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192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192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192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七年级),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一文言文复习之对比阅读
初一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亡:失去、失掉
B.去后乃至 乃: 才
C.友人惭 惭:感到惭愧
D. 遂饮其酒 遂:终于
19.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 甲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 乙文说明那些不顾客观需要,自作聪明而凭主观设想,做些脱离实际的事,不但徒劳无益,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2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8. D 19. D 20. C
21、(1)(有)一个人先将蛇画成,取(拿)过酒来将要喝。(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
【乙】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急)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C.为魏郡太守(担任) 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
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A.俄而雪骤 B.黄琬幼而慧
C.学而不思则罔 D.而深奇爱之
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答案: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俄而雪骤(急)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C.为魏郡太守(担任) 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
【点拨】“应”是“回答”的意思。
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A.俄而雪骤 B.黄琬幼而慧
C.学而不思则罔 D.而深奇爱之
8.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9.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2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三、翻译、感悟,鉴赏、默写(17分)
9.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2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
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
C.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罔,迷惑;殆,有害。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句中重点词:无他,没有什么别的;求,找回;放心,丢失。句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答案:
(1)D
(2)C
(3)C
(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②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③!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注:①[俟]等待。 ②[啮niè]咬。 ③[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B. 恐前后受其敌 敌众我寡
C. 一狼径去 相委而去 D.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7.翻译文中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路上遇到两只狼,一直距离远远地跟着屠户。
理解:寥寥几笔勾画出屠户所遇到的危急处境,扣人心弦,引出下文的“屠惧”。
B.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理解:“骨已尽”,屠户仍没甩掉两只狼,处境更加危急,引出下文的“屠大窘”。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翻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理解:屠户发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于是趁机“暴起”,结果了狼的性命。
1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中“假寐”和“伪睡”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6分)
16.答案:C(2分)
17.答案:B(2分)
18.答案要点:①(狼)“假寐”是为了“诱敌”。
②(富室主人)“伪睡”是为了发现“群犬呜呜作怒声”的真相。
(2分。每个要点1分)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
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诚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
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2分)A
17.(2分)D(D项都为“诉讼事件”的意思。A.书信/书写、写字B.放纵/迷惑,这里是使
动用法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18.(3分)C(“并”是“比肩”之意)
19.(4分)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躁”“治性”)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
20.(3分)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日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答对3点即可,每点1分)
附: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婆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
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
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 ④豚:小猪。 ⑤行:不久。 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 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一处,用“/”标出)(1分)
有 病 目 痛 者 息 阴 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及其家穿井 ②国人道之 ③欲持去 ④间一岁余
3.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丁氏穿井得一人/盲者得视 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将复何及
C,闻者传语/传不习乎 D. 以余浆灌溉/间一岁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⑵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2分)
答案:
5.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6.①待,等到 ②讲述 ③想要 ④年
7.B
8.⑴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⑵这树有什么神灵,这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
9.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1分);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1分)(不轻信,1分;不传播,1分)
参考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手种下的。”于是砍掉了它。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素:白色的。 ②缁(zī):黑色。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身亡所寄 (2)废寝食者
(3)因往晓之 (4)衣素衣而出
9、翻译句子。(4分)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0、“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你觉得《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意在批评什么?(4分)
答案:
四、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3分)
(一)8、(1)通“无”,没有(2)停止(3)告知,开导(4)穿
9、(1)又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
(2)假如你的狗先前去的时候是白的,而回来时却是黑的,你难道不奇怪吗?
10、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乙文翻译】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降,脱掉白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迎面狂吠的。杨布生气了,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了,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假如你的狗先前去的时候是白的,而回来时却是黑的,你难道不奇怪吗?”
初一下册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 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答案:
12.B【解析】“异”应该是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13.B【解析】B项中的“旦”均译为“早晨”。
14.(1)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获得的好处很多。
(2)孩子对读书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想做的事呢?
15.D【解析】王冕面对神像“恬然不见”,所以D选项中说他内心惊惶不正确。
2019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 ——欧阳修《归田录》
(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无他,但手熟尔 但: ②尔安敢轻吾射 轻:
③老翁手一短柄斧 手: 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 则:
11.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 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3 分)
答案:
10.答案:①只 ②轻视 ③手持,手拿 ④竟然,原来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示例一 卖油翁:高超的技艺“无他,惟手熟尔”(或高超的技艺,没有其他奥妙, 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猎虎翁:“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或身怀绝技的人能够折服天生神巧的人,天生神巧的人不敢经过身怀绝技人的家门)。 示例二 卖油翁:只有反复实践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境界(或遵 循事物内在规律才可熟能生巧)。猎虎翁:高超的本领、深厚的功夫需要持之以 恒的艰苦磨练、专心致志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去获得。
示例三 卖油翁:不管本领有多大,都应含蓄内敛。猎虎翁:不管是练就精湛高深 的技艺功夫,还是要获得成功,都须有坚毅的心志。
评分:答对示例一得 1 分,答对示例二或示例三得 3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 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示例一 借事说理。作用:两文叙述真人真事,从中引申出普遍的规律或道理。这 种写法深入浅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示例二 描写细致传神。作用:甲文“睨之”“但微颔之”的细节将人物轻蔑自负 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连用“置”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娴熟技艺和 自若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乙文用“搏”“扑”“跃”和“奋臂”“屹立” 等一系列动词描述杀虎的惊险情景,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示例三 擅设悬念。作用:甲文先说射技“举世无双”,而卖油翁“但微颔之”,这一悬念令读者产生了心理期待。乙文写请来的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这样的人焉能伏虎?此外老翁先除虎再吃饭的请求,使用武器的短小简陋,把虎 唤醒等都形成了悬念。这样写令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情节跌宕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示例四 运用映衬(衬托)。作用:甲文两人身份、神态、对话构成映衬关系,使 人物形象特征鲜明生动,主旨更加突出,行文充满趣味。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映衬,本领之高低优劣显而易见。
评分:答对一种得 3 分;写法 1 分,作用 2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 意亦可。
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叹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匡庐奇秀/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乐天既来为主/既克,公问其故(《曹判论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仰 观 山 俯 听 泉 傍 晚 竹 树 云 石
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 A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C ,【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 。(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7.D
8.(1)像远行的人经过故乡,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2)(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为什么要求(别的)呢?
9.仰观山/俯听泉/傍晚竹树云石
10.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C: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D:豁达、乐观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8.下面句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B.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C.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D.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1.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12.(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答案:
二、
6.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7.B(2分)
8.B(2分)
9.(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10.B(2分)
11.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12.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2019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 假装 D.而绝其粮道 截断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
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
9.A10.C11.B
12.(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
队的一定是赵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7 核舟记(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6 马说(含解析),共30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24 北冥有鱼(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下列句子,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