置)。夫我乃行之,反(回头)而求(想)之,不得吾心(想不出是为什么;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王道)者,何也?” 曰:“有复( 禀报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视力 )足以察秋毫之末( 秋天鸟兽细毛的尖端 ),而不见舆薪(整车柴火 )。’则王许( 认可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 推及)禽兽,而功不至于(达到)百姓者,独何与( 却是为什么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被,爱护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啊)。”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异( )?”曰:“挟( )太山以超北海,语( )人曰:‘我不能。’是诚(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 )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 )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 )兄弟,以御( )于家邦( )。’言举( )斯心加诸彼( )而已。故推恩( )足以保( )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 )其所为( )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表现 ),何以异( 区别 )?”曰:“挟(用胳膊夹着)太山以超北海,语( 告诉 )人曰:‘我不能。’是诚(确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按摩肢体),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这一类的事)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 尊敬,敬爱 )吾老,以及( 从而推广到 )人之老;幼(爱护 )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手掌上转动)。《诗》云:‘刑( 同型,做榜样 )于寡妻,至于( 推广到 )兄弟,以御( 治理 )于家邦(国家)。’言举(拿)斯心加诸彼(这样的心加到别人的身上)而已。故推恩(推广恩德)足以保(安定)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推广)其所为(做)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功效)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 ),然后知轻重;度( 丈量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人心更是如此)。王请度之!
“抑( )王兴( )甲兵,危( )士臣,构怨( )于诸侯,然后快( )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 )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轻暖( )不足于体与?抑( )为采色( )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不足( )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莅( )中国( )而抚( )四夷( )也。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 )而求鱼也。” 王曰:“若( )是其甚( )与?( )” 曰:“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抑( 难道 )王兴(发动)甲兵,危( 使..陷于危险境地 )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痛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形做名,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形做名,又轻又暖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 还是 )为采色(绚丽的颜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足够)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开拓 )土地,朝( 使 朝见 )秦、楚,莅( 统治 )中国( 中原地区 )而抚( 镇抚 )四夷( 四方异族 )也。以若( 这样 )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 爬到树上 )而求鱼也。” 王曰:“若(像)是其甚(严重)与?( 像这样严重吗 )” 曰:“殆( 恐怕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 )小固( )不可以敌大,寡( )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 )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 )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亦反其本( )矣!今王发政施仁( ),使天下仕者( )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 )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诉( )于王:其( )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 这样,那么 )小固( 本来 )不可以敌大,寡( 少的 )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纵横各一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降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同盍,何不 )亦反其本(根本)矣!今王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仕者(做官的)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储存)于王之市,行旅(旅行的人)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 痛恨 )其君者,皆欲赴诉( 奔走求告 )于王:其(如果)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愚钝 ),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 )而有恒心( )者,惟士( )为能。若( )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辟( )邪侈( )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 ),乐岁( )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 )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赡( ),奚( )暇( )治( )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 )反其本( )矣!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 )之教,申( )之以孝悌( )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曰:“无恒产( 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而有恒心(长久不变的善心)者,惟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至于)民,则无恒产,因( 因而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纵)辟(不正)邪侈(过度)(放纵自己做邪恶之事,不遵守礼法制度),无不为已( 无所不作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处罚 )之,是罔( 陷害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奉养,赡养)父母,俯足以畜( 养活 )妻子( 妻子儿女 ),乐岁( 丰年 )终身饱,凶年( 荒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向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容易 )。今也制( 规定 )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摆脱死亡)而恐不赡( 足 ),奚( 哪里 )暇( 闲暇 )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 何不 )反其本本(仁政王道)矣!五亩之宅,树( 种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穿,丝织的衣服 )矣;鸡豚狗彘之畜(家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错失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重视)庠序( 地方学校 )之教,申( 申诫 ,告诫 )之以孝悌(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 背,顶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1、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一、提出话题,正面劝导。(1)岔开提问“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转谈王道“无以,则王乎”;(2)提出论点,“保民而王”,以例引导“以羊易牛”;(3)正面晓谕“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指明方向,是不为,非不能,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二、反面论述,破其大欲。(1)引出大欲,指出危害“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后必有灾”;(2)以战为喻,主张施仁。三、引出主张,阐述措施。(1)宣王请教;(2)孟子说仁,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3、孟子在本文的论辩有何特点呢?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各诸侯国君,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崇尚“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要对崇尚霸道的君王讲王道很难。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牵着对方的鼻子,巧妙地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二、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第一步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二步引导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第三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说明实行王道最基本的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第四步孟子先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列举了霸道的危害,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打破齐宣王的幻想。然后以邹楚之战为喻说明“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再以“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来说明行王道必胜于天下。第五步阐明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做到这两点,百姓就会归附。以上五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三、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论辩善于运用比喻。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来指出齐宣王企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是多么的可笑。四、孟子在论辩过程中还经常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辩有力,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图片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知识,标题解读,文本解读,齐宣王的用意是什么,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齐宣王对自己没有信心,孟子对其加以肯定,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百姓误解,牛羊无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孟子故里,保民而王,判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