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二3月学情调研调研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0233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二3月学情调研调研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02339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二3月学情调研调研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0233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二3月学情调研调研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度高二3月学情调研调研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Ⅰ,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镇江一中高二年级学情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邓椿《画继》所载北宋徽宗朝画院考试的情况,曾有关于诗意画的一段趣闻:
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诗借助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叙事议论,以唤起受者的共鸣,是将物象提炼为意象,以形成意境,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物象—意象—意境。而这一切都是诉诸想象的,但受者的想象跟作者的想象未必相同,同一首诗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唤起的想象也有差异。这就是说,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至于受者如何想象,则因人而异。实际上,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创作,可谓是艺术的再创造。诗里的“孤舟”这个意象,在受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模样,是舴艋舟呢,还是乌篷船呢,只能凭受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化。诗中的“古寺”,究竟是类似灵隐寺呢,还是类似岳麓寺呢,也只能凭受者自己想象了。绘画则直接诉诸受者的视觉,它必须将诗中的意象固定为可以看到的一种具体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从诗到画的转换,本有多种选择,画家可以驰骋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
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原是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关于寇准这两句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记载:“盖公雅存济世之心,与舟横野渡之意合。……公为是邑时,年方逾冠,有爱在民,世呼为寇巴东。其后致身宰相,践其所言。然性素刚直,不与物浮沉,晚节为奸邪所挤,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意谓“舟横野渡”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济河与济世,其间有一点微妙的联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本有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之意。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所以日后受谄罢相,流落南荒而死。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通过细读才能体会,夺魁的画士恐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画不出来,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
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画家既要跨入诗人开启的门,进入诗意的境界,又不能为诗的内容所囿,更不能甘心于图解,图解很难成为高超的艺术。
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画家只好摘句为画,抓住有直观性的一句或几句来画。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
(选自袁行霈《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有删节)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的眼中,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诗歌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加工,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旨趣;同样,画纸上描绘的山川景色人物,也能传达出无可言表的弦外之音。因此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宋人“诗画同一律”的概念,深受王维以来南宗画风的影响,而这一学说的流行,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古典诗歌注重抒情的传统,抒情诗中对韵味的追求,文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如王维、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它的演进。
不过,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就反对“诗画同律”的说法,在他看来,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在中国,“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片面追求诗画一律,也造成了不小的弊端。后来的文人画片面追求神似反对形似,影响了中国画的总体风貌:文人画家造型和模写物象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写实作品偏少;题材上也限于惯例的“诗意”趣味,缺乏广阔的视野。
钱锺书先生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彩色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使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笔力竭技穷”“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有时还进一步制造两个颜色矛盾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
(选自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的不同绘画表现,显示各人对同一句诗的不同理解,但艺术水准没有高下之分。
B.寇准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两句化用韦应物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在表达自己的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感慨。
C.诗意画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表现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绝句、长篇歌行、山水诗、说理诗。
D.钱锺书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因为文字艺术可以凭借想象创造丰富动人的形象,而造型艺术家要用凿刀与画笔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画的创作过程是“意境—意象—物象”,其结果是,只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物象,导致原诗的意境完全消失,这就是画不如诗的原因。
B.从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对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借鉴看,古人写诗常常对前人有所继承,并用以表现自己的志趣,传达个人的情怀。
C.绘画与诗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而诗意画相对于一般绘画,则既有灵感源于诗歌的方便,但同时也有了想象受到诗歌限制的局限。
D.“诗画同一律”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但毕竟诗与画是不同的艺术载体,片面追求诗画一律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苏轼认为吴道子的画比王维的诗稍逊一筹,“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C.傅抱石和潘天寿都画毛泽东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但傅画磅礴苍茫,潘画简约奇崛。
D.孟浩然《春晓》诗意画,只画一只鸟站在花枝上啼叫,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晋代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纯爷们
余显斌
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
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爷的声音喑哑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
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
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
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虎山峪啊,在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虎山峪一千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
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
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没娘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爷的老婆,也就是我奶奶,是难产死的。
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
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因了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病秧子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被藤野挡住了。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说完,他仁丹胡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
韦二一惊,顿时怂了。
韦二的裤裆慢慢洇湿了,竟然失禁了。
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
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没吭就死了。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然后,藤野举起手,使劲向下一切,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泣声和咒骂声。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
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
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
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流。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
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
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死在魔瓜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
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
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
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
爹不解,忙问为什么。
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不是我儿啊。”
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睛望着爷。
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
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
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
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
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
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
(选自2017年9期《小说月刊》)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爷杀死韦二后,带走韦二的“儿子”,是因为这个孩子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可见,爷并没有被仇恨完全冲昏头脑。
B.文章直接叙述了藤野摔死孩子人、杀尽百姓、火烧村庄等恶行,营造了强烈的仇恨氛围,为后文爷的行为做了铺垫。
C.当爷知道爹为救他而抽血化验时,苦笑一声”,这“苦笑”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体现了爷心情的复杂。
D.文章最后写爷咚地跪在地上,这一“跪”主要表达的是对韦二牺牲自己儿子,保全爹的性命行为的感激。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写日本少佐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生动体现了藤野的凶残。
B.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串联起人物和故事,使情节发展集中紧凑。
C.小说运用伏笔暗示情节的发展,如韦二“结结巴巴道……”、韦二的女人“张着嘴惨叫一声”等,为出人意料的结尾作了铺垫。
D.文章最后写爷咚地跪在地上,既是对韦二牺牲自己儿子,保全爹的性命行为的感激,也是爷误解韦二,为韦二冤死于自己刀下深深地忏悔和自责。
8.请赏析小说第一自然段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9.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你认为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澄,拓跋云长子,字道镇。及康王薨,澄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高祖(孝文帝)时,萧赜使庾荜来朝,荜见澄音韵道雅,风仪秀逸,谓主客郎张彝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称,今魏任城乃以文见美也。”时诏延四庙之子,下逮玄孙之胄,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为列,悉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礼。高祖特令澄为七言连韵,与之往复赌赛,遂至极欢。
萧宝卷遣其太尉陈显达入寇汉阳。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朕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澄涕泣对曰:“臣谨当竭股肱之力,以命上报。”遂从驾南伐。高祖崩,澄受顾命。
世宗时,萧衍将张嚣之寇陷夷陵戍,澄遣辅国将军成兴步骑赴讨,大破之,复夷陵,嚣之遁走。澄表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巢湖泛溢。若贼计得成,大湖倾注者,则淮南诸戍必同晋阳之事矣。事贵应机,经略须早。若犹豫缓图,不加除讨,关塞既成,襄陵方及,平原民戍定为鱼矣。”诏发六州二万人,并寿阳先兵三万,委澄经略。于是遣统军傅竖眼、王神念等进次大岘、东关、九山、准凌,皆分部诸将,倍道据之;总勒大众,络绎相接。其后获萧衍冠军将军惠绍、殷暹、景仁及其屯骑校尉史文渊等军主以上二十七人。时萧街有移,求换张惠绍。澄表请不许,诏付八座会议。尚书令、广阳王嘉等奏宜还之,诏乃听还。后果复寇边。
转澄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初,民中每有横调,百姓烦苦,前后牧守,未能蠲除。澄多所省减,民以忻赖。又明黜陟赏罚之法,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禁造布绢不任衣者。母孟太妃薨,居丧毁瘠,当世称之。服阕,除太子太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朕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
B.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朕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
C.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联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
D.是时高祖不豫/引澄入见清徽堂/诏曰/显达侵乱沔阳/不安/联不亲行/莫攘此贼/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任城大事/是段任城必须从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庙: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祖庙。《礼记·丧服小记》曾有所记载。
B.昭穆: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亦指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文中指前者。
C.八座:亦作“八坐”。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也有不同。
D.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多为重臣加衔,与太师、太傅称为三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澄言辞优雅,深受内外赏誉。南齐使者因为他风姿秀逸的气质,将之与魏国勇武的任城王并称;孝文帝特命他连韵做诗,与自己相互唱和。
B.元澄才能出众,尽忠辅佐君主。他跟从孝文帝南伐,受命辅政;上表世宗阐明安民保国的长久之策;应对南梁的侵袭,自己统率大军最先出征。
C.元澄治理有方,为民解除疾苦。定州百姓因苛捐杂税苦不堪言,先后几任刺史均无法免除,他想方设法为百姓减免,因而得到定州民众的衷心拥戴。
D.元澄品德高尚,以孝闻名于世。他先后亲自为父母双亲守丧,在为母亲孟太妃守丧期间,甚至因哀伤过度而损害了身体健康,世人对此十分赞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诏发六州二万人,并寿阳先兵三万,委澄经略。
(2)又明黜陟赏罚之法,表减公园之地,以给无业贫口。
14.梁武帝萧行请求遣送被俘的北魏将士来换回张惠绍,北魏如何应对?这件事最后有何影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 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时间,“中间消息两茫然”表明童年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
C.“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的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眼前的风光。
16.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小题,6分)
17.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云在天空中编织着一张网。一缕缕云彩,就是一根根网绳,首尾相连,______,密布天穹。一根根网绳拼接出一个个网眼,无数的网格,透出明亮的蓝。画家创作时讲究“留白”,白云以天空为幕布,是为“留蓝”。这“留蓝”,有些写意,只是点缀,却营造出______的风情。当然,白云是绝对的主角,完全把自己打开了,自由伸展身躯,泼墨一般,洋洋洒洒,______。
这场云,太强势了,不由分说,______。这么个阵势,并不给人以压迫感。“黑云压城城欲摧”,不是的,是“白云洗城城欲新”。所谓“碧空如洗”,天空用什么洗?应该是白云吧,就像居家用白抹布擦桌子,不留一点灰尘。片片云彩友好,自然,舒展,按照美的逻辑,各就各位,又相互照应,形成一片有机的云海。就像人间的一个场合,只要每个人的空间再狭小、拥挤,人再多,都讲文明、懂礼让,就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边无际 崇山峻岭 元气淋漓 遮天蔽日
B.无穷无尽 层峦叠嶂 元气淋漓 铺天盖地
C.无边无际 层峦叠嶂 淋漓尽致 遮天蔽日
D.无穷无尽 崇山峻岭 淋漓尽致 铺天盖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空间再狭小、拥挤,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人再多,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B.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人再多,空间再狭小、拥挤,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C.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让,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人再多,空间再狭小,也拥挤。
D.即使人再多,每个人都懂礼让、讲文明,空间再狭小、拥挤,也是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健康码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个人病毒携带风险的不同等级:绿码为低风险。可以凭码通行,黄码和红码出行就会受阻,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满足要求后即可转变为绿码。那么,①?人们在申请健康码的时候会填写一些个人信息,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会不会有人虚报呢?其实,人们自己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是作为参考内容之一,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②,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公安、移动运营商、社区等。比如,今天你乘坐了1路公交,在乘坐公交之前你扫的健康码就会记录你的行动轨迹。所以,健康码的功能并不只是检测我们的健康状况,③。系统会对个人录入信息,以及各种途径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分析结果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B.根据分析结果相应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C.根据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评定我们的风险等级
D.根据风险等级相应地给我们不同颜色的健康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深陷困境之中,有时即使全力奋争,也无济于事,似乎真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其实,那不是无路可走,而是该转弯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学情调查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D A.“但艺术水准没有高下之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的表述可知,艺术水准有高下之分。
B.“意在表达自己的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感慨”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中表述为“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由此可知,选项阐述是片面的。
C.“诗意画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表现的难度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一末段中“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的表述可知,绝句、长篇歌行是就体裁来说的,山水诗、说理诗是就题材来说的,它们画成诗意画的难度没有可比性。
故选D。
2. A “导致原诗的意境完全消失,这就是画不如诗的原因”强加因果,原文只说“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并不能由此推知“这就是画不如诗的原因”。
故选A。
3. B 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诗意画只能画可以看到的具体的形象,很难画出言外之义和象外之义,它的空间是有限度的。
A.说的是绘画与诗歌各具所长;
B.认为吴道子再神妙,也只是更多表现在绘画技法上,难以和拥有“象外”境界的王维相提并论。这句话道出了诗意画的局限性,最能支持材料一的中心观点;
C.说的是同一句诗给不同人不同的想象,或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的把握不一样;
D.说的是诗意画同样也可以给人许多想象。
故选B。
4. 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然后通过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结合趣闻论述诗意画的限度;最后总结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感动、美感、联想和人生启发。
5. ①诗的长处在于宣物,诗歌诉诸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绘画的长处在于存形,它直接诉诸视觉,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但也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③诗歌以描述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
6. D 这一跪还表达了误杀韦二的愧疚,谈不上谁更主要。
7. C 解析“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理解有误,小说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而且前半部分围绕“复仇”来写,后半部分则围绕“输血”“救命”展开。
8.答案①运用了倒叙手法,将爷刀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引出下文内容。(2分)
②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强化了风雪之大、哭声之响、自然环境的死寂荒凉,暗示了社会环境,烘托了爷的形象,反映了爷的心境。(3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一:“纯爷们”是爷。
①情节方面: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杀敌报仇、救护虎山峪后代等感人故事都集中发生在他的身上。②形象方面:爷是小说重点塑造的形象,他的英勇无畏、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于白责、重情重义等性格,正与“纯爷们”相符。③主旨方面:爷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了一种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
示例二:“纯爷们”是韦二。
①情节方面:韦二收养爷的孩子,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特征。②形象方面:在日本人面前表现胆怯、懦弱,实则内心坚毅,虽遭人痛骂,仍忍辱负重,最终献出生命,非“纯爷们”不能做到。③主旨方面:正是通过着墨不多的韦二突显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人物形象,他们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值得纪念和赞颂。(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C “不豫”,有病,作高祖谓语,“引”,延请,作“澄”的谓语,两者要分开;“沔阳”“不安”主语,与“侵乱”分开;“此贼”作“莫攘”的宾语,与“朕疾患淹年”分开。
11.B B 文中应指后者
12.B 依据第三段“于是遣统军傅竖眼,皆分部诸将,倍道据之,总勒大众”可知元澄并未最先出发,而是分别部署诸将,日夜兼程抢占各自的目标,而自己则统率大军主力相继进发。
13(1)征发六州的二万士兵,连同寿阳已有的三万兵马,全部归元澄筹划指挥。
(2)同时元澄又公布升降赏罚的施行办法;上表朝廷减少官府园林的占地面积,将所得土地分给无地的贫苦农民;
14.元澄奏请朝廷加以拒绝(1分);尚书令、广陽王元嘉等人奏请应予放还,于是宣武帝下诏允许张惠绍南返(1分);后来张惠绍果然再次率军侵犯北魏边疆(1分)。
译文:
元澄,拓跋云的长子,字道镇。任城王拓跋云死后,元澄在居丧期间以孝闻名。继承王位后,被加封为征北大将军。高祖孝文帝元宏时南齐武帝萧赜派庾荜出使北魏,庾荜见元澄声音洪亮,谈吐优雅,风姿秀逸,对主客郎张彝说:“往日魏国的任城王曹彰以勇武著称,今日的任城王则以风度气质取胜。”当时,孝文帝曾下诏,在皇信堂宴请四座皇家祖庙的子孙,不按爵位官品,而是按辈分年龄的大小确定座次,互相间只行家人之礼。孝文帝特命元澄作七言连韵体诗,与他你来我往相互唱和,以比个输赢,大家玩得极为尽兴。
南齐皇帝萧宝卷派太尉陈显达率军入侵汉水以北地区。当时孝文帝患病在身,在清徽堂召见元澄,下诏说:“陈显达侵扰边境,沔陽地区动荡不安,朕不亲率大军征讨,就无法消除贼患。朕患病已达一年之久,气力疲惫困乏,如有意外,一切由任城王作主。这段时间任城王必须跟随朕的左右。”元澄痛哭流涕地说:“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以死相报。”于是随从孝文帝南征。孝文帝驾崩,元澄受命辅政。
世宗时南梁将领张嚣之攻陷北魏夷陵戍,元澄派辅国将军成兴率步骑兵前往征讨,大破南梁军,收复夷陵戍,张嚣之逃走。元澄上表说:“梁武帝萧衍频频封锁东关,想让巢湖之水泛滥。若敌人的阴谋得逞,湖水泛滥,则淮南地区的边防堡垒定会像春秋时的晋阳城一样,成为水岛泽国。行事贵在随机应变,各项工作须及早进行。如果犹豫拖延谋划,不及时征讨,敌人布好防线后,大水冲上丘陵(决堤放水),平原地区的军民定会成为水中的鱼鳖。”于是宣武帝下诏,征发六州的二万士兵,连同寿阳已有的三万兵马,全部归元澄筹划指挥。于是元澄派统军傅竖眼、王神念等进击大岘、东关、九山、淮陵,分别部署诸将,日夜兼程抢占各自的目标,而自己则统率大军主力相继进发。这以后生擒南梁冠军将军张惠绍、殷暹、张景仁及其屯骑校尉史文渊等二十七位将领。其时,梁武帝萧衍遣送被俘的北魏将士,请求换回张惠绍。元澄奏请朝廷加以拒绝,宣武帝元恪下诏,将此事交由八座会议商议。尚书令、广陽王元嘉等人奏请应予放还,于是宣武帝下诏允许张惠绍南返。后来,张惠绍果然再次率军侵犯北魏边疆。
朝廷改授元澄为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当初,定州民间有许多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先后几任刺史均无法免除,元澄则多方减免百姓的捐税负担,得到定州民众的衷心拥戴。同时元澄又公布升降赏罚的施行办法;上表朝廷减少官府园林的占地面积,将所得土地分给无地的贫苦农民;禁止用布绢制作衣服以外的其他物品。元澄的母亲孟太妃逝世,在守丧期间元澄哀伤过度,损害了身体健康,世人对此十分赞叹。服丧期满后,元澄被任命为太子太保。
15.B(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
16.“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1分)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1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2分)这乐景触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1分)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1分)
17.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8. B 无边无际: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无穷无尽:没有止境,没有限度,指非常多或极其漫长。语境形容天空中的云彩非常多,所以选用“无穷无尽”。
层峦叠嶂:形容山多而险峻。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语境形容“无数的网格”,强调的是“多”,所以选用“层峦叠嶂”。
元气淋漓:形容生命力旺盛,精神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语境强调云彩生命力旺盛,所以选用“元气淋漓”。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遮天蔽日:遮盖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蔽的范围很广,也形容数量多或气势大。联系后文可知,不是“遮天蔽日”,所以选用“铺天盖地”。
故选B。
19. B 本句中有两处语病:
(1)“只要……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从句子的整体意义来看,不是条件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应改为“如果……也……”;
(2)“再狭小、拥挤,人再多”语序不当,根据语境可知,本句是假设的一部分,应放在结果之前。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B。
20. ①拟人修辞手法的构成:“舒展”“各就各位”“相互”等词,给“云彩”这一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友好”给“云彩”这一事物赋予人的品质,将本来不具备人的感情和动作的“云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②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地写出片片云彩整齐排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赞颂人们拥有相互友好、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的美好品德。(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舒展”“各就各位”“相互照应”等词赋予云彩人的特点,“友好”赋予云彩人的品质;把“云”这一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性格、品质,都是具有主观色彩,寄寓了作者的感情,赞颂了人们相互友好、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的美好品德。)
21. A (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系统”,其先后逻辑顺序是先“分析结果”,然后“评定风险等级”,最后“给出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只有A项逻辑顺序符合。)
22. ①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 ②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 ③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第一空,前面在说健康码的颜色,此处也应谈这个话题;根据后文“仅仅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的吗”可以推断这里是问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可以填:健康码的颜色是如何确定的呢。第二空,此处是说如何评定一个人的风险等级;结合后文“比如,个人行动轨迹信息、密切接触者信息、地区风险程度信息。这些数据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可知要评估一个人的风险等级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可以填: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第三空结合前文“比如,今天你乘坐了1路公交,在乘坐公交之前你扫的健康码就会记录你的行动轨迹”可知健康码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可以填:还会记录我们的行动轨迹。)
23.审题与立意:
材料语境为“困境”,即“困难的处境”。无路可走时的选择,可如材料中所说,选择转弯,换种方式与思路,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这样才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也可合理地反向立意,强调坚守的价值和意义,还可辩证思考写坚守与创新,坚守与改变。无论以上哪种立意,均不能脱离材料所给情境。
作文审题时应抓住核心关键词“困境”,亦即具体生活情境,不能偷换概念,或简单与其它概念混同,有学生可能会将“变通”理解为一般的“灵活处理问题”,比如“员工想看世界杯,上班时要求老板变通下公司制度,允许员工看世界杯”,且这里也不存在“困境”了。
“学会转弯”不能贴标签或空谈,应有具体的方式方法,或是方向的改变,即“转弯”的内涵;并且还可以谈经过“转弯”后的结果,即“转弯”的意义和影响。
作文切入分建议为40分。如果是记叙文,根据文中所体现的立意的高低,是否有细节描写等要素,相应给分;文体杂糅的作文整体不超过36分。打分时注意拉开差距,敢于打高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学情调研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学情调研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学情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江阴某校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试题生物(选修)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生物(选修)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