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的科普著作《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宇宙的空间,以及宇宙间的星体,以空间顺序写作。作为科普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介绍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因为年代和当时科学发现的局限,文中有些观点数据是与现今科学不相符的。但这并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因为涉及宇宙的知识,基本都可以说只是一些推测。但在上课时,老师有必要对此进行一定的说明。而正是由于“宇宙”的概念不为一般人所理解,宇宙的更深知识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与运用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谈论宇宙可能更容易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宇宙对于整个人类的重大意义不容置疑,它是人类的未来与归宿,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它。在教学中,则尽可能展现宇宙的奇妙与美丽,唤起学生对探索科学和宇宙知识的兴趣。
本文(本书)也是大型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与影像相结合则更容易使人理解,但在课堂内是没有条件播放完整视频的。那么只能依靠作者的词句,以及课堂上有限的资料。而且语文课,也并没有必要纠结于文中的某个星云或者星体。
文章的语言是极其优美而有趣,深邃而富有哲理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语文课,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语言上。并引导学生回归人本身,思考生命与人生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我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是哪里的),因为自身阅读、实践,以及社会环境的局限,对宇宙知识的了解,都不会太多,对它的兴趣恐怕也是一样,那更别说我们西藏的孩子了。但绚丽的图片,神秘的推测,当这些放在眼前,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兴奋。
学生语言基础差,一般复杂的句子的分析理解,他们都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再加上有些陌生的科学知识和作者富有艺术性的表达,恐怕会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蒙上厚重的阴影。
怎么办?我想首先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其次要从文中挑选关键语段,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才能引导学生赏析和思考。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文中的关键语段。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②理解掌握“光年”一词,了解星系、星云等宇宙中的星体;
③了解本文文体,掌握本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精读课文,引导理解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句子,体会它们的好处;
②引导赏析文中的优美句段;
③整体把握文章,归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并理解体会这些观点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②借助文章,引导深入思考人类以及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四、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赏析本文语言。
3、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五、学习方法:精读讨论、引导领悟。
六、课时:2课时。
七、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PPT列出文章标题,并展示宇宙和星体的美丽图片。)
宇宙是什么?《文子·自然》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板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限时间,无限空间。这不过是对这个词的解释,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具体的物。宇宙这个物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阅读的《宇宙的边疆》,就要为我们描绘宇宙的概貌。
2、学生自主阅读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本文,现在,请大家再读文章,思考这个问题:你要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宇宙?
3、初步感知
好了,同学们,又看了一遍文章,相信你对宇宙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请你选一个词来描述宇宙。(点名回答,要追问理由)(三四位同学)
讲述:(PPT展示“光年”的概念)对于人类来说,宇宙最大度特点就是“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文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光年”,和“光年”相配合的数词是“万”和“亿”。1光年=10万亿公里,人按每小时5公里的平均速度,要日夜不停的行走约两亿三千万年,高铁按每小时300公里的均速行驶,要分秒不停的飞奔约三百八十万年……更别说,宇宙中的距离,往往不是个位数的光年。现在科学界普遍认同,宇宙直径约为100亿光年,宇宙就是如此之大。
4、本文思路
①那么,同学们,要写这么大的宇宙,作者从哪儿开始写的?
明确:从“宇宙”整体开始。(提示为5、6两段)
②作者写到哪里结束?
明确:写到地球结束全文。
③(小组合作)如果把本文看成一篇游记,你能把作者的游踪理出来吗?
明确:宇宙→星系(星云)→子星系→恒星→太阳→行星→地球
(PPT展示文中涉及的以及相关的星体)
= 4 \* GB3 ④那么,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空间顺序
5、把握内容
①星云与星系是不是一样的?星系与星系团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星系由气体、尘埃、恒星群组成,包括行星,星云包含了除行星与彗星之外的一切天体,主要由氢组成,还包括氦和其他元素。现在星云也指银河系以外的星系。星系往往不是单独的,而是成群聚合,就形成了星系团。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M31星系?
明确:由它引出银河系,并间接描写银河系概况。
6、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从宇宙写到地球,而不是从地球写到宇宙?
(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这样写符合宇宙演化规律,因为先有宇宙再有星系,后有恒星行星。
②这时电视片的解说词,必须要与电视影像画面保持一致。而从摄影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的做法,便于把握和表达。
③这样的安排,还可以突出地球的渺小和宝贵。
7、总结
渺小,宝贵,这是我们在认识了宇宙之后,对我们的地球的感受。宇宙中约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约有20的22次方个行星,地球只是其中一个。但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下,还没有发现其他行星有生命迹象,这就是地球的宝贵。
8、作业
同学们,这篇文章属于说明文,但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本文与我们学过的说明文有些不同。请在课后思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第二课时
1、导入
《圣经》说:“起初上帝创造了宇宙。”我们中国也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那么,宇宙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而以后又会如何?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吗?有没有一种比较简洁的办法来描述宇宙的概貌呢?现今科学界有一个普遍认同的理论“宇宙大爆炸”,请看图片(PPT图片)。这有点抽象,我们简单点来看。我手上有一个气球,现在是瘪的,我们将之看成一个点,宇宙在形成之前就是这样一个点,这个点质量无穷大,体积无穷小,被称为“奇点”。现在我把气球吹开(吹开),这就是“大爆炸”。我现在拿着的就是整个宇宙,宇宙中的各种星体——当然包括地球,就散布在这个球面上。
那么,同学们想想,我们的宇宙有边疆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引导理解
①其实,宇宙有没有边疆,就看这个气球就好了。这个气球有边疆吗?如果有边疆,那就是有限。(再将气球吹大一点)它又大了一点,(将气球口扎住)我还可以将之再吹大,如果不受材料特性的限制,我们可以将之吹到无限大。由此可知,我们的宇宙是没有边疆的。
同学们,文中用什么样的语句来描绘宇宙的大小?
(点名回答,两位即可)
明确:第2段第一句——“无限永恒”
第5段第一句——“辽阔无垠”
第17段第二句——“茫无际涯”
②还有一句同学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第七段结尾,作者说:“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PPT)我们知道,宇宙大约是一个球行,中心就是球心,这句话所提到的“80亿光年”就是这个球的半径。如果球心确定半径确定,那么球的大小也就确定了。那么这句话是不是已经确定了宇宙的大小呢?
(点名回答)
明确: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宇宙的观测越来越精细,现今认为,宇宙半径约为138亿光年,而很多科学家又提出了似乎更精确的算法,并认为宇宙半径高达450亿光年。本文(本书)是电视解说词,这部纪录片首播于1980年9月,也就是说文章最早写于1980年9月,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所以,这一句话不能规定宇宙的大小。并且,句中有一个词“已知”,这也说明此句没有规定宇宙的大小。
③同学们,现在可以理解文章的题目了吧。怎么理解?
明确:是已知宇宙的边疆。
3、分析欣赏
①同学们,这个“已知”能不能删去?——不能。
为什么?——这个词规定了范围,删去了意思就改变了,就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②文中还有许多与此类似的不可删去的词语,请同学们找一找。
(小组合作,每小组找3段,大概2分钟)
(请小组代表回答)(很简单,PPT不必展示)
③这些词都不可删去,因为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准确性。可是,请同学们看到文章结尾一段。第5句:“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这样的星球”是什么样的星球?——和地球一样的星球。
那么前文在表达观点时都用的是“可能”这一类的表推测的词,这里却用“必定”,这不是矛盾了吗?这不是不准确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必定”呢?
(学生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PPT)无论如何,人类离开地球,到宇宙中另谋出路是必然的,那么用“必定”一词,不仅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是为鼓起人类的信心和勇气。
④同学们,作为一篇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当然很重要,可是如果仅仅考虑准确,那么文章不就和说明书一样枯燥了吗?可是本文并不枯燥,我们读起来生动有趣。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回答:修辞)
请大家朗读第12段。(学生朗读)
那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⑤本文中像12段这样运用多种修辞,特别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很多很多。我们再来看其中的一个例子。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第4段。(学生朗读)
作者把宇宙比作了什么?——(大海)
其中一句:“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溅湿我们的踝节。”怎么理解?——(我们虽然在探索宇宙上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就,但这些都不过是探索的开始)
作者还把宇宙比作什么?——(“我们还乡心切。”作者把宇宙比作家乡)
为什么要把宇宙比作家乡?(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在宇宙中诞生的;其次,比作家乡更有亲切感,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中还有一句话是与这第4段形成呼应的,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回答。提示:首尾呼应)
小结:把宇宙比作人类的故乡,这很特别,也很贴切。人类生于斯,而在将来,若想要生生不息,就定然要将自己投入到广漠的宇宙中去,这不就是返乡的旅程吗?
4、探究讨论
刚才我们欣赏了文章语言的形象生动,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而对于我来说,阅读本文,不仅感到了生动和有趣,更能使我沉浸于激动之中,引起我的深思。同学们,读了本文,有哪些语段可以使你激动,或者引起了你的深思呢?请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小组组内分享,并选一个代表发言)
5、引申思考
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也想谈谈我的。
宇宙太大了,人类太渺小了,沧海之一粟,远不能形容我们的渺小。(拿起气球)“宇宙”还在这里,地球不过是这个球面上的无限小的一点。虽然它很宝贵,但它是有寿命的,它有消亡的一天。文章说可能有地外生命,可能我们的地球不是唯一的,但这一切都只是可能。不仅如此,假如“宇宙大爆炸”的假说是正确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文章第4段说:“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神”真的存在吗?
气球还在我的手上,宇宙还在我的手上。我可以把这个气球使劲儿吹大,终有一时,它会胀破;我也可以这样(把气球口子打开,气球瘪了)。无论如何,宇宙定然不会维持现状,即使它会维持现状,宇宙中的这些星体也都是有寿命的。这样看来,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十分悲观的结果,那就是毁灭……
同学们,问题来了:人类的存在有意义吗?我们作为个体,生命如此之短暂,我们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6、结束
时间到了,同学们,这个问题太深刻,就留给我们共同思考吧,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八、教学反思
(略。)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