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下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 春夜洛城闻笛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225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七下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 春夜洛城闻笛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225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学会诗歌赏析三步法——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借助注释,分析诗题;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细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发挥想象与联想,创设诗歌意境,领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杨柳”等古诗中特定意象的涵义,学会借助相关意象体悟诗歌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诗人导入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我们的印象中,李白清新俊逸,豪放不羁。其实,他还有着细腻感性的一面,比如他就曾在静夜望月思乡,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
读准字音,读出诗韵
学生试读,读准字音
(例:散,折)
学生范读,读清节奏
(七言绝句:223,223,223,223)
学生议读,读出诗韵
(除了字音和节奏,诗歌朗诵还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分小组朗读,请小组代表示范。
(引导学生讨论:①暗:重读还是轻读,昂扬还是低沉
②满:重读,缓慢
③何人:重读、拖长
④故园情:昂扬还是低沉)
4.师生齐读:配乐《折杨柳》
借助注释,分析诗题
借助注释,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用简洁流畅的话语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为何在洛城?听到了什么曲子?诗人想起了什么?
(总结:借助注释理解诗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
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发挥想象,将诗句改写为优美的语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例:是谁在这寂静的春夜吹奏起了玉笛?声音悠扬婉转,缠绵悱恻,若有若无
(品析“暗”的妙处)
散入春风满洛城
例:这笛声,跟随着柔柔的春风,传播到整个洛阳城,飘入那一扇扇还亮着烛光的不眠之窗
(品析“散”“满”的妙处)
此夜曲中闻折柳
例:在这样的夜晚,喧嚣渐寂,细细听来竟偏偏是离乡惜别的《折杨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羁旅在外的游子啊,又有谁能不被勾起思念故乡的愁绪呢?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什么勾起了这种情感?
预设:思念家乡,从“故园情”能看出来
*请同学们联想我们积累过的带有“故园”的诗歌 :
例: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明确:“故园情”——思乡之情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诗
为何提到“杨柳”会思乡惜别呢?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积累的与“杨柳”“愁绪”相关的诗句
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例: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确:
*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折杨柳》属于汉乐府古曲,曲调幽咽缠绵,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因此,客居洛阳的诗人听到玉笛吹奏《折杨柳》自然被勾起离情。
积累拓展:
诗歌中还有许多有着特定涵义的意象,同学们能列举一二出来吗?
预设:月,菊,杜鹃(一起回忆相关诗句)
*月:月亮常常与思乡怀人联系在一起。
例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例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菊:菊花往往象征坚强、清高的品格。
例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例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杜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是悲苦凄凉的象征。
例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总结:古人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往往通过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而这些具有特定内涵,能够表情达意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因此,诗歌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方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的情感。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的诗歌意象。)
作者借“笛”“柳”抒发了羁旅在外,思念故乡的情感,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借景抒情
发挥想象,融情于景,将本诗改写为一篇言辞优美的文章
例:夜色,像水一样,漫过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卷走了白天所有的喧嚣和纷扰,人间的的灯火渐渐隐去,潜伏在无边的黑暗中。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抚摸着一个个甜蜜的梦。忽然,一阵幽怨缠绵的笛声,从谁的指尖悄然逸出?在春风的引领下,飞过一扇又一扇窗户,越过一家又一家屋檐,穿越满城的花香,不动声色地在洛阳的夜空弥漫开来——《折杨柳》的曲子像一支煽情的羽箭,击中了每一位游子敏感而脆弱的心,也让客居异乡的诗人愁肠百结,辗转难眠。遥望故乡的方向,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与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那一声清脆的折柳,穿过多少颠沛流离的岁月,划过多少结满乡愁的梦境,依然清晰地在耳畔回响,久久难以散去。月光啊,你是故乡飘来的花朵吗?萦回的笛音里,我嗅到了你缱绻的心香;绵柔的春风里,我看到了你温存的笑脸。欢呼中,诗人张开双臂,欲采一束月光的花朵,手却下意识的碰到了墙上,那只沉默的酒壶——这个春夜,潦倒在梦里醉乡的,何止诗人一个人
4.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一起再来朗诵这首诗。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赏析诗歌了吗?请试着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诗韵
借助注释,分析诗题
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下面两首诗歌,任选一首上台展示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②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③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④与:给。
⑤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作业
请任选上面一首诗,发挥想象和联想,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诵读新句,讲析,自由朗读,试背诵,检查背诵情况,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晚春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晚春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作背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答案与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