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1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2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3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4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5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6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7页
    16-2《六国论》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下册第8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授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简介,人物简介,释题导入,文化常识拓展,学习活动,文本探究,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来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
    六国论六国,点明陈述分析的对象:燕、赵、齐、魏、韩、楚“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论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本文作为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论体,以议论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透辟。论主要有两体,一曰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二曰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韩愈《师说》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2)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3)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同属于唐宋八大家: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1.初读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初读课文,把握音准、节奏,提升语感,读通顺后二次诵读,翻译文本,解读文意。2、再读找观点:概括各段观点。3、三读理思路:梳理文本的思路。4、再读析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说理的。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道理,原因)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交互,相继)丧,率(全、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盖(句首发语词)失强援,不能独完(保持完整)。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凭借)攻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则获邑,大则得城。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那实际情况)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字结构,丢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祸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他们)先(去世的)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定,决定)矣。至于(等到了)颠覆,理(按照道理)固(本来)宜(应该)然(这样)。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按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1、本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点出两个分论点: 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第二段论证分论点一。以对比手法凸显秦国的欲望无法满足;在赂秦中国力变化明显;再摆事实加以佐证,最后以比喻手法形象点明贿赂秦国的弊端。4、重点词:兵①非兵不利 名词,兵器,武器②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③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结交、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开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守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虽然)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效果)也。至(等到)丹以荆卿为(把···作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句末语气词)。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诛(被诛杀),邯郸为(成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革除)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向(之前)使(假使)三国各爱(爱惜,珍惜)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命数),存亡之理,当(倘若)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1、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深刻分析了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2、以假设论证,既肯定了三国君主不赂秦的正义之举,又阐明了因赂者丧的原因,具有警示意味。3、重点字词相:①当与秦相较 互相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动作偏指一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名词,丞相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把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交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合力)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削月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定后),下(自取下策)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1、作者进一步假设论证,为六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2、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弊 在 赂 秦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递 进)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就今日中国而言,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不要被强国的积威所胁迫。 疫情当下,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有一些别有心的政客,把本国疫情的失控甩锅给中国,鼓噪所谓“追责索赔”这种做法,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厅答记者问中,提到“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
    《六国论》背盟败约: 背:违背。盟、约:誓约。败:败坏。指撕毁。背叛誓言,撕毁盟约。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如泣草芥: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披荆斩棘 :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朗读,字音字形,第壹段,第贰段,第叁段,第肆段,第伍段,第陆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背│景│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章背景介绍,第二章文章梳理,第三章文言知识,第四章归纳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简介作者,背景介绍,赂秦而力亏,第五段主要内容,六国与秦,北宋与外敌,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在六国下,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