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第1页
    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第2页
    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附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
    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视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摘编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
    材料二:“东方主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它基于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涵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世界,就这样纳入了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创造”始于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是“东方主义”最早的“创造者”。他们根据西方的期待和需要,将一个神秘、野蛮、怪异而又充满诱惑的东方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
    1902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开始考虑中国国民性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提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文化重建理路,这“异邦”,其实就是“西方”。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文章中,他重点批判了老子的学说,而他推崇的尼采、拜伦、雪莱等,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诗人。在具体的思考建构上,鲁迅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总体思路上,他基本上接受了东方/西方对立的二元思维。
    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在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高悬于东方/西方之上的理念,它可以抵消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理念就是“世界”意识。“世界”观念的引入意味着中西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而前者的确立更揭示着后者的部分解体。第二,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摘编自张全之《鲁迅与“东方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处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是因为他能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审视生活、创造特有的文化性格。
    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包括亚瑟·亨·史密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全面总结。
    C.“东方主义”是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的“创造”,它是使西方侵略中国“合理”“合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D.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虽然与东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但他最终借助东方主义的思路,是要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笔下的“文化人”是特有文化铸成的,这种特有文化指的是:人物逼真,表现生活的深层,是一种理性的创造。
    B.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常不分青红皂白,原因在于对西方人的东方观没做立体的思辨,痛恨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
    C.虽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是片面的、贬义的,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D.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既有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还有可以抵消这种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世界”意识。
    3.下列人物形象,最符合材料一中的“文化人”这一概念内涵的是哪一项(?)(3分)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B.《故乡》中的“闰土”
    C.《祝福》中的“祥林嫂” D.《阿Q正传》中的“阿Q”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视角与传教士的视角之间的关系所持看法有异同,请你简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喝汤的声音
    迟子建
    傍晚我去江畔一家小馆吃饭,点了软煎马哈鱼和椒盐江虾,还有一碗招牌鱼汤。店主是个年纪轻轻的男人,面貌俊朗,他摇着轮椅,自如地穿行于餐桌过道,端酒续茶。
    正在喝汤的功夫,一个穿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这个女人看我在喝汤,要讲个故事给我,故事的主人公叫“哈喇泊”,是他祖母给起的名字。哈喇泊身高体阔,不乏男子气概,可身上却有一点缺彩,就是牙齿。不仅是他,哈喇泊的家族没一个好牙齿的,都是满嘴的残垣断壁。
    哈喇泊的祖上是大黑河屯人,大黑河屯也就是海兰泡,当时是黑龙江管辖区域,可叹它如今不是咱们的地界了。哈喇泊的祖父是蒙古商人,1900年初春,在海兰泡开了一家火磨铺加工小麦,哈喇泊的祖母怀着孕,祖父就提早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名字“火磨”。然而喜气未散,大黑河屯华人突遭俄兵洗劫。无论妇孺,都被驱赶到黑龙江边。
    哈喇泊的祖父抱着两岁的女儿,身后是祖母。俄兵喝令他滚回江对岸去,粗通俄语的他跟俄兵说怀里的孩子怕水,还有他的女人怀着孩子,他愿意把新开的火磨铺送给俄兵。没等祖父说完,一个骑兵挥舞长刀,先把他怀中的女儿拦腰斩落,接着朝向祖父。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废掉他一条胳膊。第二刀还没出手,祖父就被一个手持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祖父被击中的瞬间高呼:“快游过河!”祖母纵身跳入黑龙江,奋力游向对岸。即便在盛夏,江水也冰冷刺骨,但祖母是幸运者,她不仅活下来了,还保住了腹中胎儿,年底在万吉镇落脚生下火磨。
    祖母上岸后,牙齿多半化为乌有,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火磨五六岁时,就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把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响。他本来有一口漂亮的牙,到换牙时,多半的牙被他嚼碎了。而新长出的牙齿,在他重温父亲故事的成长历程中,也多半粉身碎骨。
    因为牙齿不好,哈喇泊家族更爱汤羹,他们家喝汤也就出了名。在万吉镇,晚炊时分,你若走进他家院子,没风的日子也像有风,自屋里传出呼呼呼的声音,偶尔汤匙触碰瓷碗,这风声中就多了几声清脆的哨音了。
    东北光复的第二年,火磨的儿子出生了,祖母给他取名“哈喇泊”,这是海兰泡蒙古语的叫法,以纪念她在大黑河屯的青春岁月与死去的丈夫和女儿。哈喇泊顶着这个名字,注定要听祖辈和父辈给他重复那个故事,一口牙齿多半为那故事殉葬,在不断的咬牙切齿声中,化为齑粉。
    哈喇泊小学毕业后跟父亲打过鱼,养过蜂,采过药,成人后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在万吉镇小学当工人。哈喇泊就给学生们讲他的家族故事,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痛恨地骂惨案的制造者,比赛着磨牙。哈喇泊还对在国境线作业的航标工有种崇拜心理。每到通航时节,航标船停靠在万吉镇时,哈喇泊总要给航标工买好吃的。航标船的人都很喜欢哈喇泊,他们会煮锅浓汤,与哈喇泊一起热火朝天地喝顿汤,再听他讲那个令人切齿的故事。
    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先挑起点蔬菜,一块胡萝卜,或一片白菜叶子、一根豆角,立在汤碗中央,当作浮标,定定地看上半晌,仿佛那泛着油光的汤,是滔滔的黑龙江水。
    哈喇泊晚年喝汤,从万吉镇开始,一直到黑河、同江和饶河。他打鱼打到哪里,就喝汤喝到哪里,他的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只要你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的地方,走进馆子,听到呼噜呼噜的喝汤声,说明你可能遇见哈喇泊了。听说他近两年迷上了饶河,饶河有家江鲜小馆,羹汤做得格外鲜美。哈喇泊就常来饶河打鱼,把鱼低价卖给这家小馆,在此喝汤。
    我连连追问哈喇泊现在在哪儿。摆渡人说,这不突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了嘛,春节后乌苏里江沿岸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哈喇泊没有喝汤的地方了。我嘀咕道:“哈喇泊喝不上汤,可别饿死啊。”摆渡人就在我的低声碎语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店里客人渐渐多了,就在我准备买单离开时,忽听背后传来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
    我不敢回头,怕在白天看见黑夜,只是咬紧牙齿,用筷子挑起汤里漂浮的一棵碧绿的香菜,立在汤碗中央。它像一块闪光的浮标,更像一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讲述的是捕鱼人哈喇泊家庭几乎带有魔幻色彩的“喝汤故事”,也印着族群创伤。
    B.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历史和个人“双重记忆”的故事,延用了“小人生,大历史”的叙事策略。
    C.哈喇泊对航标的崇拜,仅仅是因为航标船上的人都喜欢他,给他煮汤,听他讲故事。
    D.“喝汤的声音”是本文的魂,“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声音,传播着历史,强化并唤醒人们的记忆。
    7.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交代“我”点“招牌鱼汤”,看似闲笔,实则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和后面哈喇泊的故事形成呼应。
    B.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挑起点蔬菜,当作浮标,定定看上半晌,这一细节表明他对创伤往事的记忆之深。
    C.祖母横渡黑龙江咬碎牙齿,父亲火磨和哈喇泊听故事咬碎牙齿,哈喇泊一家对家族故事可谓“没齿难忘”。
    D.小说中乌苏里江摆渡人身穿长袍,飘然而至又无声无息地消失,这一形象亦真亦幻,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9.小说中往事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
    晋书•王羲之传(节选)
    时骡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義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10.下列对文本(二)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
    12.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
    练,自然有致。
    D.纵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14.文本(一)中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因何而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座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姜夔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韵脚填写本词。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使君:指辛弃疾。金鼓:出征的队伍。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瑜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开篇,点出英雄遗迹,写江山依旧,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经作古。
    B.“数骑”三句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表意略同,都寄寓了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
    C.下片“楼外”三句,词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点明京口的重要性,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D.全词慷慨激昂,笔力雄健,虽刻意效法辛词的风格,却也突显了词人清刚、疏宕的特色。
    16.本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2)《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陆游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并且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天眼”捕获到来自遥远矮星系的快速射电暴样本,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科研人员还借用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意境来展示这一天文学重大成果:脉冲信号随时间和亮度起伏,构成了背景的江山,真实的系列脉冲,如水流________穿过群山。画面壮丽而富有动感,________。
    人们发现,科学的琴键也演奏着人文的旋律。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本身就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从________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找出自然宇宙中的和谐统一。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发现真理时的满足兴奋和验证未知的兴奋。从这点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连绵起伏 美不胜收 纷繁杂乱 匹敌
    B.连绵起伏 精美绝伦 纷纭复杂 媲美
    C.迤逦蜿蜒 精美绝伦 纷纭复杂 匹敌
    D.迤逦蜿蜒 美不胜收 纷繁杂乱 媲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B.科学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发现真理时的满足、探索自然的好奇以及验证未知的兴奋。
    C.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源于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D.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源于发现真理时的满足、探索自然的好奇以及验证未知的兴奋。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网瘾到手机瘾,从玩游戏瘾、刷微博瘾、刷朋友圈瘾到________,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 ________。而在此轮短视频瘾中,有两大群体备受关注。一是未成年人群体。近些年,这一群体接触短视频的比例在不断攀升。新近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显示,70.8%的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或直播软件。________,放眼四周,看手机短视频看得不亦乐乎的老年人比比皆是。为什么看短视频也会上瘾?( ),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相对来说“更易攻陷”,因此短视频在青少年模式之外还应专门开发老年人模式,以有效保护这两大群体。还有人认为是因为短视频算法“算计太深”,专攻人性弱点,人们爱看什么就提供什么,让人很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
    B.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是一个主要原因
    C.有人认为是因为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
    D.因为有人认为是看的人“意志薄弱,缺乏自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上,谷爱凌首次在比赛中挑战超高难度动作“向左偏轴1620”获得成功,斩获了个人首枚奥运金牌。
    “阿克塞尔四周跳”是目前国际花样滑冰的天花板动作,从未有人在国际比赛中完成过。两届冬奥会冠军得主羽生结弦希望在北京冬奥会上挑战该动作,将男子花滑向前推进一大步,结果惜败,未能成功卫冤。
    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什么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错误,由原文“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可知国民性批判来源西方传教士那里,也有不同的地方,不是“复制”,是借助。
    2.C本题考查学生对比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错误,由原文“‘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可知不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别有用心,侵略、欺骗、掠夺。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正确,由原文“然后升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分析可知孔乙己符合“文化人”的概念,而BCD中三个都不属于“文化人”。
    4.材料一谈论的是鲁迅先生的功与“过”。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鲁迅)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展开内容,总领下文;接着利用并列式结构,从两个层面分析,其一为那独特的国民性批判的文化视角,其二为那国民性批判后边隐藏着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思辨和揭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行文结构的能力。
    分析行文思路,注意应用逻辑词汇: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
    由原文第一自然段“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可知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这是材料一的第一部分,属于提出问题。
    接着由原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得出分析问题的第一层次,即鲁迅先生“高踞”的理由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属于分析问题部分。
    然后从第三、四段属于分析问题的第二层次。貌似在批评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鲁迅先生成就的伟大之处——照应第一段开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和题目“鲁迅先生的‘过’”,题目中的双引号暗示我们这里的“过”并非存在的问题,而是褒义词,其实还是在肯定鲁迅先生。作者先来一个转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正是这种偏激……”,殊不知这恰鲁迅高踞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作者分析完国民性批判的来源后又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综上所述,文章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依然是分析问题,阐述鲁迅先生伟大的原因二: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正因为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和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揭示,才有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巨大影响。
    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分说部分为并列的两层。
    5.①相同点:都是在批判国民性,即民族劣根性,国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②不同点:鲁迅的批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警醒自我,激人奋发,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用以证实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可见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了救中国,后者为了侵略掠夺占有中国;前者真诚,后者虚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对材料内容并概括的能力。
    ①相同点: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②不同点:由材料一的结尾段“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可见鲁迅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由材料二的结尾段“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可知鲁迅在批评国民性的同时也在揭露西方的真实面目。由材料二第四段“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可知西方的目的是为了侵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是他发自对国家主权的自觉责任,也是他将家庭创伤记忆投射到现实中的自觉行动。
    7.D “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分析错误。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赋予故事一种传奇色彩。
    8.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哈喇泊喝汤时的声音,让读者对这一具有特点的喝汤声音有着真切的感受。同时,此句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将哈喇泊的“家仇国恨”融入喝汤的声音之中,增加了表达的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画线的句子,首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哈喇泊喝汤时的声音比作“穿越幽谷的强风”,比作“乌苏黑江的水流”比作“急板”。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喝汤声的特别之处,化抽象为具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仿佛亲耳听到哈喇泊的喝汤声,产生真切的感受。
    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通过连续三个“像……”的句式,“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就像呜咽”,将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其中,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具有气势;“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就像呜咽”“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这些描写将哈喇泊的“家仇国恨”融入喝汤的声音之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9.①交织回忆往事,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让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②现实与往事的交织,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③现实与往事的交织,以历史关照现实,引发读者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小说的叙述采用往事与现实交织穿插方法,如作者从自己吃饭的经历写起,写到遇到一位“穿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通过她的讲述,展示了哈喇泊一家的遭遇,他的爷爷、姑姑在海兰泡惨案中惨死,为什么从此他的家族后代都没有好牙,写到哈喇泊家族爱喝汤,以及哈喇泊的经历,结尾又回到自己在小饭馆吃饭的情景。作者将哈喇泊家族的遭遇与作者的现实经历交织在一起叙述,这样就让小说的内容更加真实、丰富,避免了小说情节的单薄,同时,这样的叙述方式小说情节也让加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其次,采用现实与往事的交织,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如作者写哈喇泊爷爷的在海兰泡的遭遇,“没等祖父说完,一个骑兵挥舞长刀,先把他怀中的女儿拦腰斩落,接着朝向祖父。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废掉他一条胳膊。第二刀还没出手,祖父就被一个手持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写祖母的遭遇,“祖母上岸后,牙齿多半化为乌有,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写哈喇泊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这些描写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最后,作者并非为了写作一个历史故事,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感。哈喇泊一家的遭遇,让读者想到国家强大的必要性,想到不要忘记我们民族过去的屈辱历史,这里将现实与往事的交织,以历史关照现实,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
    11.A项,“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12.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13(1)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等到王述做了扬州刺史,将接受朝廷的征召,到会稽郡巡行,却不去拜访王羲之。
    14.人生苦短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远近结合”错误,由“冥冥”“隐隐”而知,此处属于远景。
    16.对辛弃疾的推崇和赞颂。运用典故,将辛弃疾与诸葛亮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 对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盼望。“中原”三句写出了北方沦陷区人民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人借中原百姓的心声,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
    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化用桓温的典故抒发了时光易逝而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的慨叹。(每点2分,共6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词的下阙化用诸葛亮的典故,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中原”三句,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结尾化用桓温的典故,意蕴丰富,引发读者联想,根据学生所学课本知识的迁移,故拟答案为“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果学生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⑶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迤逦蜿蜒:意思是曲折连绵。“连绵起伏”一般形容山脉,文中是形容水流,所以不强调起伏不平,应用“迤逦蜿蜒”。
    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文中是强调画面很美,一时看不过来,应用“美不胜收”。
    第三空,纷繁杂乱:头绪多而杂乱。纷纭复杂:指的是(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纷繁杂乱”强调乱,而“纷纭复杂”则是强调复杂。文中是说从混乱的现象中找到规律,强调的是事物的乱,应用“纷繁杂乱”。
    第四空,匹敌:对等;相当。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文中是说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可以与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比美。应用“媲美”。
    19.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
    (1)结构混乱。“源于”的主语应是“幸福感”,而不是“人们”,故应将“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改为“科学带给人的幸福感”。
    (2)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探索”,再“验证”,最后“发现”。正确语序为“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20.【示例】构成:本体为“科学也有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表达效果:喻象新奇,表达生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的构成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将“科学也有人文之美”比喻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所以比喻句中的本体是“科学也有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
    表达效果上,要熟知比喻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比喻句的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句中将“科学也有人文之美”与“钢琴演奏音乐”联系起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既增加了句子表达的生动性,又让读者可以更轻松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谓喻象新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C(根据原文语境,本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给出“为什么看短视频也会上瘾”的原因。两个方面原因应为并列关系,不是主要次要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前文问句,括号处应回答原因,不只是观点,排除A项。对应后文,括号处语句应表达一部分人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2.刷短视频瘾上瘾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 二是老年人群体(每句2分,意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5分切入。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共8页。

    2020济宁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济宁兖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