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说课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说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科举考试的变化—禁锢思想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材料: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导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霸业的。
时间:1368年标志:明军攻占元大都
时 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 城: 应天府(今南京)
迁都:1421年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京师)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寺院当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首领。他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统一策略)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qi,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材料二元朝“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朱元璋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
经济方面: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
“三司”互不统属,从而分散行省权力。(目的)
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目的: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结果:皇帝将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
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
行省制度:元朝; 丞相制度:秦朝
胡惟庸案诛杀2万人以上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
P68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胡惟庸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相关史事: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后来怎么解决的?
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②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作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是否请客,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并且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明成祖设置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乎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知识拓展 p69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在《朱元璋》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 皇权越来越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越来越加强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P69课后活动)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 ,给统治埋下危机。
(1)考试内容考试题目/范围答题标准/依据: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答卷的文体必须采用“八股文”
文体特点: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题,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议一议(P69课后活动)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①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发展。培养出的不讲求实际学问的“人才”,不利于选贤用能。③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回顾这一系列的措施,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呢?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1)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地域性商人群体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锦衣卫(明太祖)和 东厂(明成祖)
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一些农作物
棉纺织业、丝织业(苏州)、制瓷业(景德镇)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文化:改革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完整版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权威胁皇权,大臣上朝仪式的变化,明朝僵化,探究案,训练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演示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间人物都城,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府南京,①地方设“三司”,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②中央权归六部,举子看榜图,“四书”“五经”,朱熹的《四书集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授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归纳总结,科举考试的变化,问题思考,科举制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