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古诗文阅读复习建议 课件46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古诗文阅读复习建议 课件46张,共46页。
1.整体性原则的概念 系统整体性指的是系统为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2.整体性原则的特征
(1)整体形式的多样性任何系统的构成都是由部分(单元)组合;组合的形式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如文学系统=文学活动=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文学文本(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文学文本(内容)=叙事文学+抒情文学
(2)整体的有机性 整体的有机性不仅仅是指整体为部分组成之和,更重要的是强调各部分组成之后,系统一定是完整的,具有生命的,后者,即具有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文学文本的整体性≠内容+形式;文学文本的整体性≠题材+主题+情节+结构+语言; 文学文本的整体性既包含了各种组成因素的完整,更在于最终必须是一个具有生命的完整体,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对其生命都有影响。
(3)整体在质和功能上的非加和性整体为部分之和,但部分既经组合,则其部分也不再具有原来独立之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整体的性质和功能>部分之和的性质和功能。美女≠头+四肢+长头发+……;塑料模特儿≠T型台上的模特儿美女=(头+四肢+长头发+……)所呈现的生命活力,一举一动,一颦一笑1+1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从作者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和审美心理具有完整性。 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心理活动与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内同一生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是高级神经活动;从神经生理过程所产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意义看,属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知(认知)+情(情感、审美)+意(意志)审美心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1) “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2. 从文本看,文学文本内容和结构必须具有完整性。 文学文本必须结构完整、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不仅指诗词按照其具体文体要求所具有的字数、句数,更主要指内容构成是否独立自足,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否在读者心中形成一个整体。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远景:杜甫草堂附近,诗人在春日阳光下信步朝黄四娘家走去,远远就已看到黄四娘家的花园;近景:黄四娘家花园繁花似锦,花开得来太过繁盛,以致花朵重叠,好似一枝压着一枝;特写:在花间留恋的蝴蝶久久不愿离开;小鸟自由快乐地叫着。去掉任何一句,整个诗歌就缺少了一部分内容。
文学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可以理解为反映整个世界,人与自然(“天”)是世界最基本的对象;由人而构成社会,而构成各种人际关系,而构成与自然的关系。人——事、情——叙事文学、抒情文学自然——景、物人是核心,“自然”包括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 (衣食住行等人类的物质创造),是人存在和活动的场景。因此,所有文学内容可以概括 “人” “天”二字。就具体文本内容来讲,其内容具有整体性,如上所举曹伯启、杜甫诗歌。从文学文本结构看,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开头、中间主体、结尾;叙事文学更加复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间或前有绪论,后有尾声。
3.从读者的接受看,阅读、鉴赏最终结果必须具有整体性感知:看(文字)、读(体会感情)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全诗的画面情境情感: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情绪反应理解: 具体理解:词语和意象; 总体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天经;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 ,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叶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 与智老天经夜坐 》:“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这一联写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就对仗来说,此联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 诗人玉屑 》列为“宋朝警句”。 方回 在《 瀛奎律髓 》卷26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 、 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
12.(8分)(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5分)
1.接受者知识构成的整体性: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近体诗 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后世指古代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为古体诗,近体诗则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词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合乐,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曲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诗 咏 山 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词 鹊 桥 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曲 野客 【元】冯子振 春归不恋风光住。向老拙问讯槎父。叹匡山李白飘零,寂寞长安花雨。【幺】指沧溟铁网珊瑚,袖卷钓竿西去。锦袍空醉墨淋漓,是万古声名响处。
2.接受者能力的整体性。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前提,但只有活用知识才能形成能力。如何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实践(古诗文阅读和欣赏的大量实践和总结) 考试能力层级——识记、理解、运用、鉴赏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仍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为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近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27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27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3.接受过程的整体性: 整体—局部—整体整体(全面阅读,至少三遍以上)局部(具体语言文字、意象、表达方式、技巧)整体(文本表达的内容、形式、风格或者题材、主题、结构、语言、风格 )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 “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諲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该词为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之作,艳丽浓郁,光采照人,可谓字字珠玑,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的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据该篇后记 “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该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4.接受结果的整体性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三读”:至少默读三遍以上,重点是体会全诗(词)的情感基调;2.“三抓”:抓题目、抓意象、抓技巧;3.“三步”:第一步:整首诗词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二步:这些感情是哪些主要意象表现出来的?第三步:这首诗词最好的词语、诗句有哪些,为什么?
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实词1.实词的积累:紧抓教材,字字落实,一定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注释,积累实词;2.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一定是多义词,准确是关键,须根据上下文确定的;3.充分利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成规律来掌握古代汉语;4.扩大阅读量:课外选择50-100篇(三年),读白文,查古代汉语词典,自己标点、翻译。
二、虚词1.通过朗读寻找语感,同学习英语一样;2.归纳虚词出现的位置、意义、用法;3.18个虚词必须过手,背诵例句;4.熟悉课文中的文言文虚词。三、文言文翻译1.直译为根本原则;2.注意古今语法的区别,掌握一些固定用法;3.注意辨析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4.注意古今汉语词语意义的差异;5.利用现代汉语合成词和成语反推;6.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
四、简答题1.必须熟悉整个文章内容;2.善于提炼、归纳主题,概括人物个性;3.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德、成就;4.把握写人记叙文的特征:通过事件的叙述描绘人物性格,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五、断句1.多读几遍,一定要明白语句表达的意义;2.抓住虚词的特点、常见位置及用法;3.给学生读一点经典文本:中国文化经典、经典散文、历史著作;4.最好方法是读白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有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三、(6分,每小题3分)8.D 9.C第Ⅱ卷(123分)四、(31分)10.(8分)(1)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12.(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 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答案】B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答案】B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⑵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后期复习建议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壹现代文阅读,结构逻辑,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据及其关系,内容概括,肆写作,后期复习,重点关注,如何修改优化,念念不忘首句意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微课堂课件,共26页。